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反思總結

  《竹影》文章通過優美的筆觸,表現出兒童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僅要有層次和梯度,還要突出語文教學的特點,展現更多的語文味。例如朗讀的教學,我認為沒有朗讀的語文課是不完整,缺乏語文味的。因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學生要能用普通話進行流利準確、有感情的朗讀,所以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以後,我就對學生進行了朗讀的訓練,要求學生在領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後,能在朗讀中準確反映出來。在提供給學生的學案中,不僅大環節上從易到難,而且每一個大環節的細環節也是從易到難,而且很多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現,如果填空的內容較多,我就將其分成幾個細點,寫出其中的一些,空出一些,讓學生在有所提示的情況下能較好的完成。

  有了好的學案,未必就能出現理想的效果。從這課堂實施的情況來看,情況不甚理想,主要原因是對學生的能力和自覺性估計過高,其實大部分學生沒有認真去閱讀課文,發下去的學案沒有盡力去完成,有的甚至一點也沒做,讓我感覺到先學後教難在先學,先學只是一部分精英的事,其他學生是置身事外的。另外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性也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很多學生處在夢遊狀態,這都是今後教學中必須嚴肅思考和積極面對的。

  篇2

  課文後面練習有這麼一道問題:課文寫“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為生動?為什麼?備課時我首先要找出這些“充滿童趣”的語句來。但是,我課文看了一遍,卻始終沒有發現有關“充滿童趣”的語句。難道課文中本來沒有這類語句?這是不可能的。是我自己沒能讀出來。怎麼辦呢?我找到讀初二的侄女說:你看這篇文章,找出童真童趣來。她果然發現“充滿童趣”的語句來。我真的感覺孩子的心是相通的。

  在課堂上我提出這一問題時,學生很快地就找出來,紛紛舉手,讓他們一說,這些語句果然都是“充滿童趣”的。學生輕而易舉地找出來,而我卻不易發現,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我的理解能力不如學生?根本原因在於我作為成人,已失去童心,所以發現不出“充滿童趣”的現象。於是,我頗有感慨:人人在盼望長大,渴望成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地失卻童真。兒童的世界新奇而美麗,充滿驚異和樂趣。可是,對我們多數人來說,等不到成年,這種銳利的目光,愛一切美麗的和令人驚奇的事物的天性,就已經遲鈍。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我真切得感到,作為一位教師,保持一顆童心多麼可貴。保護學生的童真更可貴,感覺比知識更為重要。冰心老人的作品中充滿“童真和自然美”。使她的心靈永遠和孩子相通。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篇3

  《竹影》這篇文章是被我們組公認的一篇比較難講好的文章。可能是大家的理解不同,我們在備課時對本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設計爭論不休,最後我們擬訂一套基本思路,自己在備課時可以進行適當修改

  首先,我的設計是想充分利用文字,挖掘文字,讓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感受到蘊涵在其中的藝術和美。體會文中的童真童趣。一方面體味孩子與生俱來的童真,另外一方面讓學生理解到更為深層次趣味那就是藝術的美。

  其次,對於課文的講解,我設計了四個問題:1、本文寫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動?2、從這些活動中如何可以看出孩子們的童真童趣?3、文中爸爸這個人物可不可以去掉,為什麼?4、全文表達了什麼主旨?此過程採取學生帶問題讀課文,學生從文中得到答案的方式進行。應該說學生的回答遠遠超過了我的估計,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發散講解的語句相對就多了點。對於這節課,我認為優點在於:教學環節能自然流暢的完成,能完成教學的目標。能夠對學生的回答最必要的點評或引導。

  不足之處:環節設定不滿意:在講到最後一個問題之前,引導了藝術問題時,安排了一個欣賞比較活動環節,即西洋畫和中國畫的欣賞。這個環節設計在上完課後發現稍微顯得有顯賓奪主之意,原本是想拓寬學生的視野,結果卻顯得是教師在自我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