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鑑賞方法
該怎樣鑑賞古詩詞呢?現在請閱讀小編整理的一些的內容。
: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閒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
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
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必須聯絡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劉逸生《宋詞小札》***,並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於“短幅中藏有無數曲折”。所以,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鑑賞古詩詞的根本。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鑑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對偶、反覆,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首句以“碧玉”***指樂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徵,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讚美春柳。一“細”一“裁”,把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讚美之情。“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象奇特。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嫋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讚美。因此,鑑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領悟古詩詞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鑑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鑑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薰陶,心靈的淨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如:陸游《卜算子·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於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悽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範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後月夜的環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託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後,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悽苦的主觀精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據梅花開於百花之先的特點,生髮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並不追求在春天開放,為的是不與百花爭寵鬥豔,任隨百花妒忌,甘願獨受淒寒,賦予梅花不求榮華的高尚情操。“如故”進一步讚美了梅花高潔剛強、永葆節操的可貴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塵”逐層強化地假設出梅花的慘烈命運,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貴。作者以詠梅言志,花品人格融匯一體。範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勝絕”,愁亦絕”來表現梅花的神韻: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並以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動人的。一經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
古詩詞鑑賞是富於創造性的複雜的精神活動,“不僅作家在創作,讀者也在創作,他們是創作中的夥伴,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象詩人。”***易卜生語***所以,真正的領悟,必須建立在對古詩詞透徹理解的基礎上。
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般人對這首詩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畫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上,這當然談不上鑑賞。有的讀者能進一步看到這首詩不限於壯麗景色的描繪,而是注進了詩人昂揚向上的激情。然而,這也還是沒有品出本詩的“詩昧”與意蘊。鑑賞能力強的讀者能透過壯麗的畫面,開闊的意境,看到這首詩由感性到理性的昇華,領悟這首詩所蘊含的耐人尋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成功在於追求,事業永無止境。這說明,如果沒有對作品的透徹領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鑑賞。“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晴,一隻眼晴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隻眼晴看到紙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語道破了古詩詞鑑賞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