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患者應如何養生

  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高發的一類慢性疾病,是老年人健康的一大敵人。那麼我們平常應該如何應對並預防心血管病呢?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

  心血管病人養生要點

  一、少肉多豆。

  這似乎已成了眾人皆知的“祕密”。我們身邊有不少“肉食動物”,漢堡、烤肉、烤鴨、紅燒肉,頓頓無肉不歡。按“膳食平衡寶塔”的建議,一個人每天最好只攝入瘦肉75克,即一副撲克牌大小的一塊。其中,體力勞動者、男性可以多吃紅肉,腦力勞動者、女性及身體機能退化的老人,應多吃白肉。尤其是患有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等的人,更應少吃肉,多吃豆製品。豆子被稱為“地裡長出來的肉”,特別是用大豆做的各種豆製品,比如水豆腐、豆腐絲、豆腐乾、豆腐皮之類,都是提供蛋白質的好食品。

  二、少鹽多醋。

  鹽不僅會偷走你身體裡的鈣,還會帶走正常的血壓。自家做飯時,除了少放鹽,也要儘量控制醬油、番茄醬、辣椒醬、咖哩等調味品的攝入量。更要小心看不見的鹽,比如餐館中紅燒菜、燉菜等菜品,薯片、罐頭及快餐方便食品中都含較多的鹽。醋則稱得上是廚房裡的保健調味品了,炒菜時不妨放一點,用米醋醃泡菜可以降血脂,用陳醋配著麵食吃能助消化,做魚和骨頭湯的時候放點醋,還有助於其中鈣質的吸收。

  三、少衣多浴。

  一提到少穿,自會讓人想到“春捂秋凍”。其實,秋凍不是讓人挨凍,而是指緩緩添衣。適當的涼爽刺激,有助於促進身體代謝,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當戶外早晚氣溫降低到10℃左右時,就應該結束“秋凍”了。洗個熱水澡既能解乏,又助睡眠,最重要的是在洗澡時做點“小動作”,比如用手掌在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並淋浴腹部,可以防便祕,在水流中搓臉能加速血液流動,能緩解疲勞。早晨起來最適合淋浴,可以喚醒身心,而睡前1至2個小時,最好在浴盆裡泡個澡。水溫應在40—50攝氏度,比體溫略高。

  四、少食多嚼。

  想管住自己的嘴,不妨嘗試以下幾招:在感到有點兒餓時開始吃飯,而且每餐在固定時間吃;每次少盛一點,或使用淺盤和透明餐具;吃飯至少保證20分鐘,因為從吃飯開始,經過20分鐘後,大腦才會接收到吃飽的訊號。一般來說,每口食物咀嚼15—20次,有助消化,避免發胖,還能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不妨用小湯匙代替筷子,或者輪流使用勺子和筷子吃飯,即使想快也快不起來,保證每口食物都能充分咀嚼。

  五、少藥多練。

  不管平時多大方,吃藥時最該“摳門點”,遇到傷風感冒這樣的小病,最好扛一扛,別隨便吃藥。老年人還應遵守“歲加量減”的原則,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用藥量相當於成人用藥量的3/4,不可自行增加,並且同時最多隻能服4種藥。如果沒有養成鍛鍊的習慣,吃藥也等於白吃。最新研究顯示,只要每天堅持鍛鍊15分鐘,平均可延壽3年,比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都稱得上最好的“藥物”。

  六、少車多步。

  一項研究顯示,有車一族越來越多,大約25%的人已經丟掉了走路的習慣。研究發現,整天開車到處走的人比喜歡走路的人,生病的時間長2倍。現代人以工作忙為藉口逃避運動,其實,每天進行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免疫系統的工作效率更高。

  七、少欲多施。

  平時不妨多給予別人幫助,如借給陌生人紙、筆,給街頭乞討者食物或錢,參與募捐活動等等。小小的善行能讓你感到自己生存的社會價值,給你帶來情感滿足,煩惱自然就煙消雲散。另外,好吃的東西不要自己獨享,分點給別人,不但與他人分享美味,一方面也控制了自己的熱量攝入;別犯懶讓同事幫你帶飯捎東西,離開座位,自己跑一趟,看看可以為別人順手做些什麼。這樣一來,不僅能活動筋骨,防止肥肉上身,還賺了個好人緣。

  八、少慮多笑。

  太看重位子,總想著票子,倒騰著房子,放不下架子,撕不開面子,眷顧著孩子……焦慮掛在每個人的臉上。為什麼不嘗試換種表情呢?4歲的孩子每隔4分鐘就會笑一次,成人也應每小時都笑一笑。笑不僅能增進肺活量,還能幫你減肥,給心臟鬆綁。開懷大笑15分鐘能夠消耗40卡熱量。如果每天都如此,一年可以減輕至少1.8公斤的體重。任何人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不妨準備一個“心情急救箱”,比如看場電影、跑幾圈、到某個地方吃點心、和孩子們在一起、購物排隊時與別人分享笑容,讓笑容如陽光般照亮生活,同時也“溫暖”心臟。

  心血管病人養生保健食物

  玉米有抗血管硬化的作用。玉米所含脂肪和鎂比米、面高5一6倍,脂肪中亞油酸含量高達60%以上,還有維生素E、卵磷脂等,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治高血壓,動脈硬化及防止細胞衰老、腦功能衰退的作用。鎂能幫助血管舒張,維持心肌正常功能。

  燕麥俗稱莜麥,含蛋白質15%、脂肪9%,列糧食榜首。且富含亞油酸、多種話性酶、可溶性纖維、燕麥膠等,常食可降低旦固醇,是老年人、冠心病患者的優良食品。

  大豆及豆製品含有皁草甙的纖維素,具有減少體內膽固醇的作用。

  甘薯含糖類豐富,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也頗可觀。它的特點是可供人體大量膠原及粘液多糖類物質,這類物質保持人體動脈血管的彈性,保持關節腔的潤滑,防止腎臟結締組織萎縮,避免膠原症的發生。常吃甘薯對防冶心血管脂肪沉著、動脈粥樣硬化、減少皮下脂肪等均有稗益。

  洋蔥可預防心血管疾病是近年發現的。它含能刺激血溶纖維蛋白活性成分,還是目前所知唯一含前列腺素的植物。洋蔥具有擴張血管、降低外圍血管和心臟、冠狀動脈的阻力,對抗體內兒茶酚胺等升壓物質以及促進鈉鹽排洩等作用。據實驗,一般冠心病患者,每日食用50一70克洋蔥,其作用比降血脂藥還要強。

  大蒜的藥用功能,主要在於大蒜精油,其中含硫化合物的混合物,對血脂過高症有明顯的防治作用,並可減少冠心病的發生和血栓的形成。

  生薑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機理,主要是姜油中的油樹脂與膽酸螯合,阻止了膽固醇的吸收並增加了排洩,生薑中的辛辣和芳香氣體揮發油,其成分為姜醇、姜烯、姜油萜、姜酚、拘櫞酸等,具有增加血液迴圈和防止血液凝固的作用。

  茄子富含多種維生素,紫色茄子還含維生素P。常食茄子可使血清膽固醇水平不致增高,茄子纖維已含皁草甙,它可提高微血管彈性,有利於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胡蘿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及多種營養物質外,還含有槲皮素、山奈酚等,臨床醫學已證明它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血脂,促進腎上腺素合成,因此胡蘿蔔具有降血壓、強心等效能。

  韭菜含有揮發油精油及含硫化合物的混合物,並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現代醫學已證明了韭菜的降血脂作用。

  除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外,還含有揮發油、甘露醇等,具有健胃、利尿、降壓、鎮靜等作用。

  山楂所含三萜類和黃酮類成分,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和降壓作用。山楂中的槲皮黃甙、金絲桃甙貳等,又有擴張血管,促進氣管纖毛運動以及排痰平喘之功。

  茶葉 飲茶能加強毛細血管韌性,促進甲狀腺功能,減低血清膽固醇濃度,調整膽固醇與磷脂比值等,因此對防治動脈硬化,增強心室收縮,加快心率,改善心肌功能及削減脂肪等,均有效益。

  菇類 蘑菇等食用菌富含高蛋白、低脂肪,不含膽固醇,具有明顯的降脂降壓作用。實驗表明,黑木耳還能減少血液凝塊,有防止動脈粥樣梗化及冠心病的作用。

  藻類 海帶、紫菜、海蜇、石花菜等,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尤其是它們所含的褐藻酸鹽類具有降壓作用,澱粉類的硫酸脂為多糖類物質,具有降脂功能。

  預防心血管病的養生方法

  注意戒菸少喝酒

  香菸中的尼古丁可損傷血管內皮,促進動脈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少量飲酒可降低血液裡的“壞”膽固醇水平,提升“好”膽固醇水平,降低動脈硬化的機會,但長期的吸菸酗酒則可使血脂升高,同時會加重心臟負擔,對心臟構成傷害。

  防止病從“口”入

  堅持低鹽、低脂膳食,動物內臟、蛋黃、貝殼類的高膽固醇食品儘量不要食用。雜糧、米糠、幹豆類、海帶、蔬菜、水果等因含有的膳食纖維有降低血清膽固醇濃度的作用應適當增加食用。對於高脂血症患者,還可食用具有降脂功能的食品如洋蔥、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其次,還應多吃豆製品,因為大豆富含多種人體所必需的磷脂,可通過改善脂肪代謝來預防心血管疾病。另外,魚油具有明顯的調節血脂功能,花生及其製品對降低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一定要控制每日食鹽用量。

  科學運動更健康

  適當體育鍛煉能使血管的舒張和收縮正常化,使植物神經和內分泌功能得到改善。因此,應該每天堅持運動1小時,每週不少於5天,並且持之以恆。運動以不感到疲勞、身體輕鬆為準。避免在大量進餐後運動,也不應在大量運動後1小時內進餐,凌晨起床動作宜慢。

  放鬆心情釋開懷

  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也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精神緊張易誘發高血壓,增加遊離脂肪酸,導致血管硬化。所以應避免刺激和緊張,做到情緒穩定、心態平和、寬容大度。

  每天服藥需堅持

  對於已確診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特殊人群,除了養成以上的生活習慣外,還需積極控制相關疾病。高血壓患者應服用降壓藥,保持血壓穩定,高血脂患者則要控制高膽固醇飲食並限制熱量,服用降脂藥。糖尿病患者應控制飲食,服用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此外,還可服用阿司匹林,減少血液黏滯度。其中腸溶阿司匹林胃腸道副作用小,更適合長期服用。

  定期體檢早發現

  慢性疾病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堅持每年體檢,有利於早期發現。尤其對於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35歲以上人群,更應提早預防。另外,需強調的一點是,絕經後婦女由於雌激素分泌的減少,如膽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等指標相比絕經前均會有明顯升高,所以絕經後婦女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亦不可懈怠。

看過的人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