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與自由詩的朗誦技巧

  詩歌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它們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朗誦的技巧也不相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一、格律詩的朗誦技巧

  一般意義上的格律詩,指中國古典五言、七言的絕句和律詩。“格”是格式,“律”是聲律,聲律包括平仄和押韻。格律詩對其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和對仗都有嚴格的要求。

  根據詩的字數和句數的不同,又可分為三種,即律詩、排律和絕句。

  律詩: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律詩每首為八句,每句五個字,共四十個字。排律:也叫“長律”,至少在十句以上,有長達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言的很少。

  絕句:又叫“截句”,是擷取律詩的一半之意。絕句也分五言、七言。五言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共二十個字。七言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七個字,共二十八個字。

  1、格律詩講究平仄、押韻與對仗。

  平仄,是根據古代漢語的聲調來確定的。律詩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幾種格式。“平”,在古代漢語中指“平聲”,在現代漢語中則指“陰平”和“陽平”。“仄”在古代漢語中指“上聲’、“去聲”和“人聲”。而在現代漢語中指“上聲”和“去聲”。詩歌的平仄交錯,可使聲調多樣化,使人聽之和諧悅耳、音韻鏗鏘。

  對仗,就是在一聯的出句和對句中每兩句相配稱為“一聯”,一聯的前一句叫做“出句”,後一句叫做“對句”,把同類性質的詞依次並列起來,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等絕句不講究對仗,用不用對仗都可以。對仗的種類有很多種。

  押韻,指把同韻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對句”的句尾處押韻不止是律詩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也是一般詩歌所應具備的共同特點。

  總之,格律詩講究平仄,注重對仗,注意押韻,有自己的聲律美和形式美。

  2、格律詩的朗誦要劃好語節。

  凡格律詩都有一定的句數和每句的字數,它是用明顯的格律來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因而,我們在朗誦前,應參照詩句的具體語義及每行字數劃分為一定規格的語節來表現它。

  語節,相似於音樂中的節拍,每一語節中字數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數少,其疏密度就大,這就形成了語流速度的不同。中國古典詩歌的節奏比較規整,節拍感很強,它們都體現在語節上,而語節的存在正是格律詩的重要標誌。不同的格律詩有不同的語節劃分。

  因此,劃好語節就成為朗誦格律詩的第一步。

  下面我們重點來看看五言和七言絕句、律詩的劃分情況。

  中國古典詩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頓數”,並有規律可循。一般“五言詩”是每句兩頓,每頓兩個字或一個字,並且主要是第三個字或第五個字可以一個字成為一頓。而“七言詩”則比五言詩增加一頓為每句三頓,其主要是第五個字或第七個字可以一個字成為一頓。實際上,格律詩的節奏主要在於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與“頓”相結合的,在頓與頓之間,就形成了一定的語節。照此說來,我們無須再自劃語節了,按照以上劃分規律不是可以了嗎?誠然,照此規律朗誦是可以的,它可有較強的韻律感、品味感與吟誦感,有時,還可有力地點指詩眼。但有時會破壞詩句中語義的完整性。因而,從這一角度出發,有些詩可以減少頓數,將五言詩改為一頓,將七言詩改為兩頓。這樣,可以使詩的末尾語義完整,讓人聽得更清楚。

  例:李白的《靜夜思》可劃分為兩種:

  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例:《早發白帝城》

  一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二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以上五言詩和七言詩究竟劃分為哪一種更合適,可根據詩文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用在古詩詞賞析中,可用第一種劃分稍好些,因它能較好地體現中國古典詩歌的格律特徵。而在一般朗誦中,用第二種劃分較好些,因它能較完整、清晰地體現詩義,朗誦起來也不過於死板。尤其在詩句的最後三個字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概念時,就更需要用此種劃分法來朗誦,否則會因形害義。

  3、押住韻腳

  在詩句末尾韻母相同的字稱為韻腳。馬雅可夫斯基曾說:“沒有韻腳,詩就會散架子的。韻腳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記住它,使得形成一個意思的各行詩維持在一塊兒。”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押韻更是極為重要的,沒有韻腳難稱格律詩。韻是詩歌語言音樂性的重要條件。

  例如《春曉》。這是一首格律詩,朗誦這首詩時,應該注意每個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詩的節奏。每行詩句都可處理為三處停頓: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唸到“曉、鳥、少”時,字音要適當延長,略帶吟誦的味道,使聽眾能感覺出詩的音韻美和節奏感。前兩句是寫詩人早上醒來後看到的景物,朗誦時要用柔和、舒緩的語調,音量不要過大。“鳥”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揚,表現出詩人見到的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明朗景象。後兩句寫詩人想起昨天夜裡又颳風又下雨,不知園子裡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讀“花落知多少”時,要想象出落花滿園的景象。可重讀“落”字,再逐漸減輕“知多少”三個字的音量,表現出詩人對落花的惋惜心情。

  二、自由詩的朗誦技巧

  自由詩是現代流行的一種新詩,其字數、句數、行數、段數、平仄和音韻均沒有固定的格式,但有節奏,大致押韻,朗誦時應注意幾點:

  1、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

  詩歌一般融合著飽滿而豐富的激情,艾青說“:對生活所引起的豐富的、強烈的感情是寫詩的第一條件,缺少了它,便不能開始寫詩。”一首詩感情總有一定的傾向,要麼雄渾、豪邁,要麼哀惋、悲傷;要麼喜悅、歡樂,要麼憤慨、惱恨……,這就形成了詩歌的情感基調。

  例如臺灣詩人余光中的詩《鄉愁》是一首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篇,它以一種民謠的形式,傾吐了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基調是深沉而憂鬱的。

  2、理清詩的結構層次。

  把握基調後,要進一步對詩歌的內容與結構進行分析,理清其情感變化的層次。

  例如《鄉愁》這首詩採用了我國民族層層窄窄矮矮淺淺分別遞進、對比互襯的寫作方法修飾著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短短的十六行詩就有八個“頭”字,顯示出鮮明的節奏感。

  3、運用想象,展示詩的意境。

  詩歌是以最簡潔的形式反映社會生活,並通過典型畫面激發讀者想象的方式來完成藝術形象的塑造,朗誦時要藉助豐富的想象力,加之明朗的思想,飽滿的激情,便會展現出“景抒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生動形象。

  例如李白的詩《夢遊天姥吟留別》,意境雄渾而奇麗,朗誦時,我們要通過或輕或重,或抑或揚,高昂豪邁,迂迴緩蕩的技巧聲聲傳情,步步入境,從而把詩中那種雄渾意境繽紛的形象展示給聽眾。

  4、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節奏是詩歌的生命,富於音韻美的詩的語言節奏是由舒展的音節、恰當的停連、變化多姿的語氣共同構成的,把握節奏就是要對詩行中的音節進行恰當的劃分,以充滿變化的語調錶現豐富、具體的感情色彩。

  例:《天上的街市》的第一段:

  遠遠的/街燈/明瞭,

  好像/天上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亮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優美的語句展示著美妙無比的空中幻景,五顏六色,奇光異彩,輕鬆而舒緩

  的節奏給聽眾帶來無比美好的遐想,朗誦前要細細品味,漸人意境。

  例:《向日葵》

  不知太陽上白天仰著臉——

  有啥祕密,瞧呀,瞅呀,

  引逗得你喲 夜晚低著頭——

  那麼好奇?思來想去……

  這是一首歌謠詩,這首詩的想象很新穎、奇特,能充分展現少年兒童聰慧敏捷的思維特點,因而充滿純真稚嫩的兒童情趣。這首詩開始就把向日葵擬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既是“我”的疑問,也會引起小聽眾認真地思索。朗誦這兩句時,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頓,以引起小聽眾的思考。 “不知/太陽上/有啥/祕密”,這一句重音應落在“不知”、“祕密”上,“知”和“啥”兩個字的尾音可以適當拖長。 第二句要強調“好奇”,需加重語氣,“奇”字的尾音要漸弱。第三句可以結合兒童的天真、頑皮表現出來,語調輕快,頭部、眼神可適當轉動。最後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鮮明對比,速度放慢,語調輕緩,注意停頓,給小聽眾留下聯想和回味的餘地。總之,朗誦詩歌時,要注意節奏鮮明,並根據作品的基本節奏採取相應的速度。該輕快的要朗誦得輕快些,該沉重的要朗誦得沉穩、稍慢些。就一首詩來說,朗誦速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根據表現作品內容的需要來決定,並具有一定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