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創業之路

  創業有多難?很多對創業躍躍欲試的大學生不清楚這條路怎麼走,看看一些這些觀點,相信會對你有所啟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進入畢業季 多所高校畢業生走上創業之路

  4月2日中午,四川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的大二學生唐運鵬下課後,匆匆忙忙地吃過午飯就來到學校大學生創業園裡,開啟自己經營的駕校報名點的門,身份由學生變成老闆。新學期開學,像唐運鵬一樣的創業者又開始忙活起來。記者在四川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創業園裡看到,面積不大的創業園內聚集了12家店鋪,有開駕校的,有經營快遞的,有賣小飾品的……老闆們都是大二的學生。

  眼下又到了畢業生找工作的季節,在不少高校內像唐運鵬一樣的創業者不在少數,有的甚至是還未畢業的學生。未畢業先創業,他們的底氣從何而來?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資金從哪來?

  專家認定“金點子”學校出資出力幫創業

  “剛進校的學生基本都缺乏創業意識,如何激起學生創新創業的激情與意識,是引導他們成功創業的第一步。”談及現在大學生創業的短板,成都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周鑑直言不諱地指出意識的缺乏是面臨的最大問題。

  採訪中不少學校的校長也提到了學生創業意識缺乏的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各個學校都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招數。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把創業教育覆蓋全校的所有學生,實行“全覆蓋”創新創業教育,今年更將重點轉移到學生的“創新教育”,將“金點子”創意創新大賽參與情況計入“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成績,學生的“金點子”經專家評審認定有市場前景的,由學校出資出力,推進“金點子”商品化、市場化;並多渠道引入或自建創業扶持基金,為該校“成都創業學院”內的中小企業搭建融資平臺。

  成都大學***微博***每年投入200萬元學生創新創業專項經費,通過立項申報、立項評審、資金扶持、專案建設、專案評估等配套制度支援學生創業。

  四川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則把學生的創業教育與學校的專業優勢相結合,為學生打造了多個專業綜合實訓平臺,讓學生在“做中學”,通過實際操作感受創業過程中必須具備的知識和能力,以及創業從想法到最後落地的整個流程。“我們的學生創業與學校的專業和行業協會緊密結合,學校出力打通學生與行業協會的通道,幫助學生創業市場化。”四川財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黃友說。

  不過,周鑑也建議:“把創業教育納入基礎教育中,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從大學才開始培養已經晚了。”

  經驗從哪來?

  企業一線管理者指導避免學生創業管理粗放

  今年9月,成都大學的學生就在全新的“創客空間”內把自己的創業想法變為實際操作的專案。成都大學近來打造的近萬平方米“創客空間”,為學生創業提供更加完善的創業空間和完備的基本辦公設施,為學生構建樓下創業實踐、樓上讀書教學、樓頂創業指導的立體創業空間。

  四川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成都職業技術學院也都正在計劃擴大學校的創業空間,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計劃擴容“成都創業學院”,新增3000平方米,打造出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總創“天府眾創空間”,並向全社會開放,舉辦創業公益巡講活動等。

  有了施展創業理想的空間,學生的創業專案如何更好地落地,更好地運作,而不是關在校園內自娛自樂?

  在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內,每個專案面前都掛著一個指導企業和指導老師,而這些老師大多是來自企業的一線管理人員,負責輔導園區學生企業,指導學生在企業管理水平上如何改善創業團隊初期過於粗放混亂的管理模式,增強學生創業專案的生存力。

  四川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把指導老師的範圍鎖定在行業內有成功經驗的創業者,特別是該校畢業生中的創業成功者擔任大學生創業導師,與校內專業教師一起對大學生創業活動進行指導。

  成都大學同樣為大學生創業團隊配備了百餘名創業導師庫,入庫的導師都是成功的企業家,他們將手把手指導學生創業工作。

  如何市場化?

  校企校地合作共同孵化學生創業專案

  如何把大學生創業專案帶出校園,打破學校與市場之間的藩籬,使之最終能取得效益?不少學校採取校企合作、引進企業直接進入校園、為學生構建融資平臺……

  成都大學與學校所在地政府共同合作,在校內共建“成都大學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入駐園區的學生創業團隊將獲得裝置和資金上的支援,首批入駐的學生企業已經開始盈利。

  而地處德陽***微博***的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則充分利用所在地的工業優勢,建立了集教學、科研、生產、孵化、培訓、技能鑑定、技術服務、資訊諮詢等為一體的全資子公司——德陽產學研園區,投資成立科技企業孵化器,充分與所在地企業合作,不僅與東汽工具分廠、東方汽輪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東方電機研究試驗中心、藍星機械和德陽市焊接學會等企業或協會共建研究所,還與數十家企業聯合建立“產學研示範基地”,推動學生專案的孵化,走向市場。

  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創成業,並在創業的初期感受到市場競爭,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將實施創業園區退出機制,優化篩選創業專案,對發展前景較差的專案進行淘汰,提升對學生創業專案的孵化能力,保持園區創業專案在20個以上。

  職大“不艱難”

  一個陽光灑滿的午後,一本小書、一首音樂、一杯咖啡,靜靜地待上一個下午,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南開區格調春天的小區深處,一家名為“咖啡記”的小店正緩緩的訴說著有關咖啡的故事。

  2011年,秦寧與吳飄逸畢業於天津職業大學酒店管理專業,通過課上積累的咖啡知識與操作技能,對咖啡有著共同愛好的兩人萌生了自主創業的念頭。但畢竟剛剛畢業,各方面條件還不成熟,最終經過深思熟慮,兩個小夥子決定先入社會積累經驗。2012年,經過一年的調研、學習,秦寧與吳飄逸正式走上了創業之路,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準備。2013年,秦寧與吳飄逸“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咖啡店”的夢想終於實現。

  與許多創業者不同,回憶起最初準備的日子,秦寧與吳飄逸並沒過多談及創業時的艱辛,而是一再重複著:“總體還是比較順的。”“沒有覺得創業之路很難,碰到問題就解決問題,而且我們經常有貴人幫著,一路走得比較順。”秦寧憨憨地笑著。吳飄逸接著說,“我們選址的時候徒步走過很遠的路、裝修的時候為了節省成本自己上陣、開業的時候曾被質疑這樣難找的位置是否能有客源……可能也就當時覺得累了,但撐一撐就過來了,也沒覺得有多難。”

  當感嘆他們的堅持與堅守難能可貴時,秦寧與吳飄逸瞬時好像兩個受到表揚的孩子,連連表示:“如果這算過人之處,那我們更應該感謝學校三年來的教導。”吳飄逸說,“在學校的時候,學校就經常為我們開設創業講座,讓我們瞭解創業知識。而且從大三開始,學校還專門為我們開設了一個學期的創業指導課程,那時候確實學到不少東西,可能意志也得到了鍛鍊吧。”“我們的指導老師也是自己創業的,給我們傳授了不少經驗,提供了很多幫助。”秦寧補充道。雖然前路不無曲折,但兩個年輕的小夥子充滿了信心與希望,他們的創業之路,走得踏實而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