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怎麼跟家長溝通

  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離不開交流,尤其是作為老師,與幼兒園、園長、大班老師、孩子、家長等等一系列的交流與溝通,其中家長起到了一個決定性的作用,是我們的終端服務物件,那麼如何做好家長維護工作?如何更好的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你呢?下面小編整理了幼兒園跟家長溝通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幼兒園跟家長溝通的方法01

  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指導之前,必須要了解幼兒的家庭狀況,包括幼兒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成員的政治面貌以及家長的文化、品德修養水平、對子女的教育要求等,在瞭解了上述基本資訊後,教師便有了利於溝通的前提,可以採取以下溝通方法。

  1.先報喜 ,後報憂 ;先表揚 ,後批評 . 在與家長的交流中, 教師要能生動地描述出其幼兒在幼兒園某一環節的可愛表現, 家長會從教師的言談中自然感受到教師對他孩子的關愛、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並留下了教師工作細緻、 認真負責的好印象。 而面對孩子的缺點,一次只說一個方面,只解決一個問題,而不要將孩子缺點錯誤都羅列一遍, 這樣只會讓家長更沮喪,甚至對教師的能力產生懷疑。教師也不要流露出這個幼兒對其他幼兒造成的影響, 而是強調幼兒的缺點對自身發展的負面影響, 讓家長感覺到教師的目的是為了他孩子著想,而非為了教師工作上的便利。

  2.善 於傾聽家長意見 . 對於教師來說 ,一定要抱著信任的態度傾聽家長的描述,切不可隨意打斷, 更不能在語言中流露出不信任,以免使溝通變成爭執。 一是讓對方表達自己的意願; 二是使對方覺得自己被關注;三是瞭解問題的癥結;四是為對方提供了一個宣洩的機會;五是減少誤解和錯誤,節約時間;六是增進雙方的信賴與合作,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3.根 據家長需求 ,找準溝通的切入點 . 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職業、不同生活水平的家長對幼兒關心的方式不同。 老人關注孩子的生活、飲食,父母關注孩子學習方面多些;母親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過問的多些,而父親則很少過問;小班幼兒的家長關心生活事多些,大班家長關注幼兒學習方面的事多些;體弱兒家長關心幼兒的飲食起居和健康方面多些,而新入園幼兒的幼兒還沒有建立起對教師的信任感,擔心孩子在園受委屈,擔心教師不夠盡心等。 所以,教師要關注家長所擔心的問題,以家長最為關心的話題為切入點,展開溝通,進而引導家長了解幼兒園,瞭解老師,找準家庭教育配合點,保障孩子在多種教育因素下全面和諧地發展。

  4.要 尊重家長 ,多提建設性的意見 , 不居高臨下。 要注意徵求家長的意見,要多提建設性意見,不要使用“你應該”或“你必須”等命令性的字眼,而應該說“我認為”或“你認為怎樣”這些婉轉、協商性質的詞語,這樣家長才容易接受也樂意接受我們的建議或意見。當然也不能過於謙虛,在確定無疑時,語氣也應該十分肯定,讓家長相信你的意見是不容質疑的。

  5.出 現問題主動溝通 . 幼兒在園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意外事故;還有個別孩子在一段時期內多次出現尿褲子、洗手打溼衣袖、被其他小朋友欺負等問題,教師要及時主動地與家長溝通,主動擔責,並與家長說明這些問題發生的前提和原因,引導家長從多種角度思考分析,走出懷疑猜忌陰影。

  6.要 注重溝通方式 . 營造氛圍隨著現代通訊手段的發展,幼兒教師與家長在溝通過程中,除了可使用口頭溝通、電話溝通、書面溝通、家長會、家園聯絡冊、家訪、家長信箱等一些常用的溝通手段外,還可以通過手機簡訊、網路平臺及***、約談等手段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 交談中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結合環境與時間,靈活變通的選擇溝通方式, 同時要注意營造輕鬆自然的氣氛,以達到有效溝通交流的目的。

  幼兒園跟家長溝通的方法02

  1. 與 教育觀念不同的家長溝通要會應變。 與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職業、不同生活水平的家長溝通要注意技巧。 在與觀念陳舊的家長溝通時,教師要及時反映幼兒的學習效果。 如今天學了什麼,孩子掌握了什麼,哪些地方還需要培養等,教師先要讓家長了解我們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理念慢慢滲透,然後按目標要求指導家長,逐步與家長在思想上達成共識。

  2. 與 不同性格的家長溝通要注意分寸 .根據多年與家長接觸交流,可將家長性格分為隨和型、表現型、分析型和支配型四種。

  在與隨和型的家長溝通時,教師要創造友善的環境,講話時面帶微笑,多以商量的口吻交談,鼓勵家長多發表看法;在與表現型的家長溝通時, 要多注意傾聽他們的想法,對他們的積極表現要多加讚賞;在與分析型的家長溝通時, 最好先預約好時間,而且溝通時老師要附以事實、 例子加以輔證、支撐,使家長更信服;在與支配型的家長溝通時,語句要堅決果斷,但要注意用詞恰當,避免傷其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