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孩子班主任應該怎樣溝通

  班主任是孩子在學校裡的“家長”,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加以正確引導。下面小編整理了家長和孩子班主任的溝通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家長和孩子班主任的溝通方法01

  1、尊重

  由於家長和班主任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處於不同的社會環境,在經歷、經驗、思想水平、知識能力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就決定了班主任與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種經驗、思想和知識的互補,恰恰是雙方自我提高的有利因素。事實上,班主任能夠從家長身上得到大量資訊,也能從家長的尊重中激起從事教育事業的崇高感和責任心,反過來,很多家長又能從班主任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識技能併為班主任的師德精神所感動。這樣,家長與班主任結成和諧、融洽、互相信賴、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共同完成把孩子教育成才的重任。

  2、信任

  目前在校學生的家長,普遍缺乏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最棘手的是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因為家長沒有教子經驗的積累,對孩子的成長規律認識滯後,對孩子的教育力不從心,導致許多錯誤做法,甚至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也與班主任存在著分歧。因此,家長更要與班主任溝通,要充分信任孩子的班主任,相信班主任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的心情是和家長一樣的,相信班主任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有人把塑造學生的工作比喻為雕琢一塊大理石,認為有六個雕塑家共同雕琢這塊大理石,其中主要的兩個就是家長和班主任,只有在家長與班主任共同搭建的信任的平臺上,才會將大理石雕琢得更加完美。

  3、平等

  家長與班主任之間是平等的,是不折不扣的合作者之間的平等,缺少了哪一方的配合,教育的效果都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犯錯誤的是學生,而不是家長。雙方都要注意消除各種誘發心理障礙的因素,營造一種平等的氛圍,才能在心理上、感情上接近和融洽,友好交流溝通才能順利進行。

  4、正確評價孩子

  家長都有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莊稼別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在他們心裡,自己的孩子是不錯的。遇到班主任因為孩子犯錯誤進行批評,不是站在班主任的角度進行教育,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各種理由去和班主任辯解,這樣是會害了孩子的。一言概之,家長和班主任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和班主任良好關係的建立需要靠雙方的責任心,靠相互的尊重,靠彼此感情的溝通,而它又建立在對孩子正確評價的基礎上。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家長與班主任的共同關愛下健康成長。

  家長和孩子班主任的溝通方法02

  瞭解老師:

  溝通是建立在瞭解的基礎上,家長要和老師進行溝通,一定要先了解老師。例如,孩子的班主任是誰、每門課程的任課老師是誰?是年輕老師、還是年長老師?他們是什麼性格、教課方式是什麼樣的?一週都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有時間和家長交流?老師的手機號碼是多少?等等問題。同時也要了解孩子眼中的老師是什麼樣子的?例如,孩子是否喜歡老師?老師的講課風格孩子能不能接受等等。家長了解這些事情,取得和老師交流的基礎,雙方才能就孩子的某一個或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必要的時候可以親自拜訪一下各位老師,雙方有個印象,不但是尊重老師,也利於家長以後與老師的溝通。

  追蹤老師:

  老師雖然很忙但還是可以聯絡到的,不要怕忙而不溝通。家長要經常與老師“互通情報”,比如:學生的成績變化、情緒波動、是否專心學習、周圍都是什麼樣的夥伴、身體情況、出勤情況等等。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孩子在家的表現,甚至家中最近家人工作變動、搬遷、感情、生病等都可以和老師溝通。老師掌握了這些情況,就能重點觀察這個學生的點滴變化,包括進步、退步情況,及早表揚和提醒,能最快速的穩定孩子的情緒。

  有的家長怕老師忙,不好意思找老師,經常被動地等老師來找自己。事實上,等到家長被老師“請”到學校,往往是孩子出了問題,這樣家長、孩子、老師都太被動了,對於解決問題很不利。現在科技發達,和老師的溝通方式很多,手機、簡訊、論壇、qq群、校信通、家長會等等。咱們家長主動點兒,只要把握好時間和談話內容,不會給老師添麻煩,家長與班主任“合力一處”,一定會幫助孩子不斷進步!

  溝通焦點:

  當爸媽的切記,對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有個客觀的瞭解。與其每次主觀的跟班主任訴苦,不如將孩子的情況客觀反應給班主任,我們說的客觀應該既說缺點,也該說說優點。如果一個孩子在自己父母眼裡沒有一點優點,建議家長先從自身找問題。班主任客觀瞭解學生在家的表現,才能正確地給出判斷,為家長孩子當好教育參謀。有些家長會主動找老師溝通、交流,就只是訴苦,責怪孩子不聽話、自己怎麼辛苦,向老師的告孩子的狀。這種溝通可以說是沒有用的,如果家長能夠轉換換位思考,對高考、孩子、班主任有一定的瞭解,那麼就會大大提高溝通效果。

  完善溝通

  與班主任溝通不是嘴上說說就了事的,而是讓班主任瞭解了家長的想法,家長和老師要配合起來,針對自己的孩子採取適宜的教育方式,畢竟溝通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夠有所進步和提高。家長只有把溝通結果落實好,目的才會達到。不少家長在與老師溝通後,沒能落實溝通的結果不說,甚至起了反作用。比如說,有的家長在老師那裡聽到孩子某個地方做的不妥或成績下降,回到家裡,對著孩子就是一頓訓斥,引起孩子的反感。最終,不但沒解決問題,反而讓孩子產生怨父母、恨老師的心理,產生原來“爸媽和老師聯合起來對付我哦……”的想法。消極情緒一旦產生,有可能演變成牴觸情緒,於是可能為一些問題埋下隱患。因此,溝通一定要是完善的,有落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