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於健脾益胃的良方

  網小編語:食養在我國相傳已久,自古就有“藥食同源”和“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

  《內經》中早已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述。中醫認為,生命就是生物形體的氣化運動,氣化運動的本質就是化氣與成形。而化氣與成形是由於飲食水谷通過胃的遊溢,脾的散精,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使形體的每個部分都能得到營養。因此,食養的關鍵是保護脾胃。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若“先天”不足,可通過“後天”食養補之。如果脾胃虛弱,功能異常,供給減少或過多,人體的生長髮育等生命活動就將受到影響。

  保護脾胃的重要措施有:

  一:要飲食有節,做到一日三餐巧安排,俗語說“早飯飽、午飯好、晚飯少”,“晚飯減一口,活到九十九”。因為人的基礎代謝白天比晚上旺盛,對食物的需要量和消化功能也比較強,晚上活動少,能量消耗低。同時,飲食宜清淡,尤其中老年人不宜多吃肥膩、油煎、過鹹的食物,一定要限制動物脂肪,可多吃一些豆類食品和新鮮水果、蔬菜。

  二:要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不僅要注意飲食的衛生,不進不潔食物,而且飲食宜溫、熟、軟,勿食或少食生冷,以“熱不炙脣,冷不振齒”為宜,尤應忌食黏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時,吃飯時要有好心情,吃飯要專心致志,細嚼慢嚥,飯後不宜馬上洗澡或做劇烈運動。

  三: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根據個人的體質要求,按照春夏秋冬季節的變化和東西南北中氣候與水土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的食物。

  四:在食補或食療時要注意食物的辛、酸、甘、苦、鹹五味所禁或忌口,因五味之性各有所偏,對不同人的體質或疾病,必須避免不同的味氣所傷,以免助邪而攻正。

  飲食調理養生方法,古人積累了很多經驗,現選擇其簡單易行者介紹之。

  叩齒

  牙齒功能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要健脾胃必須保護好牙齒。古代養生學家介紹“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具體做法是:摒除雜念,全身放鬆,口脣輕閉,然後上下牙齒有節律地互相輕輕叩擊。

  嚥唾

  唾液,古稱“金津玉液”,民間流傳著“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益我度百年”的諺語。認為口中津液充盈,是健康長壽的保證。此法是晨起漱口之後,寧神閉口,先叩齒36次,然後咬緊牙齒,用舌在口腔中四下攪動,不拘次數,以津液滿口為度,再分次緩緩嚥下。

  飯後摩腹散步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說:“平日點心飯訖,即自以熱手摩腹,出門庭行五六十步。”此法若能長期堅持,對調整脾胃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防治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腸疾病大有益處。

  常吃健脾益胃的食物

  大棗

  《本草綱目》說:“大棗氣味甘,怡年,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

  蜂蜜

  《神農本草經》指出,蜂蜜能“安五臟,補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久病,和百藥,久服強志健身,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