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一日遊最受歡迎的景點介紹

  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古蹟眾多,著名的文物古蹟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等。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大同一日遊不得不去的景點,希望能夠為大家的大同旅行錦上添花。

  大同一日遊不得不去的景點

  天鎮縣盤山

  位於天鎮縣東南4公里盤山,山上有顯化寺,始建於明宣德二年***1427***為儒、釋、道三教混合寺院。寺院面北朝南,佔地20000平方米,有韋馱殿、釋迦殿、文殊樓等,院外有玉皇閣、阿育王塔。南山坡有8座十方塔,寺區有八景:一線泉、水打鼓、日落晚霞、唐鬆、槐抱榆,牡丹花、仙人足印、仙人橋。六十年代部分建築拆毀,現逐步恢復修建,現存有明弘治五年***1492年***開鑿的石洞,寬3.6米,深3.7米,高2.9米。洞前鑿石階30餘級,約尺許,上必側足:洞內石刻三聖坐像及十八羅漢像壁畫,他們體態自然,衣飾流暢,面容豐滿,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各異,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雖經過歲月腐化,可雕像色彩依然鮮明。最大的高1.4米,最小約0.5米北洞為仙人洞,深3.9米,寬3.5米,過橋需側身面壁託崖,攀援而上,洞內有明,清時期文人墨客遊山題詩。再以李二口一帶長城和之相鄰近的樺門堡、保平堡、乃至新平堡的玉皇閣及諸多烽火臺,組成了邊塞古戰場的特有雄渾壯美。

  慈雲寺

  慈雲寺位於山西省天鎮縣,被譽為“關北巨剎”。慈雲寺初建於唐代,原名法華寺,坐落在城內西街北側,寺院坐北朝南,明宣德年間改名為慈雲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寺長140餘米,寬40餘米。有金剛殿、大雄寶殿、釋迦殿、毗盧殿4座大殿和東西兩廂的觀音殿、地藏殿。4大殿頂部的屋脊,全部是精緻的磚雕和琉璃浮雕,兩側裝飾有花樣繁多、鬥姿爭妍的花卉圖案和色彩絢麗、造型奇特的五色龍。頂部立有眾多的人物和各種走獸的彩色塑像,形象逼真,生氣勃勃,是明代彩塑的藝術珍品。毗盧殿是該寺的主殿,面闊23.5米進深11.5米,高15米,建在高大的石砌臺基上。殿內的木雕藏經閣精巧別緻,曾藏“三藏經”百餘冊,後移至大同市博物館。釋迦殿、觀音殿、地藏殿現存100多平米的壁畫,為二十四諸天、天龍八部等內容,為明代所繪。各殿原有大小佛像200餘尊,已蕩然無存。近年群眾又重塑金身,面貌煥然一新。

  該寺結構嚴謹,造型別致,總體佈局為三進院落,主要建築有山門、金剛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釋跡殿、毗盧殿、觀音殿和地藏殿等。 大雄寶殿前的鐘鼓樓是寺內最有特色的建築,它始建於元朝,在建築樣制上吸收了塞外遊牧民族的帳篷頂式樣,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第二進院落中,有一座釋跡殿,殿內的壁畫是慈雲寺一絕,在百餘平方米的牆面上,繪製著色彩豔麗的壁畫,內容以佛教故事為主,形象生動,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此殿後為毗盧殿,殿兩側的木雕藏經閣內,原本存放著《三藏全書》,共計8800多冊,後移往他處收存。

  沙樑坡漢墓群

  大同市天鎮縣沙樑坡漢墓群,位於天鎮縣城南5公里處的馮家夭村東南沙樑坡上,現存有封士的漢代將士墓43座。經測定,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為東漢時期戍邊將士墓地。分佈範圍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封土堆一般高為5至8米,周長約為50 至90米。全部由黃土堆夯壘而成。大大小小的墓葬散落在一眼望不到邊的沙土坡上,墓葬之間的距離近30多米,遠的三五公里,錯落有致,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墓群。

  漢墓群為南北向分佈,東西向排列。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2.5公里,現存地層表面可見的漢墓有41冢,高8——12米不等,周長50——90米,1978年洪水衝出漢墓一座,棺木經C14年代測定:***BP***2340±100年,並出土東漢草葉紋銅鏡一件,91——92年發掘漢墓二座、小型漢墓44座,出土了一批漢代的陶器、銅器。

  盤山石窟

  明弘治五年***1492年***由遊擊將軍董公主持開鑿。石窟鑿於盤山東山崖上,坐東朝西,南北兩窟。俗稱大石洞、小石洞。北邊一窟為大石洞,亦名“仙人洞”。洞口鑿在峭壁上,形勢險要,攀登艱難。入洞需過棧道獨木橋即“仙人橋”方可進入。洞寬3.6米,深3.7米,高2.9米。

  南邊一窟為小石洞亦名“觀音洞”。洞寬3.25米,深3.7米,高2.58米,神臺高0.69米。洞內壁面皆為高浮雕像。正壁雕文殊、普賢、觀音菩薩,兩側雕十八羅漢,儲存完好。

  保平堡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新平堡鎮

  保平堡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築,周長一里七分。城牆高3.6丈。築有東門。東門高5米,寬3米,進深11米,磚券門洞,門有石額“鎮雲”。此堡堡址海拔1255米,佔地41畝。這個堡是嘉靖年間修築長城,又修築和長城相配合的五堡***新平堡、樺門堡、保平堡、平遠堡、平定堡***之一,西面距長城1公里,南面和樺門堡、北面和新平堡相呼應,當時屬大同鎮新平路直屬戍堡之一。

  據明萬曆《三雲籌俎考》記載時駐有“守備、坐堡把總各1員,有官兵314人,戰馬和騾子17匹,分守長城7裡多,邊墩18座,火路墩11座”。當時,管轄邊墩中有一個平虎墩,為極衝之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北邊蒙古遊牧部落首領俺答從這裡突破,進入天城衛進行搶掠。這個堡也是備禦要地,又於明隆慶六年***1572***增修1次,城牆包磚。

  保平堡堡內中心建有玉皇閣一座,建築和現存的新平玉皇閣一樣。據這個堡的老年人說,登閣一望,長城內外十里景象盡收眼底。堡雖不大,卻有寺廟12處,龍王廟、奶奶廟、羅漢廟、佛殿、觀音廟、城隍廟、真武廟,城門上建有關帝廟。這是一個封建文化建築齊全的“全廟”堡寨。可見,這不單是個軍事堡寨,也是一個儒釋道文化相當發達的堡寨。四百多年來,人們生生不息,一直傳承和發展著這種文化。

  保平堡寺廟建築於新中國後逐漸拆除。因為保平堡飲用水堡東溝底1裡許的河水***俗名東沙河***,吃水困難,住戶逐漸外遷,大多數遷到堡東南的大南溝居住,現在以地成名,叫大南溝村。1990年基本無人居住,荒廢。

  大同旅遊值得一去的景點

  馬總兵宅邸

  馬總兵,名芳,字德馨,蔚州人。據《明史·列傳第九十九·馬芳》中記載,他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遷薊鎮副總兵,不久任宣化鎮總兵。病故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

  馬芳十歲時,被蒙古遊牧俺答部落俘掠到北方,放牧牲畜。嘉靖年間周尚文為大同鎮總兵時逃回,當了明朝大同鎮守軍中的隊長。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調到新平路新平堡。在野馬川、泥河***天鎮西門外小河古稱泥河***等參戰中,立功,逐步遷升為指揮僉事。說明馬芳確實在過新平堡,也當過總兵。清乾隆《天鎮縣誌》中也有記載。

  馬芳現存宅邸,是他的一個附屬宅邸,真正總府在這個宅子的西邊,已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拆除。這個宅子是明嘉靖年間所建,其中照壁和大門的磚雕,有關學者十分欣賞,反映了當時較高的技藝。

  新平堡這類明清古宅還很多。諸如西街路北明代守備衙門的房舍,東街路北的殷家大院,儲存相當完好。

  黑龍寺山林

  黑龍寺山林是根據黑龍寺廟而得名的。整個山林距縣城20多公里,由黑龍寺林場管護。林場場部林區在黑龍背山上一至六溝,佔山地面積36310畝。

  “黑龍背”山是俗稱,實際是天鎮第二峰溜冰臺主峰北麓。清末民國初,天然樺林長滿一至六溝,由於是自然官林,多次被周圍群眾砍伐,僅民國年間就有兩次。但樺林一次又一次地再生,有白樺、紅樺、山楊、山柳、山杏、小葉楊、青楊、山榆等。植被灌木有胡枝子、虎榛子、山刺玫、紫丁香、黃刺玫、玫瑰、桃叢等30多種,以及高山草甸的羊草等。還有菌類植物松蘑菇、樺蘑菇、草蘑菇、巨型馬勃***大的有臉盆大小***、茯苓、茯神、豬苓。整個山背林木森森,灌草相織如毯。遠遠望去,墨綠起伏,如同一條黑龍,所以俗稱“黑龍背”。民國29年***1940年***前後,偽天鎮縣政府又栽雲杉100餘畝。

  新中國成立後一直有護林員1人,看管此山林。1960年正式成立國營黑龍寺林場,管護再生樺林,又開始人工栽育小葉楊,在山場植落葉松、油松等,黑龍寺山林得到更好的管護更新,有林面積上升到36000餘畝。林內有黑龍寺遺址一處,其不遠處半山腰有“龍眼泉”二個,相距不遠,再旱不涸,再澇不溢,寺廟和尚、上山放牧牲畜再飲不竭,人們說是黑龍的“龍眼”。六條溝,溝溝有清溪滲流。林草之間,有飛禽走獸20多種,黑翅鷹、山燕、喜鵲、紅嘴鴉、麻雀、大灰雀、黃雀、雉、雉雞、半雉、蜥蜴、蛇、獾子、黃鼬、貓頭鷹、花背鼠、狍子、鼢鼠、山狸、啄木鳥、原鴿、鷓鴣、兔等。夏秋之季上山,花香鳥語,溪水潺潺,更兼林綠草密,空氣清新,十分宜人。

  “黑龍背”有黑龍寺,寺中的黑龍王在解放前以祈雨“靈驗”而聞名全縣,其品位高於其它廟的龍王,也就是出府時,這裡的黑龍王爺用八人抬的大轎,而其它廟只用四人或二人抬轎。民國18年***1929年***大旱,縣城東門外28村-合祈雨,用八抬大轎出府,在大橋、鮑家屯村彙集,進縣城,縣官赤腳過“河”迎入城中,祭祀。中午28村祈雨者在縣城居民家吃派飯後出城,沿村祭祀,直至再回黑龍寺。據說城東得偏降雨。

  黑龍寺遺址仍有部分磚瓦,一隻碾磙。“黑龍雙泉”在遺址東半坡上。林木廕庇,清澈見底。

  玉皇閣

  新平堡是山西也是天鎮縣最北端,東與河北、西和北與內蒙古兩省***區***交界,人們所說的“雞鳴聽三省”之地。明長城縱貫於堡城西面和北面,為明代宣化、大同兩鎮的咽喉要地,也是蒙古遊牧民族兵馬經常南下侵擾爭戰之地。因此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築了土堡,派兵駐守。為新平路駐地。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在新平堡中央修建了玉皇閣一座,也就是現在的這個玉皇閣,為明代典型的正方形三層兩簷歇山頂式樓閣,面闊3間,進深3間。斗拱四鋪作補間1朵,正脊、戧脊為琉璃雕作;底部為石基磚碹十字形通道,上面四周為壓條磚欄;上層為木製勾欄平座,上下座均有迴廊。

  這是新平堡最高的建築,也是新平堡標誌性的建築。在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光緒八年***1882***均有重修,但均保持了原建的風格、構件。新中國1966年毀閣內塑像及壁畫。1992年省裡投資1萬元,重修。隨後,原天鎮縣委書記賀銳題匾“代郡延陵”,懸於上層正南。

  玉皇閣內上層原有銅鑄玉皇像一尊,傳說黃金為內臟。下層有泥塑玉皇像一尊,東西兩側牆面繪眾神壁畫。

  玉皇閣不僅是新平堡唯一遺存明代邊塞城堡的代表建築,也是全縣明代7座玉皇或昊天或大奎閣的唯一遺存。在新平堡,明清之際,建有庵、廟、寺、祠、閣、殿等20多處,釋、道、儒乃至明清-功德祠,明教***白蓮教***神殿都有,堪為邊塞文化集中城鎮之一,又兼有四百餘年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貿易史,也是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和城鎮之一。而玉皇閣是這歷史的見證。

  大同最有意義的旅遊景點

  侵華日軍大-遇難同胞紀念碑

  1937年9月12日,日軍東條旅團和偽蒙軍從天鎮城東北角豁口侵入城中,兵分三股趕殺居民。一股沿北城牆往西的日軍,在北門口堵截了欲逃出城外的300多名居民,將他們驅趕到北門月城奶奶廟內,一一用刺刀全部捅死,只有西北街侯明未被刺中要害而倖免一死。下午,這股日軍在東街、北街大肆抓捕居民500多人,將他們集中趕押到北門外一小溝側,分批用刺刀挑入溝內,無一倖免。居民王振文的父親、叔父、堂弟都被刺死在這裡,他本人左肩被刺一刀,右肋下被刺兩刀,夜間與未被刺死的王君一起逃走。一股沿東城牆往南的日軍,到南街逐戶搜抓成年男人,抓一批往南街馬王廟前送一批,然後又分批趕到廟內進行-。日軍嫌人們穿著衣服用刺刀捅起來費勁,就逼他們脫光了上衣。廟院的糞坑、山藥窖堆滿了死屍後,他們又逼活人把死人拖進房裡,然後把這批抬死屍的人捅死。直到三間掏空的房再也填不進死屍,他們才終止了這場-。一股日軍在西街將200多名成年男人驅趕到雲金店前,在一高處架起兩挺機關槍,對著人群瘋狂掃射,200多人一一中彈倒下。之後,這股日軍又把另抓的100多人,趕到西城門南側,全部用刺刀捅死。9月13日,日軍又在城內搜捕了500多人,將他們押到北街大操場晉軍挖的防空壕旁,分批用機槍將其掃入壕內,500多人無一倖存。西街劉銀蘭、劉玉蘭姐妹被0後,雙雙上吊自殺;一位15歲的少女被0後又被幾名日軍揪住雙腿扯成兩半慘死;西北街20歲的賀月娥奮力抗0,慘遭日軍殺害。兩天中,日軍在天鎮城殘殺和平居民2000餘人。

  為了不忘這個日子、不忘貧弱國家受日軍侵略的歷史、不忘那些死難同胞,天鎮縣委、縣政府重加修整“侵華日軍天鎮大-遇難同胞紀念碑”,碑文如下:

  1937年9月12日***農曆八月初八***至14日,是天鎮城、天鎮縣人民永遠不能忘記的日子,是國恥家仇的日子!

  在那三天裡,日軍在天鎮城的東北角、在北門甕圈、在南街馬王廟、在西門雲金店、在北門霜神寺、在東北街大操場、在許許多多個庭院內,毫無人性地挑殺、捅殺、射殺、炸殺、劈殺、悶殺、淫殺、溺殺、擗殺、燒殺我們的同胞、我們的親人!

  在那三天裡,日軍血腥殘害我無辜鄉親兩千餘人,其中有名有姓者一千二百四十八人,絕戶、客籍無名者七百五十人。

  為了不忘這個日子、不忘貧弱國家受日軍侵略的歷史、不忘那些死難同胞,1946年6月1日,0抗日民主政府丁丑“八·八”慘案委員會在東門甕圈修建天鎮縣蒙難同胞紀念塔,將一千二百四十個難胞姓名刻於碑上,前以序、後以緣起,言辭鑿鑿,情感切切。對於死者、弔慰怨魂;對於生者,惕勵自強,不忘雪恥。嗣後,或清明、或八月初八、或“六月一”等節日,常為之祭掃。1972年,天鎮縣革委會,處於城建發展,將塔挪至南洋河縣城東大橋北堍東側。因塵汙聲震,1986年縣政府又移至現址,重設基礎,新構圍欄,環境大為改善,縣人稱善。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縣委、縣政府視之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基地,列為洋河公園的文化景觀之一,重加修整,名“侵華日軍天鎮大-遇難同胞紀念碑”,光大舊風格,又添新內涵。

  雙成橋

  雙成橋是清朝康熙年間,建築在大橋村東、西二座橋的總稱,座落在宣化府至大同府的官道上。

  這條官道明朝是北防抵禦蒙古部落南下的九邊重鎮中大同府、宣化府運送物資、傳遞資訊的主要通道,也是明王朝北方遊牧部落開展茶馬布匹等邊境貿易的主要渠道之一。清朝是京城通往北方甚至是俄國的通道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兩座橋,尤其西橋,由於溝道是從南山而來,溝長洪水大,多有沖毀。毀而築,築而再毀再築。到道光九年***1829年***最後一次建成現在的便行橋和東橋。便行橋長17米,高9.33米,基厚8.3米,上寬6米,跨徑3米。東橋長6.67米。西橋為單孔敞肩石拱橋。橋拱石碹,橋身磚砌,橋面石鋪。西橋橋額有“便行橋”字樣。橋面兩側有石板欄杆,石杆21對,每根上端雕一個石獅,石欄板上有雕刻花紋。現在的便行橋僅村內使用,東橋成為大***同***張***家口***公路橋涵之一。

  便行橋和東橋是清道光六年***1826年***動工修建的,是水桶寺村曹弼籌措的銀錢,他為縣廩生,外號曹百萬。修橋前,溝深坡陡,常出車禍,人畜傷亡慘痛。曹的母親因病許願,立誓修橋祈福。曹於是竭盡全力修橋。整整三年多,花銀子一攬筐也多,修橋初,正是他四十二歲時,所以石欄杆正好21對。每個獅子,都面向橋面的中心石。這塊中心石,還有個傳說。橋修成鋪石面設計好後,曹弼在上游不遠的溝畔度量好了一塊青石,和石頭地的主家商量,貴賤也不賣。這年發洪水,把這家地的溝畔沖毀一大截,那塊大青石也被洪水衝到便行橋口,瀦留下來。曹弼用尺寸一量,正是那塊青石,人們說:人不幫天幫來!橋修好後,他在大橋購置18畝耕地,蓋一處土房院,專門守護雙成橋。修橋補路是行善積德的善舉,曹弼和他母親受到縣人旌表。光緒十六年***1890年***《天鎮縣誌》記載,縣城東街縣衙旁的忠義孝悌祠內供奉的十七人中就有曹弼,歲時節慶,受縣人公祭。

  谷前堡鎮

  谷前堡鎮位於天鎮縣城北2公里處,北接內蒙古興和縣,西鄰陽高縣,東連本縣逯家灣鎮。總面積129.9平方公里,山丘和平川各佔50%,總耕地面積44830畝,水澆地面積為2萬畝。全縣共轄13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總人口21100人,其中農業人口18869人。

  谷前堡鎮屬於溫帶乾旱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為400毫米左右,無霜期98—135天。谷前堡鎮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十分便利。不但緊靠縣城,而且京包鐵路、大張公路橫穿東西,天鎮縣火車站和縣主要的工礦企業均在境內,也是新縣城開發建設的中心規劃區。谷前堡鎮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產有鐵、鉛、鋅、石墨、稀土、地熱水等。其中地熱水資源儲量豐富、品位高。經專家鑑定,內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天鎮縣溫泉度假村就在境內,洗浴、療養、休閒、度假者不絕如縷。

  谷前堡鎮自然風光宜人,既有北山的雄渾又有南洋河水的清冽。境內還儲存比較完整的古長城遺蹟。抗戰時的戰壕至今依稀可見。加上富有當地特色的風土人情和樸實善良、熱情好客的人民,該鎮無疑也是一處旅遊觀光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