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該警惕的幾種異型課堂

  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最主要的構成部分。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不再只是教師單純的講學生一味的聽這樣簡單的雙邊活動,也不再只是師生之間冷冰冰的知識傳習, 更多的應該是幫助學生塑造完善人格、營造完美人生的過程。然而,實踐中,或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抑或是還沒有從傳統的教學思想中完全蛻變,一些“無效和低效”的課堂教學行為,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益,甚至與新課改的主題漸行漸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

  01浮光掠影型課堂

  教學重點突出、難點明晰,這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它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意義。但有的課堂教學如“雨過地皮溼”,沒有明確的教學重點,也缺少明晰的教學難點,其主要表現有:課堂教學目標模糊,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平均用力,對教學重點講解不深入,對知識難點講授不透徹,學生感受不明顯、印象不深刻,課堂教學未能取得預期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鑽研不深入,對知識點缺乏全面、系統理解和有效整合,另一方面在於教師對學生的研究不深入,對學生掌握的知識、能力缺乏有效把握。所以,教師唯有系統分析教材的知識點,充分把握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和智力特點,才能綜合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才能集中精力把重點和難點講清楚、講透徹。

  02放映幻燈型課堂

  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日益普及,計算機輔助教學已被中小學教師普遍採用,但有時卻未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目的,存在高耗費低效力、高投入低產出的問題。有的對多媒體的使用過頻過濫,例如:不僅重要知識點和資訊用課件展示,而且就連課題也用課件播放;不僅作業、訓練題用課件呈現,甚至就連訓練、推演結果等教學過程也用課件演示。教師用得手忙腳亂,學生看得眼花繚亂。教師就如放映員,學生如同看電影。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板書沒有了,解題的過程沒有了,學生的板演沒有了……快速移動的畫面不僅使學生無暇思考,甚至連做一點課堂筆記都難以進行,一節課結束,往往出現課本“空白”——無補註、筆記“空白”——無記錄、頭腦“空白”——未吸收。因此,當前的緊迫任務,一方面是轉變觀念,正確認識多媒體的“輔助”作用,儘快走出“機器取代人”的認識誤區,另一方面是建立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有效提升對多媒體的運用能力與水平,自覺把現代媒體從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有效發揮現代媒體在獲取資訊、處理資訊、認識事物等方面的教學輔助作用。

  03單線直進型課堂

  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客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有效的認識條件。例如,教師要把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把新知識與舊知識相結合,從而有利於學生增強興趣、掌握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探索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學會猜想、學會驗證、學會推理,在探索中學會歸納、學會整理,培養多角度思考、多方向探究的習慣,培養知識遷移、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要善於創設一種氛圍,巧妙地創造情境,合理地設定問題,讓學生處於期待、困惑、憤悱的心理狀態,有效激發並維持學習的熱情和動力,等等。縱觀眼下的課堂,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有的缺少必要的鋪墊和有效的關聯,就理論講理論,就新知識講新知識,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感到吃力,難以進行有效的消化和吸收;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有的缺少必要的懸念和應有的起伏,教學過程平鋪直敘、波瀾不驚,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在知識傳授上,有的缺少必要的拓展和有效的遷移,教學過於死板、呆板,就教材講教材,就章節講章節,很少有教材以外的內容,很少有課本以外的素材,知識講解缺少發散性,往往不能觸類旁通,難以舉一反三。

  04貼牌標籤型課堂

  在教學中,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學模式改頭換面,教學方法日益新潮,課堂氣氛日漸熱鬧,教學手段交替變化,這些似乎預示著現代課堂的勃勃生機。然而,隨之卻有了另一種困惑:面對如此景象,課堂教學的效益為何難如所願?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新課堂只是形式上的標新立異,實則有名無實、華而不實。例如,新課改倡導師生對話和師生互動。但卻有人對此產生了誤解,認為“多問”就是對新理念的體現,師生互動就是教師多問、學生多答。因此,“滿堂問”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看似師生互動,實則為問而問、問而無效。再比如,新課程倡導讓學生自主探究,倡導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中進行有效合作,在協作中解決問題。然而有人對此產生了誤解,認為探究與合作的唯一途徑就是分組討論,似乎不討論就不能體現出新課改的理念。從而分組討論就成為一種潮流,但由於缺少對論題的精心設計,缺少對學生的有效引導,缺少學生討論前的充分準備和討論中的有效參與,課堂看似熱熱鬧鬧、氣氛熱烈,實則空洞無物,毫無實效可言。

  05獨奏獨唱型課堂

  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王夫之說:“學以學夫所教,而學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學,而教必非學。”其義是:學生所學習的東西就是教師所傳授的東西,但學習的過程不等於傳授的過程;傳授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但傳授過程不等於學習過程。孔子有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說明,學生的主動性和思維活動對於教學的重要性。事實也告訴我們,教和學雖然相互聯絡,但不能互相代替。縱觀現實的課堂,一些現象值得反思:有的教師儼然成為知識的權威,成為真理的代言者和壟斷者,講課時往往一人包場、一講到底,這主要出現於高中教學,比較多地出現於高三教學,尤其出現在高三複習課教學中。課堂塞滿了過度的資訊量,既造成學生聽覺的疲勞,也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既耗費教師過多的精力和教學時間,也剝奪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最終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益。所以,徹底改變“一言堂”現象,變多講為少講,變少講為精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質疑問難、探究求解,充分展現和發展學生的主體創造性,這應是當務之急,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應有之道。

  06連珠炮型課堂

  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裡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這說明,教學語言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工具,它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優秀的課堂語言有鮮明的節奏感,快慢適中、疏密得當、輕重適宜、緩急可控,做到“講”和“學”協調同步,學生聽課達到最佳的思維狀態。然而,一些教師對課堂語言的運用不容樂觀,有時不能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緒而巧妙地調節語言的節奏,有的語速應慢不慢、語氣該重不重,吐字不清、語意不明,講授的知識超過了學生的思維需求,學生沒有琢磨消化的時間,聽課時感到吃力,知識學習大打折扣;有的語速應緩不緩、聲調該高不高,有時音低聲小、字意模糊不清,知識講授跟不上學生的需要,影響學生的正常思維;有的語音應低不低、聲調該降不降,語言的刺激過強、過大,影響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有的語音應高不高、語調該升不升,講課聲音太低、語調太弱,學生聽課吃力費勁,時常引起聽覺的緊張和疲勞。所以,現代教師應不斷提升課堂語言修養,講課時注意快慢適中、高低適宜,聲快時字字鏗鏘、語意清楚,聲慢時字斷而情連、音拖而情激,聲高時音高不噪、音強而不力竭,聲低時吐字清晰、音清意明,讓學生有一種獨有的聽覺享受。

  07惜墨如金型課堂

  板書是一種傳統而重要的教學手段,具有其它手段不可取代的作用。例如,它有利於理清教學的過程脈絡,揭示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展示認知過程和思維軌跡,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教學重點和難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有利於高度概括教學內容,使知識系統化、簡約化、脈絡化,有利於學生掌握教學要點,有助於學生記錄和記憶;好的板書也是教師教學風格的凝練,對學生有一種直接的藝術薰陶,讓學生有一種獨有的視覺享受。但時下卻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黑板的質量越來越好,教師的板書越來越少,能力逐步弱化。有的不重視板書甚至不會板書,有的很少板書甚至沒有板書,尤其在一些理科教學中,有的要麼以口述代替板書,要麼以幻燈代替板書,或者乾脆以課本代替板書,學生看不到題目的痕跡,看不清運算的過程和解題的思路,也缺少思考和分析的過程,缺少記錄後再總結和再提升的機會。由此,教師按照突出重點、增強實效、工整美觀的要求,設計好板書、運用好板書,這既是對傳統教學手段的有效運用,也是構建現代新課堂的現實選擇。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課堂教學改革發展至今,我們不得不考慮新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徵和實踐操作。新型課堂所承載的內容和思想更加豐富,新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從傳統理念到現代理念的完美蛻變和華麗轉身。課堂依舊是課堂,可“此課堂”已非“彼課堂”;教學還是教學,但“此教學”已非“彼教學”。以上所列七種課堂,是當下教學實踐中“傳統舊課堂”或“誤解新課堂”的典型代表,應當引起一線教師的足夠重視。新型教學的本質在於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陣地在課堂。教師要從革新教學理念著眼,從改變教學行為著手,這是構建現代新課堂的應有要求,也是當前提升課堂教學效益,建立新型課堂的實踐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