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的文學史觀

  編者按:《文心雕龍》關於批評的論述﹐頗多精到的見解。其中《知音》篇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探討批評問題的較早的專篇文 獻。它提出了批評的態度問題﹑批評家的主觀修養問題﹑批評應該注意的方面等。

  《文心雕龍》是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分五十篇,內容豐富,見解卓越,皆“言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寫作上的各種問題。

  《文心雕龍》的文學史觀﹐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終歸要受到時代及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所謂“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時序》***﹐把已往這一方面的理論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劉勰也很重視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在《通變》篇中﹐他根據揚雄關於“因”﹑“革”的見解所提出的“通變”﹐即文學創作上繼承和革新的關係。他要求作家要大膽的創新:“日新其業”﹐“趨時必果﹐乘機無怯”。只有不斷的創新﹐即《文心雕龍》所說的“變”﹐文學創作才會得到不斷的發展:“變則其***可***久”***《通變》***﹐“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

        但它又強調任何“變”或創新都離不開“通”﹐即繼承。所謂“通”﹐是指文學的常規:“名理有常﹐體必資於故實。”文學創作只有通曉各種“故實”﹐才會“通則不乏”***《通變》***﹐“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後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黷”***《風骨》***。“新意”和“奇辭”的創造﹐都是離不開“通”﹐即繼承的。不然﹐“雖獲巧意﹐危敗亦多。”因此﹐只有將“通”與“變”﹑“因”與“革”很好地結合和統一起來﹐文學創作才有可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通變》***﹐獲得長足的健康的發展。

  文學批評

  《文心雕龍》關於批評的論述﹐頗多精到的見解。其中《知音》篇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探討批評問題的較早的專篇文 獻。它提出了批評的態度問題﹑批評家的主觀修養問題﹑批評應該注意的方面等。有些論述雖然帶有經學家的氣息﹐但不少論述都是較精闢的。例如關於批評態度問題﹐劉勰非常強調批評應該有全面的觀點。因為作家的才能稟性不僅“修短殊用”﹑“難以求備”***《程器》***﹔而且﹐由於文學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是豐富而多樣的﹐因此批評家就不應“各執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否則就會出現“所謂‘東向而望﹐不見西牆’”的現象。又如對於批評家﹐他特別強調廣博識見的重要性:“圓照之象﹐務先博觀。”並且根據桓譚的“能讀千賦則善賦﹐……能觀千劍則曉劍”***《全後漢文》卷十五《賦道》***﹐提出了一個在後世非常出名的論斷:“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知音》***認為任何批評中的真知灼見﹐只能是建立在廣博的學識和閱歷基礎之上的。這些意見不僅對當時作家們“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曹丕《典論‧論文》***﹐“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曹植《與楊德祖書》***的不良批評風尚具有積極的鍼砭意義﹐而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但作為一個批評家來說﹐劉勰有時也是缺乏應有的識力和判斷的﹐例如他對傑出作家陶淵明﹐竟一語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