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入門練習步驟

  要怎麼學習笛子?學習笛子有哪些方法呢?要在練習中遵循什麼步驟呢?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一:呼吸口形與音色

  1.呼吸法:

  呼吸是管樂的第一要素,如同拉絃樂器的運弓。它對於笛子吹奏具有重要意義。

  正常情況下,人們肺部對氣流的吞吐,每分鐘約16一18次***就成年人而言,老人或小孩例外***。假如,一名肺活量為4000毫升的演奏者,當他飽吸一口氣,氣流的流速為80毫升/秒時,那麼,從理論上說,他一口氣可以支援50秒鐘。但是,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細心的演奏者可以發現,當氣流衝擊吹口外側的管壁,此時,一部分***一小部***氣流衝出管外,另一部分***一大部***氣流穿過吹口進入管內***這一點,竹笛與哦吶等管樂器的滿口吹法有所不同,對於後者,絲毫不用擔心會浪費氣息***。由於氣流的衝力,加之吹口邊緣鋒利的突出部對氣流的分割與反作用力:使氣流進入管壁時發生加速回旋運動,使竹笛發音。改變管內空氣柱振動的長度,就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音。

  由於人肺部的吞吐量非常有限,這就迫使演奏者想方設法節省氣息,儘量使肺部輸出的氣流最大限度地轉換為有效氣流***亦即產生樂音的氣流***。因此,產生了腹部、脣部對氣流如何控制***亦即節制使用***的間題。

  正常情況下人是用鼻腔呼吸。然而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當旋律進行時***尤其是快速進行時***,人們不可能從容地用鼻腔吸氣。因此,藉助.於口腔幫忙是必要的。吸氣時,口微張,舌頭放鬆置於下腮,口、鼻同時進氣,以口為主。氣流的迅速補充引起肺部擴張,繼而橫隔膜向下推移,引起腹部縱向和橫向擴張。氣流***時,應迅速向下延伸。吸氣不要過猛,以免發生氣吼。吹氣時腹部收緊,小腹***丹田***上頂下壓,胸部放鬆,隨著氣流的源源外流,腹部逐漸緊縮。這同聲樂呼吸法大致差不離。必須注意,吸氣過飽以及吹氣“山窮水盡”,可能產生憋氣,應當避免。我們說過人們在吹奏過程中肺活量不能充分利用,道理就在這裡。

  樂音***尤其是長樂音***,一般具有音頭、音腹漸強,音腹至音尾漸弱的橄欖形趨勢。長音練習,應注意腹部的肌肉運動,一般地說,吹奏中、低音腹部較鬆,吹奏高音腹部收緊;吹奏漸強音腹部相對平穩,吹奏漸弱音腹部逐漸收緊。喉部一般應當放鬆開啟,特殊情形,例如吹奏高弱音時不能鬆。吹奏低強音時,丹田相對地放鬆,反之裔要偏高,弱奏時丹田相對收緊,反之,音要偏低。只有這祥,才能保持音準、音色的統一。

  過去有人主張用胸式呼吸,現已淘汰。一般教科書強調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我們認為,從實用的角度,應取胸腹式以腹式為主的方法,橫隔膜與丹田相互支援,相互配合,腹圍首先是兩側配合丹田,方能奏效。吸氣不宜聳肩膀,是否聳肩是鑑別胸式或腹式呼吸的一種方法。

  吹奏不同音區,運氣位置要發生變化。吹奏高音丹田頂緊,吹奏低音丹田放鬆。丹田緊氣的位置提高,丹田鬆氣的位置降低。這便是說丹田的鬆緊使氣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通俗地說,吹奏高音時提氣,吹奏低音時沉氣。這如同歌唱發聲,高、中、低音有不同位置一樣。

  吹奏梆笛時,氣流與身體的夾角比之於吹奏曲笛相應地還要增大。當然,口笛的角度更大,最高音可達80。左右。上表所列角度不是絕對的,應以音響效果好壞為準。

  作為一個全面的演奏者,吹奏曲笛、梆笛、口笛,氣流的角度變化由10“至80。,變化幅度達70“之多。可見,要想吹好笛子,必須在呼吸的運用上打下深厚的基本功。

  2.口形:

  上、下脣肌控制下的氣流出的吹奏形態,稱為口形。口形呈微笑般的自然狀態。

  吹奏時日腔保持一定的空間,氣流穿過上愕與舌頭之間的空間,經過龜殼狀的口腔進入吹口。

  口風,即氣流,自我感覺是橢圓形或橄欖形。口勁,即脣部肌肉的機能,假如以上下脣和仁中為界,控制點應當在脣部上下四塊肌肉。風門,即出氣口,呈魚口形,存在著大小變化,形狀不變,自我感覺相當微妙。口風、口勁、風門的配合很重要。

  關於吹奏高音以及弱奏時脣肌收緊的問題,應當是脣肌向牙齒的收緊,並非嘴角向兩側的拉緊。

  脣肌與風門大小的配合,與音色大有關係。一般認為,脣簿音色好。這不是絕對的,脣厚照樣能吹出好的音色。關鍵在於風門與吹口的距離如何掌握這一重要因素。下脣對吹口的掩蓋要適當,大致講達去左右。毫無掩蓋則吹奏吃力,不易控制;掩蓋過多則發音不明快。

  如果嘴角向後向兩邊拉,風門必然是扁的,象一條線,聲音就必然毛糙,雜音多,同時浪費大量氣息。這是口形運用的大忌。

  口形只能是大小的改變,而絕非形狀的變化。這一點對初學者是尤為重要的。

  3.關於音色:

  如何獲得好的音色,這是管樂學習的重要課題。

  關於音色,應當有一個正確的溉念。好的音色是什麼呢?它應當是明淨、圓潤而甜美的,高音悠遠,如聞十里之外;低音渾厚,如石沉大海。不能把噪音、雜音、喉音說成是某種風格或力度的表現。雜音的出現總是來源於漏氣多,既費勁又缺乏美感。音色應力求純淨,最大限度地將氣流灌入吹口。一般情況下,吹奏時改變音量的大小不要改變音色。口形的調節可以保證音色的統一。這一點前文已經有所論述。

  當然,音色與樂器以及笛膜的質量有關。膜不要太鬆,也不要光板一塊。應當是鬆緊適中偏緊一點,吹奏高音、低音都會感到舒服。

  音色與音準有關係。音準,可以使旋律的律動發生和諧和共嗚,產生美的音色。

  美的東西總有普遍性。粗糙、刺耳的演奏不會給人們的感官以美妙的聽覺享受。美的東西,無論其形態如何簡單,仍然是美的。有鑑於此,我們建議演奏者不要一味追求炫弄技巧,應著眼於探求樂曲的內含,用適當的表現手法對樂曲進行再創造。

  二:技巧新探

  1.揉音:

  人們在歌唱時的音波頻率,約為6次/秒。頻率過高或過低,將產生令人不快的效果。絃樂揉音是在漠仿人聲的情況下出現的。笛子,從其強度和穿透力來說,可與幾十件絃樂器相抗衡。因此,從笛子的本色來說,“響亮”或“粗獷”已經夠格了,無須濫加渲染。至於吹奏更美一點,給人以賞心說耳的感受則是值得注意的問題。1975年,俞遜發同志細心觀察了絃樂揉音,創造性地將揉音運用於笛子演奏,令人耳目一新。

  上揉音是在觀察箏的揉弦之後摸索出來的。其原理同於二胡揉弦,即:發音孔上方一音手指在音孔上作開閉約去孔位的圓滑揉動。揉動時,手指由腕部帶動,手臂放鬆。《歌唱金剛山》、《春風遍江南》等曲就運用了這種獨特技巧。

  下揉音與上揉音相反,方法是:手指在發音孔上作向下約去孔位的反覆開閉式的圓滑揉動。這個動作要圓滑,沒有稜角。這一技巧在加拿大樂曲《牧羊人》中有所運用。如果下揉音配合腹振音***以後者為主***,則為腹振揉音,這一技巧音波幅度很大,宛如京劇行腔,在《珠簾寨》中充分發揮了腹振揉音的特點。

  上揉音還有一種變態,即:指、臂同時在本音音孔上方作快速滑動,我們姑且稱之為壓揉音。這種方法來源於板胡壓弦,音響效果稜角分明。《喜訊傳來樂開懷》一曲中就體現了壓揉音的特點。

  壓揉音與上揉音是有區別的,兩者相比較,壓揉音幅度大,動作硬,稜角分明,上揉音則圓滑、柔美。壓揉音,本音與上壓音的關係,本音時值極短,上壓音相應地時值稍長。

  2.彈吐

  1964年,俞遜發同志仔細地觀察了三絃彈奏的效果,用笛子加以模仿,這就是彈吐。彈吐的過程是:舌頭點吐,氣流衝出發音,音發出的一剎那,氣流突然下壓,音向偏低方向圓滑下降,音尾時氣流上抬變弱,音高圓滑上升,產生三絃撥奏的效某。上述整個過程很快,在一剎那中完成。吹奏彈吐,腹部收緊,風門先放大後收小,用氣吐衝擊吹口,音的爆發點在原頻率上。

  歡奏彈吐三吐,舌頭在兩個十六分音符處發出“八拉”的聲音,舌尖在口腔中自然捲動一次。“八”是吐奏,“拉”是帶過去的,舌頭自然滾動。《春風遍江南》中段便運用了彈吐技巧。

  彈吐比之於一般的吐奏來得飽滿、圓潤,富於彈性,有回聲感。

  3.指跳音

  《歌兒獻給解放軍》末段快板部分出現了這樣的音型:

  其中, “ tr”處就是運用的指跳技巧。

  原來在設計這一段的表現手法時,演奏者曾經嘗試了包括吐奏、顫音的多種技巧,效果仍不理想。藏胞能歌善舞,粗獷奔放,如何把藏胞對“金珠瑪米”的真摯情意表達得栩栩如生,發揮得淋漓盡致呢?演奏者採用了吐奏配合顫音的方法,產生了別具一格的指跳技巧,收效甚好。

  吐奏和短促的顫音同時在一點上完成,即產生指跳音。練習時,先練手指的彈跳,然後加上吐奏,逐步達到熟練的程度。這一技巧要求速度很快,氣流與指法應密切配合。

  4.脣擊音

  《浦江一日》一曲的開頭,一聲船嗚,把人們引入了百阿爭流、繁忙熱鬧的黃浦江濱。這裡,“船嗚”不是用的音響效果,而是用笛子吹奏的,這便是脣擊技巧的妙用。吹奏脣擊音,雙脣閉攏蓋住吹口,用吹小號的方法以脣擊發聲法發音。吹奏這一技巧,笛膜應比通常貼得緊一些。

  脣擊音只能在特定的情景下偶而使用。它如同在笛子上模仿鳥嗚一樣,是一種純自然的模擬,濫加渲染反而容易出現庸俗化的傾向。但從技巧研究的角度,作為一種特技來講,它仍不失為獨具匠心的創造。

  以上介紹的幾種新技巧,是個人經過多年摸索獲得的一點成果。我們認為,借鑑絃樂、彈撥樂的演奏方法,是為了豐富、擴大笛子的表現力,在管樂發展方向上作一些新的嘗試。這樣做第一是借鑑,第二是發展,並非管樂的絃樂化。中國笛子歷時兩千多年,經久而不衰,這就有力地證明了笛子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中國笛子如何發展?是向多孔化一波姆式十二平均律的方向發展,抑或在保持六孔笛傳統演奏風格的同時,在演奏風格上作出新的創造,這是我國音樂界千千萬萬同人共同關心的課題。我們認為,兩個方面並行不悖,可以相得益彰。我們相信,由於廣大笛子愛好者的勇敢創新,群策群力,笛子在不久的將來,必將在演奏技巧乃至樂器改革上出現新的革命性突破。

  笛子的練習流程

  【1】氣、指訓練

  第一步:輕吹長音,走音階。從最低的筒音一直跑到最高音,然後再回到最低的筒音,吹奏一遍即可。

  第二步:顫音長吹,跑對應。相同的手指進行比賽式練習,用拍皮球的感覺,富有彈跳性拍打指孔,兩到三遍即可。

  【2】舌、脣訓練

  第三步:雙吐中音,用小笛。用小梆笛***G調或A調***,用雙吐技巧吐奏中音區,同時需要講求,每個音的顆粒性,音色的統一,音色飽滿和力度,要求舌頭保持放鬆,儘量快速運動

  第四步:高音単吐,一百次。分別用曲笛和梆笛,単吐笛子的高音區,用舌尖猛擊***富有彈性***,吹一個音,同時嘴張開換一口氣再繼續,每次換氣的時候,放鬆一次脣部肌肉,當嘴脣閉合的同時,舌尖就巧妙地做一次単吐動作,舌尖儘量縮小。

  【3】樂曲訓練

  樂曲練習,首先應該練習曲子中的難點部分,仔細的,有要求,有目標的慢慢練習,然後再做全曲的練習。全曲練習時,應掌握樂曲的風格和演奏技巧,還有一些特別的演奏特點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