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講文明懂禮貌手抄報

  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強,注重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使其從小養成講文明、懂禮儀的良好品質,無論是對國家、家庭還是對學生自身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你知道怎麼做文明禮貌手抄報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的圖片

  圖一

  圖二

  圖三

  的資料

  文明禮貌名言

  1、一個人如果在街上注意觀察的活動,我相信,他一定會在靈車上發現最愉快的表情。——喬·斯威夫特

  2、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郭沫若

  3、一毫之善,與人方便。一毫之惡,勸君莫作。——唐·呂岩《勸世》

  4、衣食以厚民生,禮義以養其心。——元·許衡

  5、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張載仁

  6、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德謨克利特

  7、幽默是具有智慧、教養和道德上優越感的表現。——恩格斯

  8、有禮貌不一定總是智慧的標誌,可是不禮貌總使人懷疑其愚蠢。——蘭道爾

  9、有兩種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禮貌。——***德***歌德

  10、有一種內在的禮貌,它是同愛聯絡在一起的:它會在行為的外表上產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禮貌。——歌德

  古代文明禮貌小故事

  一、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二、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遊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三、孔融讓梨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

  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