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學術論文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我國高校的一大重要專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農業院校漢語言文學論文
一、農業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內容改革的設想
***一***提煉漢語言文學核心課程的理論精華,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漢語言文學最基本的教育責任擔當,也是漢語言文學成為一切學科的基礎,並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最根本的差異所在。要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必須以科學、合理的人文類課程為知識載體,因而制定相應的課程並完善相應的課程內容,這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前提。從目前的專業現狀來看,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反映在課程內容上的要求主要在於:
1.整合課程內容,合理取捨,“有所為,有所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中往往蘊含著深刻道理,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能夠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因而在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問題上,應該主要抓好“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理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等核心課程內容的建設,捨棄一些跟專業無關的課程。
2.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的教學。在課程內容的改革中,著力打造漢語言文學專業骨幹課程的核心價值,在教學內容上充分挖掘核心課程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如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整體規劃式的修訂,並進一步建設成校級精品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核心課程中蘊含人文素養的理論核心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絡,在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自信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對接,整合優化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1.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文學思辨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發掘藝術潛能,培養藝術氣質的重要素質,也是一切文學作品創作的思想源泉。因此,課程內容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相適應。課程內容應該凸顯理論歸納。如從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課程的文選、語法、詞彙的講授中給學生歸納出漢語言的發展規律;從《水滸》、《紅樓夢》等經典名作的講述中,結合故事情節給學生歸納總結文學創作方法及經典中表現出的處世哲學,並且要把這些歸納和總結在教學目的中有所體現。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是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應用素質要求之一。由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往往要從事文祕、記者、編輯、行政管理人員、語文教師等工作,這些行34業都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了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一方面在課程的設定上,應該安排說話類課程群,如“演講與口才”、“普通話訓練”、“辯論技巧”等課程;另一方面在其他課程內容的安排上,應該適當安排相應的內容讓學生自覺練習“讀”、“講”、“說”、“辯”等技巧,以提高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3.發揮寫作課程的理論優勢,加強學生的寫作實踐訓練,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寫作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專業素質之一。在課程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強調寫作基礎知識的同時,應該理論聯絡實際,加強學生寫作實踐訓練。在目前的實際教學中,雖然漢語言文學專業安排有“基礎寫作”、“新聞採訪與寫作”、“文書寫作與處理”等寫作類課程,但是這些課程學時有限,教師能在有限的學時講完寫作理論部分已屬不易,留給學生寫作訓練的機會就更少,學生實際寫作能力並沒有因為有這些課程的開設而有所提高。因此,培養學生“寫”的能力,必須在發揮寫作課程理論優勢的同時,增加寫作類的實踐作業,加強學生的實踐寫作環節。與此同時,開設寫作實踐課作為專業選修課,增加寫作訓練的課時,要求進行寫作訓練,並對寫作的作業進行檢查考核,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4.加強公共必修課與學科基礎課內容的實用性,強化學生辦公、製作等操作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1***課程設定與內容應與初衷相結合。如公共選修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設定的初衷是教會漢語言文學學生如何利用現代化的辦公裝置完成辦公室的日常工作,如一些文祕工作中常用的影印機、傳真機、掃描器等辦公裝置的正確使用技巧。但在具體的課程內容中,只安排了日常軟體使用技巧的學習內容,而忽視了教授學生利用現代化的辦公裝置。
***2***避免學科基礎課程的理論化。如“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等課程本應給機會讓學生到社會上去參與實際調查,但其教學內容卻主要是課堂理論教學,使實踐課變成了理論課。基於以上的種種問題,筆者以為,培養漢語言文學應用性專業人才應該積極加強課程的實用性。
5.課程內容凸顯“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調查研究能力。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新知識的不斷湧現使學習成為每一個社會公民所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中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在課程教學內容中應該體現學習方法的教授。如在“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中應該有文獻檢索技巧的相關內容;在“文學批評方法”、“文學理論”等課程中也應該給學生講授文學批評和評論方法。在“中國古代文學的講授”中,結合《文心雕龍》、《詩品》的相關理論以及歷代的文學評論家的評論技巧教給學生鑑賞和評論文學作品的方法。
***三***立足農業院校實際,進行課程改革,走具有農業特色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辦學之路
從農業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實際效果來看,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普及中文專業知識的作用,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也較為廣泛,如中學教師、企業文祕、村官、出版社及廣播電臺的文字編輯等。但是,作為農業院校的中文專業,在農業院校中處於邊緣化的尷尬地位,和綜合類大學、師範類大學相比,差距極大,沒有明顯的辦學特色。在以農為主的大環境下,存在著專業辦學歷史太短,積澱太淺,基礎設施薄弱等現實問題,不能在農業院校的大環境內取得廣泛的影響和輻射作用,以至於專業教師缺少教學動力和支援,學生與其他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相比,無形中有自卑感。因此,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彰顯農業院校的中文專業的特色和優勢。
1.探索和改革教學內容,體現“農”與“文”的結合。高等農業院校一般都有著自己的農業特色和優勢,農業方面的相關教學資料也相對比較充實。因此,教師在中文專業的教學中,應將農業院校的優勢與文學結合起來,形成“農”與“文”的交融,凸顯出高等農業院校中文專業的特色與優勢。如在古代文學課教學中,就可以嘗試“農”與“文”的結合。歷代文學作品中有大量和農業相關的作品,且非常豐富:《詩經》中有大量的農事詩,全唐詩、全宋詩中也有大量的農事詩,教師在教學中,應在保證基本的文學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重視與農業相關的作家作品的講授。如在講授農業文學作品時,把勞動工具、勞動場面、植物品種的圖片、農耕習俗等運用在多媒體教學中,以增加教學效果。當然,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農”與“文”的結合中,要注意適度,不能偏廢“文”的根本,極端地一味強調“農”和“文”的結合,而忽視中文的“當行本色”,那就過猶而不及了。
2.進行課程改革,突出農業特色。農業院校的課程設定應以培養為農村、農業、農民服務的複合型人才為目標,其課程設定應結合自身優勢,設定一些農業文化、農業歷史、中國農耕文化概論、農業文獻、民間文學等課程,甚至建議開設本省地方文化課程,以體現農業院校的獨特優勢和特色。這樣,就能立足農業院校實際和特色,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農大漢語言文學的獨特道路。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思路
***一***針對學生學習實際,適當調整課程科目
調整必修課科目,在必修課中增加“中國農耕文化概論”、“社會調查研究”等課程,以提高整個課程體系的綜合程度。同時,取消課程內容不適合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實際情況的課程。如“高等數學”課程的設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畢業後從事與高等數學相關工作的寥寥無幾,且學習起來也比較困難,對學生並無大益。因此,課程設定應符合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教學效果。
***二***眷顧市場需求,調整課程內容,突出實踐課程
課程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課程內容應與人才培養目標對接。但農業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定往往向其他師範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實踐課程設定較少,理論課程較多。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必然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因此在教學計劃制定和課程內容設定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踐教學和個性化的教學平臺,如開設“三字一話”、“演講與口才”、“新聞採訪與編寫”等實踐課程,以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強化基礎課程,厚基礎,寬口徑
農業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設定還要考慮生源基礎和當地社會經濟實際。因為農業院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或者文化落後的偏遠地區,且因為多年的應試教育,學生的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普遍欠缺,尤其是實用性文書的寫作更是弱項。因此,農業院校在辦中文專業時,就必須夯實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加強學生的文字基本功,以適應社會各行各業的處理文字的需要。因此,應在加強現代漢語、口語交際等課程的教學的基礎上,從基礎寫作到應用文寫作、文學創作、畢業論文寫作循序漸進地對寫作課程進行改革,並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必須為校報和院刊投稿;另外,為拓寬就業渠道,應專門設定新聞類課程,如“新聞採訪與寫作”、“新聞編輯學”、“傳播學概論”等,培養學生新聞寫作綜合素質。只有這樣,培養的學生才能具備紮實的文字功底,不論將來去何種部門工作,學生都可從事辦公室、文祕、新聞宣傳等綜合性工作。
***四***轉變觀念,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跟理工科學生相比,文科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課程體系優化方面,必須在保證中文理論課程體系基本完整的前提下,考慮農業院校實際,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教學和學術資源,文理交叉,重視電子資訊類課程***如辦公自動化、電子商務與政務、網路營銷等***的開設,增加社會學類課程***社會學概論、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傳媒社會學等***,擴充專業實踐課程***三字一話綜合實踐,經典影視作品鑑賞與評論、經典文學作品閱讀與寫作等***,從而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教會學生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專業綜合素質。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農業院校來說,要想辦好中文專業,就應順應時代要求,揚長避短,突出農業院校特色。與傳統的中文專業教育模式相比,在保持漢語言文學系統完整知識與理論的前提下,密切聯絡現實,緊跟時代步伐,優化課程體系,整合優化教學內容,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寫作能力,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的符合社會需求的新世紀複合型中文人才。
範文二:高職漢語言文學論文
一、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知識,注重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技能,忽略了對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境界的提高。瞭解和領悟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理念,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實際意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師當中,絕大多數教師對漢語言文學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誤區,不能準確地把握漢語言文學的教育培養方向,無法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上培養學生的文學知識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解決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存在問題的對策
1.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採用全新的教學方法
在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觀念,重視在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2]。而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要積極探索新的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模式,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課堂上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比如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分組去研究自己喜愛的現當代文學作品,然後在課堂可以通過話劇表演,多媒體課件演示,以及小論文等方式,展示合作研究的效果,教師對學生的研究結果做出評價和總結,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的知識內容。
2.建立完善的漢語言文學課程結構體系
在高職院校的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結構體系中,教師樹立科學的課程結構觀念,建立起完善的課程結構體系,從大的角度思考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積極優化課程的教學設計,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的整體效應。在建立完善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結構體系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為課程結構體系的重心,通過為學生預留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與空間,提高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的實踐探究,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的漢語言文學課程結構體系,能夠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提高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3.深入領會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的要求中,高職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教學要充分培養學生文學素養,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建立活躍的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在高職院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許多教師過分注重對漢語言文學課程專業技能知識教學,這和漢語言文學重在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有很大的衝突。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理念出現錯誤,很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因此,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師要深入去領會漢語言文學在當今社會的教學理念,把握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本質,認識到漢語言文學是由語言、文學等元素組成的一門課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對語文工具的應用,更是培養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運用漢語言文學的知識能力[3]。
三、結語
高職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技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通過新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理念,建立起完善的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漢語言文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