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考點總結

  在初中的地理考試中,會考到哪些重要知識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型別。

  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 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佈。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 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蕩。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複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佈在大陸周圍地區。

  ***二***

  海陸影響的程度,與緯度和季節都有關係。

  冬季中、高緯度海陸影響大,陸地的冷高壓中心位置在較高的緯度上,海洋上為低壓。夏季低緯度海陸影響大,陸地上的熱低壓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向北移動。

  當然,行星風帶的季節移動,也可以使季風加強或削弱,但不是基本因素。至於季風現象是否明顯,則與大陸面積大小、形狀和所在緯度位置有關係。大陸面積大,由於海陸間熱力差異形成的季節性高、低壓就強,氣壓梯度季節變化也就大,季風也就越明顯。北美大陸面積遠遠小於歐亞大陸,冬季的冷高壓和夏季的熱低壓都不明顯,所以季風也不明顯。大陸形狀呈臥長方形,從西歐進入大陸的溫暖氣流很難達到大陸東部,所以大陸東部季風明顯。北美大陸呈豎長方形,從西岸進入大陸的氣流可以到達東部,所以大陸東部也無明顯季風。

  總結:大陸緯度低,無論從海陸熱力差異,還是行星風帶的季風移動,都有利於季風形成,歐亞大陸的緯度位置達到較低緯度,北美大陸則主要分佈在緯度30°以北,所以歐亞大陸季風比北美大陸明顯。

  ***三***

  自然環境按人類對它們的影響程度以及它們目前所儲存的結構形態、能量平衡可分為原生環境和次生環境。

  前者受人類影響較少,那裡的物質的交換、遷移和轉化,能量、資訊的傳遞和物種的演化,基本上仍按自然界的規律進行,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區、人跡罕到的荒漠、凍原地區、大洋中心區等都是原生環境。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原生環境日趨縮小。

  次生環境是指人類活動影響下,其中的物質的交換、遷移和轉化,能量、資訊的傳遞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的環境,如耕地、種植園、城市、工業區等。它們雖然在景觀上和功能上發生了改變,但是它們的發展和演變的規律,仍然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因之仍屬自然迴圈的範疇。

  人類改造原生環境,使之適應於人類的需要,促進了人類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如在黃河下游修建大堤,控制河水氾濫,墾殖農田,使華北平原的次生環境優於原始狀況。

  總結:但是如果在生產過程中不重視環境中的物質、能量的平衡,就會使次生環境的質量變劣,給人類帶來危害。

  ***四***

  綠洲指在大尺度荒漠背景基質上,以小尺度範圍,但具有相當規模的生物群落為基礎,構成能夠相對穩定維持的、具有明顯小氣候效應的異質生態景觀。

  綠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綠地。綠洲土壤肥沃、灌溉條件便利,往往是乾旱地區農牧業發達的地方。它多呈帶狀分佈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帶。

  沙漠中的沃土,出現於終年淡水源不斷之處。綠洲大小不一,從小泉水周圍1公頃***2.5畝***左右到大面積有天然水或灌溉的土地。綠洲的水源大多來自地下;泉和井***有些是自流井***由砂岩含水層補給,其受水區可能遠在800多公里***500多哩***以外,例如利比亞荒漠的哈爾加***al-Kharijah***綠洲和達赫拉***al-Dakhilah***綠洲。撒哈拉2/3的人口在綠洲定居並依賴其灌溉,這些地區有適於植物迅速生長的溫度。在撒哈拉所有的綠洲,棗椰樹是主要的樹木和食物的來源,在其蔭影下生長著檸檬果、無花果、桃、杏、蔬菜和小麥、大麥、粟等穀物。

  沙漠地區天然降水少,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但這些綠洲地區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充足,只要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等農作物都能生長良好。我國新疆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邊緣的高山山麓地帶、甘肅的河西走廊、寧夏平原與內蒙古河套平原都有不少綠洲分佈。

  綠洲是浩瀚沙漠中的片片沃土,它就像是沙漠瀚海上美麗的珍珠,鑲嵌在沙漠裡,閃爍著神奇的色彩。

  總結:相當規模的生物群落可以保證綠洲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穩定性以及結構上的系統性;其小氣候效應則保證了綠洲能夠具有人類和其它生物種群活動的適宜氣候環境,有利於形成景觀生態健康成長的生物鏈結構。

  ***五***

  褶皺山是地表岩層受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構造作用力而形成岩層彎曲的褶皺構造山地。新構造運動作用下形成高大的褶皺構造山系是褶皺地貌中最大的型別。

  褶皺山

  褶皺山***folded mountain***由褶皺岩層構成的山嶽地形。這種地形分佈廣泛。原始的褶皺山是背斜岩層構成山,向斜岩層構成谷,這種地形稱為順地形。但是隨著山嶽的不斷破壞,背斜因頂部岩層軟弱,易剝蝕而形成谷地,原來的向斜岩層形成的凹地則因岩層堅硬反而變成山嶺。這種地形稱為逆地形***或地形倒置***。

  順地形的破壞和逆地形的發育既取決於外力作用的強度和地貌演化的階段,也取決於褶皺構造本身的產狀特點和軟硬岩層的組合情況。背斜山的保留條件是:褶曲舒緩,起伏不大,堅硬岩層厚,軟弱岩層薄。向斜山的發育條件是,褶曲陡峻,起伏很大,軟弱岩層厚、堅硬岩層薄。褶皺山往往沿褶皺方向延伸,其分佈和褶皺軸一致。即地形的起伏卻和巖性密切相關。

  褶皺山的地貌因褶皺形式而異。當線狀褶曲呈平行排列時,在地貌上表現為嶺、谷相間平行排列分佈的地形,例如川東的平行嶺谷區。在短軸褶曲中褶皺山多呈雁行式排列,短軸的背斜和向斜交替組成傾伏褶曲,在地貌上表現為“之”字形山脊。

  總結:中國寧夏南部褶皺山地的弧形頂突向東北,層面傾向西南,第三紀地層向東北推擠或仰衝斷層為壓性、壓扭性,西北段為左旋水平運動。寧夏南部褶曲山地成因與青藏高原隆起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