怎樣才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初中現代文閱讀應考查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要點的概括,作品的感受”等方面能力。初中現代文閱讀考查學生能力,概括起來就是三個層面:一是認讀能力;二是對資訊篩選、提取和整合能力;三是鑑賞分析和評價的能力。其中,第三個能力最能顯示學生的閱讀水平。
所謂主要內容,是指對全篇文章內容的總概括,不同文體的文章,所寫的主要內容各不相同。
敘事的文章,主要寫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涉及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寫人的文章,主要寫主人公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品質,有什麼表現。介
紹事物的文章,一般從事物的形狀、顏色、大小、:特點、作用等幾方面進行介紹。
寫景的文章,一般介紹景物的特點。
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呢?方法主要有三種。
***1***自讀質疑法。由文章的標題或圍繞文章的主要事件自己提出思考的問題。
如閱讀<向命運挑戰***一課,可以根據標題提出問題:誰在向命運挑戰?他戰勝命運了嗎?閱讀文章後可以提問:霍金是怎樣向命運挑戰的?他在科學上有哪些重大貢獻?霍金向命運挑戰的事蹟給了我們哪些啟發?
解決了這些問題,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2***段意合併法。先讀懂每一個自然段的意思,再把各自然段的意思連在一起,抓住重點歸納總結。
例如《草船借箭》這篇文章共有10個自然段。
1—2自然段寫故事發生的原因,周瑜因嫉妒諸葛亮的才幹,想用計加害於孔明。
3—8自然段講草船借箭的經過,諸葛亮將計就計,再一次顯示出自己的聰明才智。
9—10自然段講借箭的結果,周瑜在與諸葛孔明的較量中再次失敗。
將各段大意串聯起來,即為文章的主要內容。“分段”、“概括段意”,過去一直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訓練重點,語文課程標準中沒有涉及“段落”的概念,是因為過去機械、程式化的訓練模式把教學引向了繁瑣分析的桎梏中,它追求的是標準、統一的答案,忽視了我們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壓抑了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違背了閱讀的規律。
分段、概括段意僅僅是把握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不能用統一、固定的模式讓學生去說、去記,更不應該把它當成語文教學的目標而進行機械訓練。
***3***根據文章的詳略,抓重點段法。
如《飛奪瀘定橋》,作者按時間順序先寫了為什麼要奪橋——與敵人“搶時間”,突出一個“飛”字;再寫怎樣奪橋——“攻天險”,突出一個“奪”字;最後寫奪橋的結果。
抓住重點部分,再根據開頭、結尾的交代,文章的主要內容就自然明白了:北上抗日的紅軍要奪取瀘定橋,紅軍與敵人的援兵搶時間,搶先趕到了瀘定橋,又戰勝天險奪取了瀘定橋,渡過大渡河,繼續北上抗日。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每一種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獨立的,瞭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往往是幾種學習方法綜合運用的結果。學生應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與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