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唱的差距何在
剛剛在紹興結束的第六屆世界合唱大會上,參加比賽的200支中國內地合唱團中,只有紹興文理學院合唱團在19個組別中獲得冠軍,其他中國內地合唱團均沒有問津冠軍的實力,而來自香港的四支合唱團以優異的成績斬獲了4個組別的冠軍。那麼中國合唱團與世界水平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呢?小編整理了一些答案,歡迎閱讀。
雖然由於要回到國家大劇院進行排練,但著名指揮家、中國合唱理協會副理事長吳靈芬在參加了三個組別的評委工作後,就已經對中國合唱藝術的發展感到擔憂,她日前給著名指揮家鄭小瑛寫信談到在第六屆世界合唱大會看到的問題,並追根尋源找出弊病的根源。這封信被鄭小瑛發表在部落格上馬上就激起千層浪,中國合唱藝術與世界優秀的合唱藝術到底相差有多遠?主要的差距在哪裡?記者昨天採訪了忙於在國家大劇院排練的吳靈芬,她無奈地告訴記者:“現在的現狀是,全國有90%以上的合唱團依然還用簡譜讀譜演唱,使他們的合唱訓練受到了很大的阻礙,使得眾多中國內地合唱團演唱的音準和節奏出現問題,而這五線譜與簡譜之間的差距是我國音樂教育體系與國外先進的音樂教育體系形成的最大差距。”
在吳靈芬的信後,著名指揮家鄭小瑛深有同感,她寫道:“在有170多個國外合唱團參加的合唱活動中,大家在一起學唱各國著名歌曲交流經驗時,通用的都是五線譜,而大多數中國人卻不識譜,完全無法融入通過歌聲與世界各族人民交流感情的活動之中,只能在一邊鼓掌傻笑。因此,學習五線譜,讓中國人掌握一項比學會一門外語還要重要的與世界溝通的本領,應當儘早納入國民音樂教育的小學教材之中!
吳靈芬對記者說:“五線譜與簡譜的區別就是線與數字的關係,用五線譜學音樂,首先是視覺的感覺,比如二度音對應的就是線與間的距離。五線譜是世界上所有學生學習音樂首先要學習的,無論你今後是否學習音樂專業,所有學校普通小學生都在學習五線譜,而在我們的學校學習音樂,教學大綱是混亂的,有簡譜的,有五線譜與簡譜結合的。簡譜追根尋源是從日本傳來的,但是在日本,上個世紀60年代改革了小學音樂教育,所有人從6歲開始學習五線譜,經過60年,他們已經成為世界上的合唱大國。五線譜從視覺上就能給人一個高度、音 程、聲音調整、橫向協作和縱向諧和的感官影響,是簡譜無法做到的。”
說到中國合唱藝術與世界的差距,很多人並不相信,認為:“現在的群眾歌詠活動這麼發達,合唱普及已經到了社群,合唱的藝術怎麼還沒有提高?”吳靈芬告訴記者:“對於群眾歌詠活動確實要有一個引導,告訴觀眾,什麼樣的合唱演出是高水準的演出最為重要。國家大劇院的8月合唱節就是一個展現高水準合唱藝術的平臺,每年有優秀的合唱團展示,確實給合唱愛好者以正確的引導。在這次合唱比賽中,我還發現一個老問題,就是中國合唱作品的貧乏,200個合唱團,演唱曲目的重複率得有40%,有些歌曲就有好幾個合唱團登臺演唱。作曲家們不僅不願意為合唱寫作品,更有作曲家寫出的作品由於不適宜人聲表現,把人聲當樂器使用,合唱隊員不願意也無法演唱。寫合唱的作曲家首先要唱好合唱,首先要了解人聲,而這次在世界合唱大會上,有些南方的合唱團原本自己的地方有很多好的民間音樂素材,卻要演唱《烏蘇裡船歌》這樣的北方民歌,更有的合唱團演唱的中國民歌在和聲編排上更趨於歐洲化,這是特別令人遺憾的。”
“讀譜”與“作品”兩大缺陷讓吳靈芬對中國內地合唱的發展極為擔憂,她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告訴記者:“在我指揮的國家大劇院合唱團中,很多團員的讀譜能力就比較差,我和我的助手成了義務教歌員,因為很多人雖然在音樂學院聲樂系學習,但只憑一副好嗓子,音準、節奏都有問題,尤其對和聲和音程的概念十分缺乏,因此我們只能從頭做起。現在很多音樂學院聲樂系都不注重視唱練耳的訓練,不注重合唱的訓練,而僅憑几首詠歎調就能畢業,等到走進合唱團,還要從頭學習。這是聲音疏於教育的誤區。我認為,合唱是一種文化,因為它不僅要唱出聲,更重要的是唱出意境,通過各種音色的處理表達出作品的內涵,而現在有些歌唱演員在音樂學院學了聲樂,只會唱聲音,唱一首《大江東去》不知道詞中的意境應該是怎樣的,合唱的文化表現在全體團員對作品理解的自覺意識,能夠用各種聲音表現作品。”
吳靈芬呼籲在中小學提倡用五線譜學音樂,所有合唱團都用五線譜訓練。她說:“中國合唱藝術要取得突破性成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普及五線譜音樂教育,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