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避免藥物不良反應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大部分藥品都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不良反應。那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1、謹慎下藥。權衡利弊,確定是否需要用藥。許多疾病***如感冒、高脂血症等***只要合理安排生活、調理飲食、加強鍛鍊,便可不治而愈。嬰幼兒和老人更不應動輒服藥。
2、對症下藥。要正確使用藥物,不可隨意決定吃藥的方法和時間。
3、用藥個體化。藥物劑量、用藥時間應視病情和個體反應而定,副作用大的藥物不應長期連續服藥。有藥物過敏史及肝腎功能受損者,在用藥前必須向醫生說明。
4、用藥少而精。資料表明,使用1~5種藥物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4%;使用6種以上的藥物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4.7%。可見,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會大大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5、加強用藥監測。長期服用某些藥物者,應定期去醫院做檢查,以預防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
一般來說,大多數常見藥品的不良反應是輕微的,停藥後就會消失,不需要特別處理。一旦出現較為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患者應該立即停藥,並諮詢專業醫生或藥師,及時接受診治。
藥物不良反應有哪些
神經系統:可出現頭暈、頭痛等症,還會引起失眠、嗜睡等;
消化系統: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部疼痛或胃部不適等;
迴圈系統:會出現心悸、心跳加快或減慢等。
這些症狀如果比較輕微,病人能夠忍受,可繼續用藥;
如果病人難以忍受,則應立即停藥,一般不用作任何處理,症狀就會消失。
有些藥物不良反應很嚴重,如引起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出現紫癜、便血等症,血液系統功能差的人應慎用;
有些藥對肝、腎功能有損傷,可引起轉氨酶、肌酐水平上升,老人、兒童及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須慎用或不用。
怎麼判斷藥物產生不良反應
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主任介紹,藥品的不良反應是指按正常的用法用量使用藥品時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作用。患者如果用藥後出現不適,懷疑發生了不良反應,首先應對照藥品說明書的不良反應資訊,看看上面是否註明了與自己類似的症狀。
專家介紹,一般而言,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不同於原有疾病的症狀。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可引起哮喘,慶大黴素、鏈黴素等可導致耳聾,青黴素、碘製劑等可導致過敏性休克。但也有些不良反應與原有疾病症狀類似,如可樂定、甲基多巴等降血壓藥,若長期應用後突然停用,會造成血壓驟升、心率加速,甚至出現顱內出血。
藥物的不良反應出現有快有慢,有的在用藥後幾秒鐘即可發生,有的則可延續到停藥後的較長時間才發生。用藥後即刻發生的不良反應中,最為常見的是過敏性休克,用藥後幾秒鐘內便可發生,如注射青黴素後發生過敏性休克等;服藥後半小時到兩小時內是藥物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易發生的時間,一般表現為胃部不適、噁心、嘔吐等症;剝脫性皮炎型藥疹、多形性紅斑等不良反應常在用藥後一到兩週發生;有些不良反應在停藥後較長時間才發生,如保泰鬆、氯黴素等所致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白消安引起的肺部病變;藥物的致畸胎和致癌作用,發生的時間更遲。
專家提醒,避免藥物不良反應,首先應合理用藥,嚴格掌握藥物的適應症和使用劑量。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