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法發聲吐字方法

  對於剛學習唱歌的人來說發聲吐字是一門非常重要的技術,那麼你知道通俗唱法的發聲吐字應該怎樣去做?就和小編我一起去了解一下相關的資料吧,希望能對你們有用!

  一:以氣振聲

  傳統的戲曲是前輩藝術家們精心創造和千錘百煉的綜合性藝術。象河北梆子、評劇以及其它一些地方戲曲和京劇,在聲腔上雖不屬同系,尖團等的講求不同,但大多是以唱、念、做、打四位一體的綜合性的演出形式。唱、做、念、打,內行人把這四個字稱為“四功”,其中把唱排在“四功”的首位,足見其對戲曲的重要性。因此前輩藝術家們對發聲經過反覆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訓練經驗,由於劇種有別或行當的不同,而在表現手段上有所差異,在嗓音的運用上也存有區別。但在發聲、吐字、行腔、氣息的運用上,以及對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方面的要求都是大同小異的。

  戲曲的唱唸都是屬於聲樂學,要求盡善盡美,悅耳動聽。通過前輩的傳授,個人體會其目的,主要是為感動人。要表現出劇中人的思想感情,不但要音色美,而且要字音準確,讓聽眾字字入耳才能引人入勝。所謂“悅耳容易動人難”的道理就在於此。要想解決這個難題,必須尋求對嗓音的訓練方法,就今天的探索而言,就氣、聲、字、音、情五個字予以闡述。連起來講是:以氣振聲,以聲立字,以字導音,以音傳情,以情動人。下邊將以上諸條以個人體會加以闡明。

  二:以聲立字

  “四功”唱為首,“五法”口是頭。無聲則字無音,有聲無法則字不立。談到立字必須講“口法”內行人叫作“嘴力”功夫。嘴含脣、齒、舌、牙、喉等器官***部位***,這些器官把聲帶受振後發出的聲改造成聲音,以表達其內心喜怒哀樂悲恐驚等不同的複雜情緒。當然這需要一定訓練過程的。然而這一過程都是在母育及小學期間就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可是要作為一個演唱人員來講卻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平常談話相互傳遞資訊。人數是有限的,而在演唱時的聽眾是無限的,那就必須施展“嘴力”的功夫。要聲音嘹亮,咬字清脆,噴吐有力,才能讓聽眾不至於聽而不聞或聞之無味。前邊已講了聲的問題,下邊探討一下咬字的方法。

  談咬字首先要提“五音”和“四呼”。“五音”是來自脣、齒、舌、牙、喉對發出聲音改造的結果。幾個部位有機的配合,交替發揮作用。喉音在深處,脣音在口外邊,舌音居中位,齒音位靠前,牙音位在後,兩腮須放寬。這五個音區位置舌的作用最為重要,脣次之。“四呼”是口形的齊、開、撮、合四個動作來調解“五音”的確度。“五音”是屬於經,“四呼”則屬於緯縱橫交織,千變萬化的字音便脫口而出。

  由於我國文字的特點是每一個字都能通過高、低、升、降發出四個聲音,古書上稱為平、上、去、入,平又分為陰平和陽平。***反紐圖譜***一書把這四種發聲提出了十六個字,四句話的口訣:“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又因我國幅員廣大,北方人難於發出入聲,故有“南無平北無入”的說法,所以北方戲曲也難能唱出入聲字音,前輩戲曲家們把陰平和陽平統稱平,把上去入三個音劃作仄,在演唱時要間互相用,才能鏗鏘有致,運用高低輕重緩急來表達七情六慾等不同的感情。《中原音韻》也有指導讀好四聲的《玉鑰匙歌訣》一首,它與前邊所引《反紐圖譜》的說法是一致的。為了青少年易懂,把平上去入譯為一、二、三、四聲寫在下邊,以資參考:

  一聲平道莫高揚,二聲高呼猛烈強。

  三聲分明哀遠道,四聲短促急收藏。

  唱唸按照這一規律可能達到字正而要達到腔圓,還需要一道工序。因為一個單字是聲母和韻母兩音拼出,如一個“煙”字須用“一安“才能拼出,因此“煙”的音首是“一”音尾則是“安”,由“一”過渡到“安”的歸韻間隔過程是音腹。這是兩個字拼一個字的方法,而有三個字拼一個字時侯,就稍微複雜一點了。如“火”字就須用“喝烏窩”三個字音才能拼出“火”字宋。遇到三個字就拼音的單字時如“火”字時它的音是不是就是第一個字身的“喝”字呢?不是的。需要先把前面兩個字拼一下***這方法前輩叫反切***“喝烏”拼成“忽”用“忽”作為音首,“忽窩”拼成“火”。當我們演唱“火”字時,音首應是“忽”,音腹和音尾與前面相同。方法是咬準音首,舒展音腹為韻到音尾,無論字距的疏密或唱腔緩急,都必須按照程式完成,這樣才能達到“字正腔圓”的目的,否則便囫囤吞棗難得其味了。

  三:以字導音

  所謂音者是指唱腔,用唱腔襯托的臺詞叫唱詞。當演員沿著臺詞規律順序脫口的同時,唱腔也在不間斷的縈繞其中。明魏良輔《曲律》一書中說曲有三絕:字為一絕:腔為二絕;板為三絕。這就是說只管粗葫蘆大嗓的叫喊,字音含混不清顯然是不行的。既要唱詞清晰還要唱腔悅耳,這本身是個矛盾。要使矛盾達到統一,須在繁多不同的文學中,找到它的共同點。我們前輩經過長期琢磨,在繁多的文字裡,只有十三個音韻是它們的共同點,內行人稱之為十三轍。現錄如下:言前、人辰、中東、江陽、由求、麼條、姑蘇、梭波、乜斜、發花、懷來、一七、灰堆。

  找準了十三轍的規律,還要進一步去掌握每道轍的發聲及共鳴部位,經過訓練使之運用自如而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

  1.言前:音在舌埠吐丸,胸腔共鳴口莫攔,收音歸彝間。

  2.人辰:發聲鼻莫吞,舌抵上顎緩出音。

  3.中東:鼻出聲,腹息上提腳共鳴,擴張喉嚨音脣中。

  4.江陽:吸腹擴胸口半張,舌舔上顎,收音歸鼻腔。

  5.由求:聲發喉,胸腔共鳴腹肌收,脣若吹氣鼻同吼。

  6.遙條:聲高豪,胸腔共鳴腹肌帶,擴喉壓舌閉嘴收音好。

  7.姑蘇:口如吹土聲音出,胸腔共鳴鼻莫堵。

  8.梭波:脣稍撮,牙齒微啟舌後縮,鼻共鳴胸腔闊收音嘴莫合。

  9.乜斜:脣微收,舌如疊,胸腔發聲喉莫憋,鼻腔助鳴口防斜。

  10.發花:啟口同時張開牙,胸腔共鳴喉擴大,鼻音隨同,嘴似喇叭。

  11.懷來:口扯開,喉聲鳴時勿阻胸音發出來,鼻聲合,莫忘收尾口半開。

  12.一七:脣齒微開,聲音發於鼻,胸音上顎出,小腹收縮助氣息。

  13:灰堆:聲發上顎鼻音隨,胸共鳴嘴開微,送字出齒舌慢回。

  這十三道轍中含北方人生活中的捲舌兒音字,叫作小轍口。如:小人辰兒,小言前兒,小由求兒等。由於小轍兒有風趣、俏皮、清脆,流利的特點,多為丑角和曲藝演唱所應用。

  四:以音傳情

  “沒趣的戲,不如下田去鋤地”。“聽唱沒有字兒,如同吃菜沒有味“。這些順口溜都是對戲曲工作者的諷刺和提出的要求。好的唱詞和唱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使其為突出劇情服務。一個演唱者如果不管劇情的發展,在舞臺上孤芳自賞乾巴巴地放聲高歌,觀眾耐著性不走也是貌在神離。必須有輕俏悅耳,揚聲則清脆嘹亮,抑音則優美動聽,加之以珠落玉盤似的清晰吐字,才能夠將觀眾引入劇中所規定的情景。所以要求一個好的演員,他們即善於表達劇情,而又要掌握音韻“味道”的奧妙,不但唱詞字字送入觀眾耳底,而且有美妙的腔調也誘其心慕神怡,讓聽眾感到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達此曠日持久的途徑,就需要在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八字上下功夫。

  輕:能儲存餘力,準備音韻在上挑時發揮作用。

  重:為在必要時突出下收時的力度。

  緩:可表現溫柔優美的抒情與多愁善感的內心姿態。

  急:表達直爽暢快的性格和高傲、煩燥情緒。

  抑:適於思維隱泣,表訴內心世界。

  揚:用於直諫時的心慷慨激昂和表達傾吐時的熱情奔放。

  頓:長於快板時吞吐清脆。

  挫:可於悲壯氣氛中用以動人心絃。

  僅有“八字法”和唱詞取得統一還不夠,還須藉助形體動作及溶匯面部表情的配合。這裡將一首不成熟的藏頭訣寫在下邊供參考。

  喜上眉梢眼神顯,怒目眉橫鼻翅扇,

  哀眼下垂聲音噎,樂時縱面口近圓,

  悲泣跳肩鼻音重,恐慌聲抑直望前,

  驚先吸氣神驟痴,七情來時現面端。

  最後提及真實的感情來源於熟讀劇本和充分閱讀有關書刊***專指古典戲***,把握歷史背景及情節,弄清劇本的最高任務,找準所扮演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對全劇所起的作用,把握好本角色的行動線,恰當地設計與同臺交流的高度。要求唱詞符合劇情的發展,腔調相彰展放光彩,表演動作要目的明確,使每個環節都要能叩動觀眾的心絃,從而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