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症是如何形成的

  敗血症***septicemia***是一種血液中毒的病症。患者多是免疫系統比較差的人,主因則是身體某些部位的細菌擴散至血液,細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並且產生毒素,令人體器官功能受損,並會在病發時衰竭。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敗血症的相關知識。

  :

  敗血症的發病原因

  1、侵入人體的細菌是否會引起敗血症,與入侵菌的毒力、數量和人體防禦免疫功能有密切聯絡。以下這些都可能導致敗血病的發生:面板、粘膜發生破損和發炎如創傷和傷口感染、大面積燒傷、開放性骨折、癤、癰、感染性腹瀉、化膿性腹膜炎等,細菌易從破損、炎症處進入淋巴或血迴圈而引起;各種慢性病如營養不良、血液病***特別伴白細胞缺乏者***、腎病綜合徵、肝硬化、糖尿病、惡性腫瘤、先天性免疫球蛋白合成減少、白細胞吞噬作用減弱等,容易誘發細菌感染;擠壓面板瘡癤,尤其是在血供豐富的面部時,細菌可大量進入血迴圈。大面積燒傷患者的廣大創面為細菌入侵敞開門戶,面板壞死、血漿滲出、焦痂形成又為細菌繁殖創造良好環境。

  2、各種免疫抑制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抗代謝藥、抗腫瘤藥以及放射治療等可削弱細胞或體液免疫,某些更可使白細胞減少或抑制炎症反應而有利於細菌蔓延、擴散。長期應用抗菌藥物易導致耐藥菌株繁殖而增加感染機會。各種檢查或治療措施加內鏡檢查、插管檢查、大隱靜脈插管、留置導尿管、靜脈高營養療法、各種透析術、臟器移植等均可導致細菌進入血迴圈,或發生感染性血栓而形成敗血症。

  3、致病菌的變遷及常見的敗血症致病菌:具有致病性或條件致病性的各種細菌均可成為敗血症的病原體。由於年代的不同,患者的基礎疾病不同,傳入途徑以及年齡段不同等因素的影響,致敗血症的細菌也不同。1950年以前,敗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球菌,佔總數的50%以上,葡萄球菌***金葡+表葡***佔20%,革蘭陰性桿菌佔12%左右。隨著廣譜抗生素、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廣泛應用,敗血症的病原菌譜也發生了變遷。由於溶血性鏈球菌和肺炎球菌對青黴素等高度敏感,作為敗血症的病原現已少見。

  近年來統計,厭氧菌佔敗血症病原8%~26%不等***較多醫院不能做厭氧菌檢測***,以脆弱類桿菌和消化鏈球菌為主。在機體防禦功能顯著低下者中還可發生複數菌敗血症,即在同一份標本中檢測出2種或更多種致病菌,或72h內從數次血或骨髓標本中培養出多種致病菌。一般複數菌敗血症約佔敗血症總數的10%。

  敗血症的疾病分類

  金葡菌敗血症

  原發病灶常系面板癤癰或傷口感染,少數系機體抵抗力很差的醫院內感染者,其血中病菌多來自呼吸道。臨床起病急,其皮疹呈瘀點、蕁麻疹、膿皰疹及猩紅熱樣皮疹等多種形態,眼結膜上出現瘀點具有重要意義。關節症狀比較明顯,有時紅腫,但化膿少見。遷徙性損害可出現在約2/3患者中,最常見的是多發性肺部浸潤、膿腫及胸膜炎,其次有化膿性腦膜炎、腎膿腫、肝膿腫、心內膜炎、骨髓炎及皮下膿腫等。感染性休克較少發生。

  表葡菌敗血症

  多見於醫院內感染。當患者接受廣譜抗生素治療後,此菌易形成耐藥株***有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呼吸道及腸道中此菌數目明顯增多,可導致全身感染。也常見於介入性治療後,如人工關節、人工瓣膜、起搏器及各種導管留置等情況下。

  腸球菌敗血症

  腸球菌屬機會性感染菌,平時主要寄生在腸道和泌尿系統。1980年以來,其發病率來有升高,在中國醫院內感染的敗血症中可佔10%左右,在美國也已升至第四位。臨床上表現為尿路感染和心內膜炎者最多見,此外還可見到腦膜炎,骨髓炎、肺炎、腸炎及面板和軟組織感染。

  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

  不同病原菌經不同途徑入血,可引起復雜而多樣化的表現。有時這些表現又被原發疾病的症狀體徵所掩蓋。病前健康狀況較差,多數伴有影響機體防禦功能的原發病,屬醫院內感染者較多。寒戰、高熱、大汗,且雙峰熱型比較多見,偶有呈三峰熱型者,這一現象在其他病菌所致的敗血症少見,值得重視。大腸桿菌、產鹼桿菌等所致的敗血症還可出現類似傷寒的熱型,同時伴相對脈緩。少數病人可有體溫不升,皮疹、關節痛和遷徙性病灶較革蘭陽性球敗血症出現少,但繼發於惡性腫瘤的綠膿桿菌敗血症臨床表現則較凶險,皮疹可呈,心壞死性。40%左右的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患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有低蛋白血癥者更易發生。嚴重者可出現多臟器功能損害,表現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黃疸,肝功能衰竭;急性腎衰竭,呼吸窘迫症與DIC等。

  厭氧菌敗血症

  厭氧菌敗血症其致病菌80%~90%是脆弱類桿菌,此外尚有厭氧鏈球菌、消化球菌和產氣莢膜桿菌等。入侵途徑以胃腸道和女性生殖道為主,褥瘡、潰瘍次之。臨床表現與需氧菌敗血症相似,其特徵性的表現有:①黃疸發生率高達10%~40%,可能與類桿菌的內毒素直接作用於肝臟及產氣莢膜桿菌的a毒素致溶血作用有關;②區域性病灶分泌物具特殊腐敗臭味,③易引起膿毒性血栓性靜脈炎及胸腔、肺、心內膜、腹腔、肝、腦及骨關節等處的遷徙性病灶,此在脆弱類桿菌和厭氧鏈球菌敗血症較多見。④在產氣莢膜桿菌敗血症可出現較嚴重的溶血性貧血及腎衰竭,區域性遷徙性病灶中有氣體形成。厭氧菌常與需氧菌一起共同致成複數菌敗血症,預後凶險。

  真菌敗血症

  一般發生在嚴重原發疾病的病程後期,往往是患肝病、腎病、糖尿病、血液病或惡性腫瘤的慢性病人或是嚴重燒傷、心臟手術、器官移植的患者,他們多有較長時間應用廣譜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或***抗腫瘤藥物的歷史。因此患本病的病人幾乎全部都是機體防禦功能低下者,且發病率近年來有升高趨勢。真菌敗血症的臨床表現與其他敗血症大致相同,且多數伴有細菌感染,故其毒血癥症狀往往被同時存在的細菌感染或原發病徵所掩蓋,不易早期明確診斷,因此當上述患者們所罹患的感染,在應用了足量的適宜的抗生素後仍不見好轉時,須考慮到有真菌感染的可能。要做血、尿、咽拭子及痰的真菌培養,痰還可做直接塗片檢查有無真菌菌絲和孢子。如果在多種或多次送檢的標本中獲得同一真菌結果時,則致病原即可明確。病損可累及心、肺、肝、脾、腦等臟器及組織,形成多發性小膿腫,也可併發心內膜炎、腦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