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養牛的差距

  我國養牛業儘管發展較快,但與世界養牛先進的國家相比,。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歡迎閱讀參考。

  

  ***1***我國地方牛生產效能低:

  在發達國家,多飼養專業性商品牛,生產效能很高。如利木贊、夏洛來、海福特等向用牛,體成熟早,生長髮育快,產肉率高,週期短,效益大。一般公牛週歲重400~450公斤,高者達500公斤以上,10~14月齡可出欄,日增重1000~1200克,經育肥,屠宰率可達65~70%,淨肉率55~60%,料重比為5~6:1,且脂肉間層,能生產高檔牛肉。我國地方黃牛多以役用為主,產肉效能較差,公牛週歲重僅有200~250公斤,一般2~2.5歲出欄,日增重500~600克,屠宰率50~55%,淨肉率45%左右,料重比多在8:1。所以,除在保種地區繼續選育提純外,需引進優良品種進行雜交改良,以提高其生產效能。

  ***2***飼養管理水平差:

  在發達國家,養牛規模化、機械化程度很高,且根據不同生長髮育階段的營養需要給以全價飼料,並輔以科學管理,以充分挖掘其生產潛力。如美國辛普洛養牛公司,每個養牛場年出欄育肥牛10萬頭,管理人員僅有30~50人,且達到了規範化、工廠化生產。歡迎關注:高效養牛,微信公眾號。而我國多為一家一戶的分散飼養,或小規模的集中育肥,多處於“有麼喂麼”的粗放飼養管理狀態,生產週期長,經濟效益差。今後須逐漸走規模化、科學化飼養的路子,以提高商品率和經濟效益。

  ***3***社會化服務體系不配套:

  在發達國家,養牛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很高,服務體系健全,如飼料供應,疫病防治,檢疫運輸,一直到加工銷售,能配套服務。這樣,解決問題及時,可解除生產中的一些後顧之憂。目前,我國的養牛業尚處於“各自為戰”的自給自銷狀態,服務配套體系不健全,生產無保證。今後需要加強對養牛生產的領導和建立健全服務體系,以保證養牛業的順利發展和實現向商品化的轉移。

  國外養牛的模式

  在我國基本上一頭牛的利潤都在3500-3800元,其實這個利潤是比較有限的,標準化養殖一頭肉牛需要18個月左右才可以出欄,所有這其中的付出是比較大的,而養牛是一個比較幸苦的職業,這種辛苦卻沒有得到同樣的回報。但是在美國養牛的利潤遠遠比我國大,而每個養殖戶的存欄量也比我國養殖戶多,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以下幾點可供借鑑。

  首先美國人是採用規模化產業鏈的形式養牛,從飼料方面來講,他們給牛喂的飼料大多數都是自家的農作物,比如說青貯、玉米、苜蓿草和麥稈等,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飼料成本。而在我國很多從事養牛的人員,一般家裡面是很少種植大量的農作物,因為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做,所以我國根本沒有那麼多自家的農作物喂牛,美國大量的機械化操作完全解決了種植問題。

  其次美國的牧場還有大量的牧場社群服務系統,無論是牛生病了,還是需要給牛擠奶,或者是其他技術裝置方面的難題,只要通過這個服務系統,一個電話就可以請到專業的人員過來解決。雖然我國也有很多從事畜牧工作的人員,但是不得不說大部分人的技術還是有待提高的,就拿獸醫這一行來說,很多都是無證上崗的,所以我國的畜牧服務還是不夠完善。

  最後美國養殖戶都有一個簡單的經營理念,他們靠奶牛賺錢,所以在奶牛的管理方面絲毫不敢鬆懈,對於體質不同的奶牛也選擇分批管理的模式,區別對待,這樣就可以保證每頭奶牛都可以獲取足夠的營養。對於母牛產仔,美國的養殖戶一般都能保證母牛有足夠的發情率,一直都相信縮短空懷期就是獲得更多的賺錢機會。

  我國畜牧業想達到這樣的水平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畢竟在我國畜牧業起步晚,但是對於一些有條件的大養殖場,可以購進一些先進的裝置,借鑑一些可取的經驗,這對於提高養殖場的利潤也有較大的幫助。

  對於,據目前我國的現狀來說並不好改善,但國外養牛的模式依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專業的養牛技術服務,以及專業用心的飼養技術是養殖戶永遠追求的,要想真正的靠著養牛發家致富,必須要對自己所養的牛關心負責,才會有更大的收益。

  養牛需要技術嗎

  養牛當然需要需要技術,理論技術是實踐的基礎:無論是自己邊養邊摸索技術,還是先給別人打工學習技術,理論技術是必須的。你連最基本的理論都不知道,就相當於蒙著眼過河,相反有了理論去實踐也會感覺很輕鬆。

  花個幾十元買幾本相關書籍,相信大家這個錢都是有的,沒事的時候多看看,不懂的可以百度一下這些都很方便。

  此外幹有理論也不行,很多人說理論沒有用的原因是自己做起來根本不一樣,這不是因為理論沒有用,是因為你的技術沒有達到要求。理論是在千百遍的實踐過程中得出了,你看一遍就想得到別人千百遍才得到的實踐經驗是不可能的,所以平時要多學習相關知識,多像真正養牛的人交流、請教。

  準備養牛的人可以先到養牛場實習一下,一方面學習養牛技術,一方面體驗養牛的辛苦看自己能堅持下來嗎?

  也可以自己先少量的養幾頭,邊養邊模式技術,有了一定技術再擴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