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素材成語小故事

  一篇高質量、優秀的作文離不開良好的素材,因此素材積累在語文作文能力培養中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只有儲備了豐富的作文素材資料,才能在動筆創作時突發靈感、信手拈來,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成語小故事的中考作文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超群絕倫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屬山西***人,三國時蜀國的五虎上將之一***其餘四將為張飛、趙雲、黃忠、馬超***。長期以來,統治階級對他加以神化,尊為“關公”、“關帝”。

  關羽英勇善戰,武藝超群,立下許多戰功。他曾斬殺袁紹手下大將顏良和文丑,闖過曹操的五個關口,殺死曹操的六員戰將。關羽對蜀主劉備赤膽忠心,深受劉備重用。但是,關羽的致命弱點是缺乏政治謀略,驕傲自大,瞧不起別人。

  公元214年,劉備率兵攻打四川,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聽說諸葛亮在四川用計收降了勇將馬超,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才能可以與誰相比。諸葛亮很瞭解關羽不服氣的心思,便寫信回答說:“馬超文武雙全,勇猛過人,一代英傑,可與漢初大將黥布、彭越之輩相比,可與張飛並駕齊驅,但卻不能與你相提並論,不如你這樣超出眾人,無人可比。”

  關羽看完諸葛亮的覆信後,非常高興,當場就把書信展現給賓客們觀看。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釋讀】超:超過;超群:超出眾人;絕:沒有;倫:同輩。超出眾人,同輩中沒有可以相比的。

  二

  一字千金

  南北朝時,樑朝有個叫鍾峻的人。他寫了一部評論詩歌的著作,名為《詩品》。在書中他寫道:“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個字的作用價值一千兩黃金。這是來產戰國末期一個故事。

  【出處】

  《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南朝·樑·鍾嶸《詩品·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唐朝·權德輿《馬秀才草書歌》:“變化縱橫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貴。”

  現代·梁實秋《雅舍小品-信》:“有一種人把自己的文字潤格訂的極高,頗有一字千金之慨,輕易是不肯寫信的。”

  【釋讀】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讚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三

  董狐之筆

  晉靈公繼位後,十分荒淫而驕橫,他常站在樓上,用彈弓射路上的行人,讓身邊的美人取樂。有一次廚師煮熊掌不合口味,晉靈公便把廚師殺了,並命人分屍八塊,用竹簍裝了拋屍荒野.相國趙盾***趙國君王的先人***對這些肆無法紀的行為非常憤慨,屢次向晉靈公苦苦進諫.晉靈公不但不聽,還懷恨在心,要祕密除掉趙盾。趙盾聞訊,逃亡避難.趙盾的侄兒趙穿早已看清了晉靈公的腐敗本質,趁他酒醉時將他殺死。之後,趙穿立晉成公為國君,趙盾復任相國。由於趙盾精明強幹,得到朝野的普遍讚譽。史官董狐卻持有不同意見,他毫不隱瞞地在史簡中寫道:“趙盾殺其君.”趙盾見後極為震驚,去找董狐解釋自己並無殺君之罪。董狐堅持說:“你身居相位,國君被殺時雖然離開了都城,但並未走出國境;國君被殺後,你也沒有辦凶手,殺君罪名國相不負,當屬何人?”後來,孔子聽到了這件事,他評論道:“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應受到稱讚;趙盾也是“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實屬冤枉。從此,後人便把“董狐之筆”作為史家秉公直書的典範加以頌揚。

  董狐,春秋晉國太史,亦稱史狐。周大史辛有的後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據說今翼城縣東50裡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筆直書的事蹟,實開我國史學直筆傳統的先河。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夷皋聚斂民財,殘害臣民,舉國上下為之不安。作為正卿的執政大臣趙盾,多次苦心勸諫,靈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殘害。他先派人刺殺,未遂,又於宴會上伏甲兵襲殺,未果。趙盾被逼無奈,只好出逃。當逃到晉國邊境時,聽說靈公已被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幹是返回晉都,繼續執政。

  董狐以“趙盾弒其君”記載此事,並宣示於朝臣,以示筆伐。趙盾辯解,說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意思是他做為執政大臣,在逃亡未過國境時,原有的君臣之義就沒有斷絕,回到朝中,就應當組織人馬討伐亂臣,不討伐就未盡到職責,因此“弒君”之名應由他承當,這是按寫史之“書法”決定的。

  當時的史官與後世大有不同,他們既典史策,又充祕書,即協助君臣執行治國的法令條文。傳宣王命,記功司過是他們的具體職責,兼有治史和治政的雙重任務,實際就是具有褒貶臧否大權的文職大臣。當時記事的“書法”依禮制定,禮的核心在於維護君臣大義,趙盾不討伐弒君亂臣,失了君臣大義,故董狐定之以弒君之罪。對此,孔子大加讚揚,稱董狐為“書法不隱”的“古之良史”,後世據以稱之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這是因為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權臣掌握國命,有著生殺予奪的大權,以禮義為違合的書法原則,早已失去了它的威嚴,堅持這一原則,並非都能受到讚揚,而往往會招來殺身之禍。齊國太史就因寫了權臣崔抒的“弒君”之罪,結果弟兄二人接連被殺。董狐之直筆,自然也是冒著風險的,因此,孔子讚揚他,後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堅持原則的剛直精神。這種精神已為後世正直史官堅持不懈地繼承下來,成為我國史德傳統中最為高尚的道德情操。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直筆的含義逐漸擺脫了以禮義違合為內容的書法侷限,從司馬遷開始,賦予了它“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具備了唯物史觀的實質。這一傳統為後代進步史學家弘揚發展,編著出許多堪稱信史的著作,是我國史著中的精華。其開啟之功,實源於晉太史董狐不畏強權,堅持原則的直書精神。

  【出處】《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穿殺晉靈公,身為正卿的趙盾沒有管,董狐認為趙盾應負責任,便在史策上記載說趙盾弒其君。為趙盾所殺。後孔子稱讚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釋讀】後人對那些公正不偏,不因為各人的好惡或利害關係,而捏造不實言論的人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