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學習勵志文章

  學習時每一個學生的第一任務,我們要懂得勵志自己努力學習,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模仿是最好的學習

  作者:劉思言

  最近終於有能量去拾起以前丟下的興趣愛好。由於時間關係,只能買書自學。也有在微博上關注一些水彩大觸。仔細研究發現,他們開班教授的水彩課,大都一個模式。就是老師先示範一遍怎麼畫,然後學生再按照老師的步驟,去把老師畫過的畫重新畫一遍。如果一遍不行,達不到預期效果,那就重複多遍。

  這種學習方法,適用於很多地方。據我觀察,我們的人生經歷中,有很多課程都是通過這種方法所習得。

  最早先的時候,當我們還是襁褓中的嬰兒,又或是牙牙學語的幼兒,我們所有的行為模式,包括脾氣性格,都是在模仿大人。我們會模仿大人說話,走路,做動作。也會學到大人不好的行為習慣。

  在動物界,成年的動物也會教授幼年動物捕獵技巧,生存技能。所有的教授,都是讓幼年的動物模仿自己。通過一遍一遍的模仿,最終變成自己所掌握的技能。

  這些是因為肌肉具有記憶效應。同一種動作重複多次以後,肌肉就會形成條件反射。所以英語學習中常說的語感,其實也是一種肌肉記憶。通過不斷練習模仿,模仿標準發音,重複閱讀,使肌肉和舌頭形成條件反射,以此來增強我們的語感。

  所以一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老師都會教我們如何朗讀,也會讓我們去聽英語原聲磁帶。還有一些同學是喜歡聽VOA和BBC這樣的英文廣播,或是去聽一些英語演講,比如美國總統就職演說一類的,還有些同學喜歡看原聲電影或電視劇。所有這些,都是一個模仿的過程。當我們的發音還不那麼標準的時候,我們就通過去模仿那些標準的發音,來糾正自己。同時也提高了我們自己的聽力水平。

  同樣適用的還有畫畫和書法。我至今都清楚地記得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搞了個畫畫比賽。我回家對著家裡的年畫年年有魚畫了一幅。是一個穿著紅肚兜的中國傳統娃娃騎坐在一條大紅色錦鯉身上,特別喜慶。那是我第一次認認真真地畫完一幅畫。我儘量模仿年畫的樣子,儘量百分百地還原那副年畫。

  後來那副畫得了一等獎。那是我第一次感覺,畫畫好像沒那麼難。後來也斷斷續續地畫。那個時候最喜歡的就是畫花仙子。也是儘量地模仿書本上花仙子的樣子。所以臨摹一定是畫畫的第一步。當我們還不會自己構圖的時候,當我們對事物還沒有那麼深刻理解的時候,臨摹也許是最簡單最有效也最捷徑的方法了。

  而對於書法來說,臨帖更是必不可少。臨帖是書法家終生的必修課。但臨帖一定要臨那些經典的作品。因為好的書法作品,一定能帶給你不一樣的啟發。你每次臨完之後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穫。可是不好的作品同樣也會帶給你不好的影響。重複與模仿這種方法可行,是因為我們模仿的物件是值得學習的。如果一開始你模仿的物件就是一個偽物件,你不但會失去真正模仿的意義,也會把那些壞習慣學過來。

  所以為什麼我們總愛說要樹立好的榜樣。因為壞榜樣一旦有人模仿,後果也是不堪設想。

  最近看浙江衛視有檔歌唱類節目叫我是大歌神。裡面的選手就叫模唱選手。模唱選手和歌手本尊在挑戰間裡面唱,下面有猜評團的評委來猜哪個才是真正的歌手本尊。有那麼一些模唱歌手,真的能以假亂真,讓人分不清真偽。

  所以主持人說雖然現在是模唱歌手,但將來也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成為真正的歌手。天后那英沒成名以前去參加歌唱比賽,也可以說是模唱。她當時模仿的是蘇芮。所以,在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形成自己的風格以前,模仿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我覺得這種方法最適合我這種音痴。

  我一直唱歌都五音不全,老走調。有段時間覺得應該要好好改變一下,最好能一雪前恥。於是對著電腦一遍一遍地練習丁當的《我愛他》,後來有次去KTV,一個唱歌很好的朋友居然說這首唱得不錯,是練過的吧?嘿嘿,我會告訴你為了唱好這首歌我練了三個月?

  同樣的,我覺得重複和模仿還適用於學習舞蹈。大家想想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模仿MJ呢?那些舞蹈工作室的學員們,有哪個不是一遍遍地對著碟片認真練習那些經典的舞蹈?當你還沒有掌握基礎的舞蹈動作,沒有能力編舞的時候,那麼還是老老實實地從模仿和重複開始吧。

  然後我想最適用這種方法的,應該要算某些體育運動了。這大概也是因為運動靠的就是肌肉啊,當然鍛鍊的也是肌肉。學乒乓球和羽毛球的同學都知道,教練教給你手的動作,然後就會讓你重複練習,增強肌肉記憶。而標準的握拍、揮拍、拉球等動作一旦習得,就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諸如鮑春來,王楠這樣的羽壇乒壇大咖,即使退役多年,參加某些綜藝節目的時候,人家一上手,分分鐘就知道什麼叫專業範。至於像體操跳水那些動作,哪個不是靠上千上萬次的練習來掌握的?

  所以你看,重複和模模擬的是一條捷徑,能幫助你學習基礎,掌握技巧,提高技藝,然後才是形成自己的風格。也許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學不會什麼,而是我們願不願意花點時間去重複與模仿。不要覺得重複與模仿可笑無聊低階。因為這是每一次學習的必經之路,是所有後天學習的基石。基礎打好了,要蓋高樓大廈那還不是遲早的事兒嗎?

  :頂尖人才的痛苦學習法

  作者:李慶桂

  呂思清,小提琴演奏家。8歲時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17歲奪得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

  很多時候,我們仰望並羨慕著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我們渴望成為成功後的他們,同時,我們想問的是:頂尖人才究竟是怎樣修煉而成的?他們用的是什麼樣的學習方法?

  中國傑出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4歲開始學琴,8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11歲被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選到英國他創辦的天才音樂學校學習,17歲即參加成人比賽,一舉拿下國際小提琴藝術最高獎——義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打破11年無人得到金獎的紀錄,被國際權威音樂雜誌《TheStrad》譽為“難得一見的天才”。

  一家國際名媒採訪呂思清:“您年僅17歲就站在世界巔峰,用的是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是不是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呢?”

  呂思清搖搖頭,苦笑了一下:“說句實在話,學琴真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在事業當中要成功,職業上的天賦只是其中一部分,情商的高低對人的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情商簡稱EQ,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從古至今幾乎無一特例,比如勃拉姆斯、貝多芬這些西方古典音樂巨匠,以及現今郎朗這樣出類拔萃的音樂家,都是在童年時,經受了特別多的磨鍊才成長到今天。在事業領域,如果不具備自我約束精神,缺乏執著的追求,縱使你有再大的才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通常意義上,我們所說的快樂學習法,是以普通大眾為主的。而頂尖人才,大多用的是痛苦學習法。”

  媒體又提出這樣的疑問:“眾所周知,帕格尼尼是義大利著名的魔鬼小提琴家,這個比賽是以他命名的,素以演奏技巧高超、演奏曲目難度大令人望而生畏。您作為第一個拿到此獎的東方人,靠的是幸運還是實力呢?”

  呂思清沒有正面回答,卻如同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1987年,中國文化部推薦我去參加義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同去的還有我的老師和文化部一位領導。旅途並不順暢,本來我們應該坐飛機先飛到義大利首都羅馬,再從羅馬轉機到義大利的熱那亞***帕格尼尼的出生地***。出人意料的是,羅馬突起濃霧,導致飛機無法降落,只能改航道飛往瑞士蘇黎士,在蘇黎士我們等到羅馬霧散了,又飛到羅馬,大家已是身心俱疲。

  在羅馬,因為語言不通,只簽到了從羅馬到熱那亞的末班飛機。折騰了將近30個小時,我們終於在晚上8點鐘,輾轉到了熱那亞。安排好住宿酒店已是晚上9點,累得渾身像散了架一樣。我整理好行李,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興沖沖地說:‘終於可以出去吃飯了!’在飛機上吃了將近30個小時的航空食品,味同嚼蠟的感覺實在令人不舒服。

  可是,我的老師卻嚴肅地說:‘不行!你看你飛了將近30個小時,晚上再睡會兒覺,就是40多個小時。將近兩天的時間,你的手指都沒動過琴,一定會對你的比賽產生影響。所以,你現在趕快把琴拿出來練吧!’我只得餓著肚子拉琴,這還能忍受,最難捱的是時差效應,再加上在飛機上沒有睡好,我整個人就像是浮在雲端,在夢裡晃晃悠悠地拉琴。拉拉拉,一直練了兩個小時,快11點鐘,老師才肯讓我罷手。

  幸好,義大利人吃飯時間晚,要是換成北歐,我們這個時候再出去吃飯就沒餐廳開門了。在酒店附近一家中餐館,我抱起一碗酸辣湯,風捲殘雲般喝到肚子裡,我敢保證,那是我人生中最絕妙的美味……”

  超常的實力,往往來源於苛刻到近乎痛苦的修煉。2014年,被稱為“古典音樂男神”的呂思清依然非常忙碌,現在他已安排好明後年的檔期了。但是,不管多忙,呂思清每天總有一個專案雷打不動:拉不少於三四個小時的琴。 在他心目中,練習高於一切。每天保證充足的練琴時間,並且以專業態度練琴,之後才能吃飯、喝酒或者做自己喜歡的事。

  “成功不在一時,而在一世。”這是呂思清的座右銘。成功中的快樂與痛苦是辯證的關係,一個頂尖人才在人前有多輝煌,他背後就要忍受多大的痛苦。頂尖人才的終極快樂,只有一步一步攀上峰頂,回瞰最初那個自己的時候,才會真正體會到。遺憾的是,此快樂需要付出N倍的艱辛勞動方可獲得,並且具有專屬性,心存僥倖者不可複製。

  :真正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學習

  週末去朋友家吃飯,朋友倆夫妻在廚房忙活,我坐在沙發看電視。朋友6歲的女兒跑過來問我:“叔叔,我想吃棒棒冰,可是我吃不了一根,你幫我吃一截好不好?” 我說:“好吧。”

  於是她跑去冰箱把棒棒冰拿出來,開啟擰下來一截遞給我。但是我沒有接住,掉地上了。女孩馬上撿起來,把手裡乾淨的遞給我,自己用水衝了衝那截地上的然後津津有味吃起來了!女孩吃完棒棒冰就去書房看故事書了,而沒有和我搶電視看。多麼有教養的孩子啊!

  吃飯期間,我問朋友:“女兒這麼懂事,應該花了不少心血培養吧?”朋友說:“培養?我們沒有刻意花心思培養哦,順其自然。”

  一開始我不信,後來我深信不疑。朋友是一個儒雅的人,喜歡看書,家裡到處都是書。餐廳、臥室、書房、廁所、陽臺,隨處可見歷史哲學社科心理書籍。他愛人是大學老師,開朗愛笑,做得一手好菜,她比較喜歡情感和藝術方面的書籍。

  他們家很少看電視,週末給女兒看一小時動畫片或者家裡來了客給客人看,吃完晚飯後就出去散步半小時,回家後就聚到一起讀書。夜色柔和,燈光繾綣旖旎,各自泅泳在自己的人文世界裡。女孩有什麼不懂的章節就問大人,大人就放下手裡的書,微笑著耐心解釋,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女孩生在這樣濃厚的文化氛圍中,熱愛讀書不過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就像吃飯、呼吸、睡覺一樣再正常不過。他們非常重視女兒的意願,沒有任何敷衍的成分,一般的事情女兒都可以做主,朋友夫妻倆又都是非常溫文爾雅的人,做事有禮有節,考慮別人的感受,言傳身教,肯定無需刻意培養啊!

  最近做初中招生工作時,接觸到一些班主任。他們說曾經有一個學生在學校跳樓自殺。因那個學生上課期間喜歡做小動作,老師批評了她幾句,於是那個女孩就跳樓自殺。跳樓前說了一句:“老師,再見。”揮一揮手,就轉身跳下,攔都來不及攔。

  查其原因,原來女孩家裡父親經常喝酒家暴,母親經常偷人自殺上吊鬧離婚,女孩經常都是沒飯吃就跑到奶奶家裡蹭飯。於是女孩就有強烈的厭生情緒。老師的批評只是誘因,本來這個女孩就有輕生的念頭。

  現在的熊孩子老師根本不想管,曾經有一個熊孩子喜歡欺負同學,玩惡作劇,上課大聲喧譁,老師和他鬥智鬥勇,實在沒有辦法了就把他座位調到角落不影響其他學生。於是第二天那個熊孩子媽媽就找到學校大鬧一場,說學校歧視孩子,要鬧到教育局去,要找媒體曝光。現在的熊孩子家長就是以前的熊孩子長大了,熊孩子身上不好的品行都是學得他的家長的!!!

  現在很多家長自己的子女教育不好,寄期望於老師,老師也是迴天乏力的。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縮影,一個問題學生,她所處的原生家庭肯定是充滿問題。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說是一個單親工人家庭的孩子,家裡非常窮困,孩子成績非常差。家長會上,老師找父親談完話之後,父親苦思一夜,終於想到一個辦法:孩子每天放學後,把老師教的內容,重新教給父親一遍,父親和孩子一起學習!結果這個辦法效果顯著,孩子發覺自己每天的學習意義非凡。一直到孩子考起重點大學,父親才沒有和孩子一起學習,堅持了那麼多年,父親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所以,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用心的父母。

  陪伴和參與,不是你站在孩子身邊玩手機,而孩子一個人在做作業,不是你在打著麻將,而孩子一個人在書房看書,不是你在追著肥皂劇,而孩子一個人在玩著積木。真正的教育是一起學習共同進步,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