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小孩子如何溝通

  溝通有語言上的溝通以及肢體語言的溝通,相處的過程就是一個溝通的過程。下面小編整理了家長與小孩子溝通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家長與小孩子溝通的方法01

  技巧一:每週安排一次或以上的“黃金時間”,在那段時間裡,家長與孩子共同選出某一項活動一齊去做。其中包括四個步驟,一是共同挑選活動,二是雙方訂下“黃金時間”的“約會”時間;三是家長用嘉許、描述、接觸等新的行為模式,避免質詢、命令、批評的模式;四是活動結束後,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各人的觀察和感受。

  技巧二:設立“好行為箱”。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克服恐懼到培養自信、自愛、自尊的過程,這需要很多肯定,而傳統教育中,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永遠比肯定多。因此家長注意孩子的良好行為,給他肯定,是他健康成長的重要工作。你可找一個小箱子,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外面貼上“好行為箱”的貼紙,每次看到孩子有良好行為,就寫在紙上放入箱內,每天晚上睡覺前和孩子一起檢視。

  技巧三:親子關係急救箱———“太空時間”,用於挽救瀕臨破裂的家庭關係。這是家長和孩子共度的特別時間,雙方要把所有不愉快的情緒拋開,就像坐火箭去了太空,把所有不愉快的事留在地球上。孩子可以毫無拘束地說出心裡話,而家長亦可毫無保留地獻出關懷、支援和愛,目的是不要為原先存在的情緒或態度形成隔膜,使親子關係中斷和讓孩子感到無助。

  家長與小孩子溝通的方法02

  在於家長和孩子都要有理解對方的願望。

  只有當雙方都有了這種願望的時候,溝通才具備心理上的基礎。假如雙方中的任何一方有所保留,那麼溝通勢必極難實現,甚至於讓家長和孩子站到更激化的對立面上。

  而當雙方都有試圖理解對方的願望時,心理上也就更期盼著主動尋求溝通的機會,嘗試著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心靈之間的溝通。

  在於從各種渠道瞭解對方的生活歷史和重大的社會事件。

  在當下的中國家庭,一大重要的現象就是,家長不瞭解孩子,孩子同樣不瞭解家長。

  舉個例子來說,現在的許多家長都不瞭解流行趨勢,更不瞭解孩子們興趣集中在何處,同樣的,我們的孩子也不瞭解家長一代所經歷的歷史與時代背景。而心靈上成功溝通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要做到相互瞭解,唯有於此處下足功夫,才能夠做到理解對方所作所為的背景,消除彼此之間的誤解與隔閡。

  正因為如此,對於孩子而言,所需要的是瞭解父輩、祖輩過去的生活閱歷,瞭解家長所處時代的特點,說白了,就是家長必須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如何活過來的。

  同時,作為家長來說,也應當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認真去探求當下的流行元素、文化現象,看到孩子所崇拜、所喜愛、所厭惡的東西中那些是積極有益的,那些則是對成長有害的,只有找到兩代人的相似之處,才能夠獲得更多交流與溝通的機會。

  在於主動地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及時給予孩子心靈關懷。

  我們的家長都知道,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被人理解固然好,但是當誤會發生了之後,如果一味等待別人的理解,那麼就會讓自己陷入被動的境地。而當我們主動地與人溝通、交流的時候,便很容易進入一種冰釋前嫌的最高境界。

  正因為如此,想要爭取孩子的理解,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接觸孩子,這種接觸越多一分,實現心靈交流就越多一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