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論的意思是什麼

  悖論的意思:

  悖論是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悖論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發生,則推匯出非A,非A發生則推匯出A。悖論是命題或推理中隱含的思維的不同層次、意義***內容***和表達方式***形式***、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事實和價值的混淆,是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物件的不對稱,是思維結構、邏輯結構的不對稱。悖論根源於知性認識、知性邏輯***傳統邏輯***、矛盾邏輯的侷限性。產生悖論的根本原因是把傳統邏輯形式化、把傳統邏輯普適性絕對化。

  英文解釋

  [數] antinomy;paradox ;

  [paradox] 邏輯學和數學中的矛盾命題

  定義

  悖論是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悖論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發生,則推匯出非A,非A發生則推匯出A。

  性質

  悖論是命題或推理中隱含的思維的不同層次、意義***內容***和表達方式***形式***、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事實和價值的混淆,是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物件的不對稱,是思維結構、邏輯結構的不對稱。

  根源

  悖論根源於知性認識、知性邏輯***傳統邏輯***、矛盾邏輯的侷限性。產生悖論的根本原因是把傳統邏輯形式化、把傳統邏輯普適性絕對化。

  解悖

  悖論與解悖 只要運用對稱邏輯,沒有一個悖論無解。悖論是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函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悖論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發生,則推匯出非A,非A發生則推匯出A。悖論是命題或推理中隱含的思維的不同層次、意義***內容***和表達方式***形式***、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事實和價值的混淆,是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物件的不對稱,是思維結構、邏輯結構的不對稱。悖論根源於知性認識、知性邏輯***傳統邏輯***、矛盾邏輯的侷限性。產生悖論的根本原因是把傳統邏輯形式化、把傳統邏輯普適性絕對化。

  用對稱邏輯思維層次法解“說謊者悖論” 這個悖論即“我在說謊”這句話中所蘊含的悖論。這個悖論表面上由“我在說謊”和“我說實話”這兩個對立的“命題”組成,實際上這兩個“命題”並不等價——前一個命題包含思維內容,後一個“命題”只是前一個命題的語言表示式,因此後一個“命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命題。長期以來人們之所以把其看成悖論,是由於把兩個“命題”看成等價,即都是思維內容和語言表示式統一的命題。只要把思維的兩大層次:命題的思維內容和命題的語言表示式區別開來,“我在說謊”這個悖論即可化解。

  釋義

  悖論指在邏輯上可以推匯出互相矛盾之結論,但表面上又能自圓其說的命題或理論體系,比如:“沒有絕對的事物”,但仔細想想就知道,“沒有”就是絕對的事物,認同它對的同時,恰恰也說明它是錯的。悖論的出現往往是因為人們對某些概念的理解認識不夠深刻正確。 悖論的成因極為複雜且深刻,但深入研究有助於數學、邏輯學、語義學、形而上學等等理論學科的發展,因此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最經典的悖論包括羅素悖論、說謊者悖論、康托爾悖論等等。悖論,亦稱為弔詭、詭局或佯謬,是指一種導致矛盾的命題。在邏輯學上指可以同時推導或證明出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的理論體系或命題。

  哥德爾關於一階邏輯完全性定理與不完全性定理的本身就是悖論,已經暴露出邏輯導致發生的問題。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是缺乏評判,以決定的主導方面為衡量標準,或衡量標準過多而引起的悖論。所謂的標準也是一種規定。失效以後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再次進行新的規則規定,反正原來的規則也是規定,為什麼出現發生悖論以後不可以再次重新進行規定規則,以滿足實際應用的目的的需要呢?明明是自己的規定,可是自己又製造新的規定來破壞原來的規定,如果這樣來幹活,那麼將永遠有活幹了,永遠有幹不完的活。

  悖論***paradox***來自希臘語“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這個詞的意義比較豐富,它包括一切與人的直覺和日常經驗相矛盾的數學結論,那些結論會使我們驚異無比。 悖論是自相矛盾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