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藥酒的製作方法

  藥酒有很多的種類,不同的養生藥酒,其成分、作用和功能也是不盡相同的。那麼,是什麼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藥材處理:製備酒劑的藥材一般都要切成薄片或搗碎成粗顆粒。根據醫生處方購於藥店的中藥,多已加工炮製,無須特列處理。來撲克民間驗方的中藥,首先要弄清其品名、規格、要防止因同名異物或異名同物而搞錯藥材,更要警惕假冒偽劣中藥材。鮮藥、生藥往往還需要先行加工炮製。

  2.酒的選擇:所選之酒,應根據個人身體情況選擇。一般認為浸泡藥酒以50~60度的米酒及優質燒酒較為合適。因為酒的濃度過低,有效成分不易浸出,會影響治療效果,而且藥酒的易變質。但酒的濃度過高,藥材所含的少量水分反被吸收,使藥料質變堅硬,有效萬分亦難析出。對於不善飲酒者,亦可用低度白酒、黃酒和米酒、但浸出時間及次數宜適當延長和增加。

  3.冷浸法:引法比較常用,系將藥村碎成片或粗粉,置於帶蓋的陶、瓷罐或帶塞玻璃瓶等非金屬的容器中。處方若未規定酒的用量,可按藥物的白酒以1:5~10比例,即100~200克藥材加1000毫升白酒浸入,密閉放置,每天搖盪1~2次,浸漬7天后,可改為每週1次振盪攪拌,1個月左右,藥性析出,酒色濃郁,即可壓去渣取酒,貯入瓶中,慢慢飲用。其渣可加酒再浸泡1次。可採用飲1杯,加入1杯,直至藥味清淡為止。若所製藥酒需加糖或蜜矯味著色,可將砂糖用等量白酒溫熱溶解、過濾、將藥液與糖液混合攪勻,再過濾即可得飲用藥酒。

  4.熱浸法***煮酒法***先以藥料和酒同煮一定時間,然後再放冷貯存,這是一種古老的製作藥酒的方法,此法既能加快浸取速度,又能使一些成分容易浸出,但煮酒時一定要注意防火安全。可採用隔水煮燉的間接加熱方法,即把藥料和酒先放在小鋁鍋或搪瓷罐等容器中,然後再放在另一盛水的大鍋裡煮燉。時間不宜過長,否則酒會揮發,見藥面出現泡沫時,立即端離灶火,然後趁熱淚盈眶時密封,靜置15天左右,吸取上清液,壓出殘渣中的餘酒,合併靜置澄清,過濾即可。

  5.煎煮法:將原料碾成末後,全部放入沙鍋內,加水高出藥面10釐米,浸泡6小時,加熱煮沸1~2小時,過濾,再復煎一次,合併兩次濾液,靜置8小時,取上清液加熱濃縮成稠狀清膏***一般生藥5公斤,煎成2公斤左右***。待冷後加入與清膏等量的酒,各勻,放入壇內,密封7天左右,取上清液過濾即煎煮。

  6.釀酒法:將原料加水煎熬,過濾去渣,濃縮成藥汁。有些藥特,如桑椹、梨、楊梅等,可以直接壓榨,取得藥汁,再將糯米蒸煮成飯,把糯米飯、藥汁和酒麴拌勻,置於乾淨的容器內,加蓋密封,置保溫處,儘量少與空氣接觸,保持一定的溫度,約4~6天即成。

  飲用養生藥酒的注意事項

  一、弄清自己的體質型別及寒熱虛實狀況,或病症病況,有針對性選用和飲服,切忌盲目“跟風”,注意對症施養。

  二、懂得和謹守宜忌,有許多人和許多病症是不宜飲酒,也不宜飲藥酒的。如沒有飲酒愛好,不勝酒力,對酒精過敏的人;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目赤腫痛及患有各種急性疾患的人;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糖尿病、肺結核、面板病、痛風患者;兒童;婦女,特別是月經期、懷孕期、哺乳期的婦女;年歲過高或身體極虛弱的老年人等,均不應或不宜飲用藥酒。

  三、控制飲用量,對用於風溼骨痛、祛風通絡的藥酒,特別是對處方中含有川烏、草烏、附子等有毒的植物藥,或含有毒蛇、蜈蚣、全蠍等有毒的動物藥時,更應控制飲用量,此類藥酒一次飲用以10~30毫升為限,含毒藥較多的一次飲用量只能限於5~10毫升,1日1至2次,且在飲用5至7日後有所間隔。對於溫陽補腎藥酒,一般以30毫升為限。對於一般平補氣血的藥酒,以30~50毫升為限,1日2次,藥酒絕不能豪飲。

  四、飲用時間一般應在餐前或餐後1小時以後,不應選在臨睡前飲酒。

  五、飲用藥酒如出現噁心、嘔吐、胸悶不適、口脣或肢體發麻,應急送醫院進行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