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怎樣確立皇帝制度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因生於趙都邯鄲,故又稱趙政。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軍事統帥。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那麼?

  在秦王朝嬴政即位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或稱“皇”,或稱“帝”,或稱“王”,唯獨沒有“皇帝”一稱。那麼,秦始皇是怎麼確定這一名稱的呢?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逐漸衰微。於是,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便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國發展成為實力最強的諸侯國。於是,秦王嬴政揮鞭四舉,是亙古未有的,甚至連“三皇五帝”都比不上。為了“稱成功,傳後世”,他決定改變“王”的稱號。於是,他便召叢集臣,商議改號之事。丞相說:“三皇五帝雖然是天下共主,可他們實際上佔領的土地不過方圓千里。可自商周起,稱‘王’者才真正擁有了天下,而且他們的豐功偉績可以維持七八百年。

  所以說‘王’的稱號最好。”可秦王卻不高興。他認為,“商朝七百年、周八百年的大下不算什麼,我要的是萬世永傳的朝代。”這時,李斯說話了:“如今四海之內皆是陛下的囊中之物,這是從未有過的事。陛下的功績自然為三皇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貴,臣認為陛下可稱“秦皇”,秦王聽了很高興“依我看,‘泰皇’仍沒多大區別。不如去‘泰’留皇,採上古育帝號,稱‘皇帝。我稱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治無窮。”就這樣,秦王旅政自稱“始皇帝”後世因而通稱他為“秦始皇”。

  延伸閱讀:

  中國封建社會以皇帝為中心,實行皇權至上和皇權專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權神授學說為理論基礎,用嚴格的名位等級、封建禮樂和皇位繼承等各種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個人的權威地位,保證皇帝高踞於國家機器之上,擁有至高無上、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這一制度自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創立,經過歷代王朝的不斷髮展、強化,直至1911年清宣統皇帝遜位才被徹底廢除,前後歷時2131年。

  皇帝和皇權 “皇帝”這一稱號淵源於上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完成了統一六國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決定用“皇帝”作為空前統一的封建大帝國最高政治首腦的專用稱號,並建立起皇權專制的政治體制。在這一制度下,皇帝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核心和權力主體,法定的國家首腦和最高統治權力的執掌者。皇帝一人獨治天下,全國的土地、資源、人民、財富均為他所有,可謂“履至尊而治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天下之本無小大,皆決於上”。皇帝可以決定任何人的生死榮辱,可以“塗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殺之、富之、貧之、貴之、賤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皇帝是國家政治事務法定的唯一最高決策者,有權統率和指揮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級地方軍政系統和文武官吏,要求他們絕對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辦事。一切以皇帝名義發出的指示,都被賦予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許有任何違抗或異議。一切法律的頒行和解釋,所有一定品級的文武官員的任免、獎懲和升貶,全國性財政賦役的徵調和開支,對外和戰與對軍隊的調遣指揮,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