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讀後感

  前蘇聯作者西蒙諾夫在《蠟燭》一文中用舒緩的筆調向讀者講述了崇高的蠟燭故事。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希望對你有用!

  篇1

  “即使在這當兒,老婦人也沒又說話,他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的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得走了……”

  老婦人在這個時候雖然沒有說話,但是她的心情是極為複雜的,有對烈士犧牲的哀痛,也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因為她飽受了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這些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生命的戰士,她深懷敬意,所以他對紅軍戰士“莊嚴”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火燒焦樂的土地上,在詐彎了的鐵器和燒死樂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唯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花燭――還是明晃晃的點在一個蘇聯青年得墳頭。

  這一點花燭是不會熄滅的。它象徵著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篇2

  今天,老師讓我們預習第三課《蠟燭》,一開始我懶得去預習,只是一掃而過,但讀著讀著,讀出了味道,就又重新讀了一遍,這次是一字一句地讀,還去了解句子的含義。

  讀完了,給我第一個印象就是那位烈士的戰友竟然不把他的屍體從方場帶回去安弄葬,就算他們會在第二天拂曉攻佔那座橋後,再安葬,如果他們一直攻不下那怎麼辦,難道要等烈士的屍體腐爛後再安葬嗎?他們讓我感到很不爽***鬱悶***。而那位老婦人讓我感覺到那種一個完全不用去管烈士屍首的陌生人,竟然會冒著彈火去埋葬他,而且還拿出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來哀悼這位烈士。而且在課文第43節,明顯突出了一種感情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達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仔細體會後,會讓人感動得流淚。

  篇3

  這幾天,我學了一篇課文《半截蠟燭》。

  文章的主要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一位家庭婦女,人稱伯諾德夫人。他身邊只有兩個幼小的兒女,為了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全家三人都參加了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他們把收到的絕密情報藏在半截蠟燭內。

  一天晚上,屋裡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大兒子傑克以搬柴為藉口把蠟燭內的情報換掉,可這時,一個德國軍官一下奪過蠟燭,大聲喝道:“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第一個計劃失敗了。眼看情報就快被發現了,這時,小女兒傑奎琳靈機一動,嬌聲地對德國人說:“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那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位可愛的小姑娘,說:“當然可以。”傑奎琳鎮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哎呀,多危險呀!就這樣,情報脫險了。

  讀了這篇文章,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今天,我們雖然生活在和平安寧的時代。但是,我們在學習中也會遇到別的問題,這也需要我們動腦筋,想辦法去處理問題,解決問題。

  這就是我收到的啟發,你有什麼想法?

  篇4

  今天我讀完《半截蠟燭》感受很深,我非常感動,我想向這篇課文的主人公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為把德國侵略者趕出自己的祖國,他們都參加了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伯諾德夫人把情報藏在蠟燭內,有一天晚上伯諾德夫人家裡闖進了三個多過軍官,德國中尉順手拿了藏有情報的蠟燭,蠟燭在一點一點的燃燒,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盡力在營救蠟燭,經過他們的再三努力終於將蠟燭營救了,也營救了他們一家三口的性命,更營救了國家重大機密。

  讀了這篇課文後,我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強烈的愛國精神,我還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在危險面前非常鎮定。我知道我應該向他們學習,俱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我應該向他們那樣在危險免檢那樣鎮定,鎮定的想出辦法,解除困難。

  我讀完這篇課文後,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精神鼓勵著我。

  篇5

  在《蠟燭》一課西蒙諾夫用舒緩的筆調向讀者講述了崇高的“蠟燭”故事。

  蠟燭本為普通物,但在西蒙諾夫筆下卻被賦予了最厚重的意義。當這小小的蠟燭出現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戰場上時,當育乞西老人插在蘇聯軍人契柯拉耶夫的墳頭時,當點燃在飽受法西斯戰爭摧殘的南斯拉夫人民手中時,這小小的蠟燭閃耀出了“明晃晃”的光芒。

  一個老婦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戰火時,懷中的兩支蠟燭對於她是多麼重要呀!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給她的最珍貴的禮物,給在痛苦與不安中的她帶來最好的撫慰。她把蠟燭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時她應該不會害怕,因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摯愛呵護著她。也許她會在這兩支蠟燭的陪伴下走完最後的路程。蠟燭與老人相伴,但硝煙更將老人包圍,心中對法西斯入骨的恨隨著炮火的猛烈與日劇增。

  此時有另一種愛毅然出現在她的眼前。“她明明白白看見五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準了這五個紅軍”。她知道蘇聯紅軍為誰而來,她知道蘇聯紅軍正在為自己的祖國——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戰,還沒來得及招呼一聲,“一顆炮彈就在近旁炸開了”。戰爭就這樣無情地把傷痛留給了老婦人,“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死亡對於老婦人應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為自己的生而死。誰是親人?就是能讓自己感到幸福而溫暖的人。在此時兩個遙遠的國度已經沒有了距離,在此時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的心應該貼的很近很近。

  地窖外面可怕嗎?耳邊飛著炮彈的碎片。但對於育乞西老人又怕什麼呢!有什麼比親吻親人的額頭,讓死去的親人安息更重要嗎?這是一個多麼令人 可敬而又令人傷心的小夥子呀,應該把最珍貴的東西,最真的心送給他。對於這個老婦人還能有什麼最珍貴的東西嗎?“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裡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是蠟燭,是與丈夫結婚時的蠟燭,是已經儲存了45年的蠟燭。時間沒有讓蠟燭丟失,此刻她要把她認為最珍貴的東西獻給她認為最可愛的人——一位蘇聯紅軍。“她把那大蜡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動搖。”在燭光中透著正義、勇氣、堅定。那是一個正義的戰士奮勇前進的火焰,是在一個感恩的心中燃起的可敬的火焰,更是人類心中渴望和平的最崇高的精神火焰。老婦人用她的心點燃起“柔和的火焰”,用她瘦弱的身體作“擋風”的屏障。

  “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痛苦與悲傷體現在每個受侵略的人民的臉上,也許還有擦拭不完的淚水,但燭光會閃動著,戰勝邪惡的思想會一直閃爍著。因為還有一支蠟燭已被點燃,點燃在“老地方”,它們互相支撐著,會一起燃燒在革命的土地上,會燃燒在每個正經歷痛苦的人的心裡,會點燃每個正義者心中永不熄滅的“蠟燭”。紅軍“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戰鬥。”喜燭是會燃完的,但會有更耀眼的燭光跟隨戰鬥者的腳步而閃亮。

  懷裡的蠟燭只有兩支,但誰能數得清沒有國界的正義者的心裡的蠟燭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與契柯拉耶夫英雄,蘇聯與南斯拉夫,正義與感恩,都由小小的“蠟燭”一一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