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的危害
味精用途廣泛,除了可以直接加在菜品中,在很多賣調料的商店內所賣的調料成分中都含有味精的。下面小編帶你瞭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1、嬰幼兒大量食用味精後,會使血液中的鋅轉變成穀氨酸鋅從尿中過量地排出體外,從而導致急性鋅缺乏。缺鋅會導致***、夜盲症、性晚熟及成年侏儒症等情況。
2、哺乳期的母親如果食用過量味精,大量的穀氨酸會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從而導致嬰兒缺鋅。
3、過多食用味精後,人體血液中的穀氨酸含量就會升高,會妨礙鈣和鎂的吸收,從而造成短期的頭痛、心跳、噁心等症狀,且對生殖系統也有不良影響。
4、味精食用過多,會使人產生對味精的依賴性,再吃不含味精的菜就會覺得沒有味道,還會妨礙對其他營養素的吸收。
食用味精的注意事項
一、炒肉菜不用加味精
肉類中本來就含有穀氨酸,與菜餚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除了肉類,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如雞蛋、蘑菇、茭白、海鮮等。
二、放醋的菜不用放味精
酸味明顯,醋加得比較多的菜餚不能加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餚都不用放味精。
三、拌冷盤不宜放味精
因為味精在溫度為80℃—100℃時才能充分發揮提鮮的作用。而冷盤的溫度偏低,味精難以發揮作用,甚至還會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無味且掃興。如果做冷盤時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熱水把味精溶解後再拌入冷盤之中。
四、調餡料不宜加味精
許多人在調餃子餡、春捲餡時,都會放點味精,這樣很不安全。味精拌入餡料後,會一起經過蒸、煮、炸等高溫過程。但是,溫度只要超過100℃,味精就會發生變性,形成焦穀氨酸鈉***無毒***,失去味精作用。除了不能拌餡,在製作熱菜時,也是要在菜餚即將離火時才能加入味精。
五、味精用鹹不用甜
在適當的鈉離子濃度下,味精的鮮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鮮味在鹹味菜餚中才能有鮮美表現,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鮮,反而會抑制甜鮮的本味,併產生一股異味。所以,雞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餚中不能加味精。
味精的選擇與使用
選擇方法
味精的主要成份是穀氨酸鈉,按穀氨酸鈉的含量分為若干種規格,其中99%的是結晶呈針狀或粒狀,其餘幾種是用不同量的精鹽和味精混制而成的粉狀體或混鹽結晶體。味精的質量標準:具有正常味精的色澤、滋味,不得有異味及夾雜物。味精的摻假可從外觀上進行初步判斷,因味精有固定的結晶形態,摻入粉末或其他形態的鹽類即可看出;對於白色粉末狀的味精可取等量味精和食鹽用等量等溫熱水同時溶解來判斷,二者完全溶解速度不同,味精要快些,而澱粉遇熱水會發生糊化現象,從中可判斷出加入大量食鹽或澱粉的摻假品。如果消費者在鑑別時發生質疑,可到當地質檢機構進一步化驗確定。
一、優質味精顆粒形狀一致,色潔白有光澤,顆粒間呈散粒狀態,稀釋至 1:100的比例口嘗仍感到有鮮味。
二、劣質味精顆粒形狀不統一,大小不一致,顏色發烏髮黃,甚至顆粒成團結塊,稀釋至1:100的比例後,只能感到苦味、鹹味或甜味而 無鮮味。
三、常見的味精摻假物主要有食鹽、澱粉、小蘇打、石膏、硫酸鎂、硫酸鈉或其它無機鹽類。
使用方法
1.對用高湯烹製的菜餚,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菜餚口味不倫不類。
2.對酸性強的菜餚,如:糖醋、醋熘菜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3.在含鹼性原料的菜餚中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遇鹼會化合成穀氨酸二鈉,產生氨水臭味。
4.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苦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每道菜不應超過0.5克。
5.做菜使用味精,應在菜快炒好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穀氨酸鈉,即脫水谷氨酸鈉,沒有鮮味。
6.注意投放溫度,味精在120℃的高溫時會變成焦穀氨酸鈉,會失去鮮味和營養,因而炸制食品,急火快炒時不宜使用,投放味精的適宜溫度是70~80℃,此時鮮味最濃。
7.注意投放時間,最好在湯菜出鍋前投放,不要提前,也不要與原料同時投入或烹調中途加入,醃菜時不要使用味精。
8.注意適量,就科學家研究表示使用味精過量,容易導致肥胖。
9.3個月內的嬰兒食物中不宜使用味精。
10,過多食用味精有可能造成不孕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