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心理健康畢業論文
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著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現在的大一學生都是90後,是家裡的“獨苗”也是“掌上明珠”,他們多數是以自我為中心。在中學階段,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也是備受照顧,常常覺得自己就是中心,所有人都要為自己服務。但一進入大學,有些同學就出現了不適應:南北方性格和生活習慣差異,自我意識與外界對自己的態度存在強烈反差。信心滿滿的這部分學生逐漸的在大學生活中出現了強烈反差:朋友變少了、做事缺少了自信、學習成績下降了……因此,作為學生們健康成長的引導人和知心朋友的輔導員,針對如此情形,應該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意識,防止他們形成曲解的自我意識,促進學生們在人生重要階段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心理健康;自信心;自我意識
九月的開學季迎來了我的第一批學生,2015級影視表演專科1.2班學生。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生的朝氣與活力,進入大學一切都是那樣的新鮮,學生參加新生見面會的激動,參觀校園的興奮,第一次班會自我介紹的喜悅。他們的美好大學生活就這樣拉開了序幕。每週星期日是我們的例行班會,有一次班會結束,有一位同學劉某結束找到了我,問我是不是班裡的同學都不喜歡她……通過後來的我們的談話,瞭解到劉某在中學階段是班裡的班長,家裡條件很優越,基本上提出來的要求家裡都會盡量滿足,專業很好又會很多才藝經常代表學校參加活動。但是來到大學以後競選班長的時候沒有成功,加上自己性格原因和室友關係相處的也不是很融洽,上課也總是出現遲到、不到現象,常常自己一個人,不是不想和班裡同學一起玩,是不知道怎麼融入進去,後來慢慢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很少參加課餘活動,學生學習成績也有所下降。慢慢開始變得迷茫、不知所措。
在中學階段,每個班少部分藝術類學生性格開朗,多才多藝,得到學校老師的喜愛,家庭條件也是相對來說比較優越,90後孩子更多是獨生子女,是家裡的“掌上明珠”,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但是一旦升入外地大學,獨自一人在外求學的時候,沒有了安逸的熟悉環境,便會發現自我意識和現實中身邊人對自己的態度存在很大的差異,不知所措,巨大的落差會讓學生慢慢的失去自信,從而脫離群體慢慢變得“邊緣化”。所以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意識。高校輔導員也要積極正確的引導學生正確自我意識形成和培養。發現班上劉某的問題後,首先是把學生的自信心建立起來,鼓勵學生多多參加系裡學校活動,推薦該生加入系團總支學生會在其中得到鍛鍊。同時也要客觀的分析劉某自己身上的問題,委婉的指出學生在與同學相處之間應該怎樣的溝通交流。學生宿舍是集體公共空間,不是像在家裡想怎麼樣就能怎樣,要更多的考慮自己這樣做是不是會影響其他人,多去換位思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其次更加多多關心這樣的學生,剛剛離開優越的環境,父母不在身邊,本身女孩子比較敏感,難免會覺得身邊人沒有像以前那樣關心自己,愛護自己,產生失落感。查寢的時候也找到了同宿舍的同學側面瞭解情況,大家也說不上來發生了什麼,劉某有些小公主的脾氣,做一些事都要聽她的安排,說起來又沒有什麼大事,都是一件一件小事積攢起來的,我也和她們在說,多學會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和包容,不是每個人適應新的生活和環境都是那麼快的,有些同學家裡是本地的,沒有那麼陌生,壞脾氣也是對親人,身邊的朋友才會顯現出來,說完之後她們也認識到了都是同學沒有必要斤斤計較,多照顧一下家人不在身邊的同學,寢室的關係逐漸得到了緩和。最後也和劉某說了要把自己做好,不需要刻意的融入到一個環境中,每天按時上課,多參加班裡院系活動,慢慢就會在集體中找到存在感,成為這個班積極向上的中心。在和家長溝通學生在校情況的時候,也和家長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不要過多的給孩子加大壓力,正確的引導孩子自我意識,還是要以鼓勵為主,把握大的方向,讓孩子在大學生中多姿多彩。
在中學階段到大學階段轉變的時期,學生正確的自我意識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大學亦是小社會,在大學裡首先把“人”做好,學會尊師重道、待人接物,對自己專業要求精益求精,才會適應畢業之後的殘酷社會。作為高校輔導員也要客觀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引導學生,防止形成曲解的自我意識。
樹立自信心,發現學生所長,加以引導
學生在做事情的時候如果沒有了自信,成功率往往下降了一半,發現他喜歡做的,願意去做的,才能好好去做,從中提升自信心。自信心是第一步,建立自信,才能事半功倍。
用成功向上的案例幫助學生形成積極自我意識
學生剛來到學校,對一切大學事物還比較陌生,用成功的案例和積極向上的典範講給學生聽,讓學生的潛意識當中要有一個積極去做,會取得成功的想法,頻頻失敗和挫折最打消學生積極性,維持自信與自尊。
客觀委婉評價學生,防止不當的褒貶
現在的學生很注重外界對他的評價,尤其是教師對學生的評語學生很看重,每個人的個性,認知水平都有不同。學習也不能代表一切,多方面、全方位發展,輔導員老師應該幫助學生找到身上正確與錯誤,讓學生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對自己有一個積極地、客觀的自我意識,防止出現自大自負,自卑自棄。
培養人際關係學會包容與換位思考
人要適應社會,適應身邊的環境,其中人際關係可以說是社會生存的基礎。大學裡因為沒有直接的利益關係,能交到一些真心的朋友,珍惜大學的友誼,多學會包容,學會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彼此珍惜現在有的友誼。
提出明確合理的學習要求激發學生的潛能
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學習的熱情不能長久保持,容易出現懶散的現象。因此,輔導員應該時刻提醒學生學習為本,培養多種學習方式,激發以及保持學習熱情,讓學生們快樂的投入學習中去,快樂中學習,快樂生活。
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環境和自我不斷互動影響的結果。對學生來說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對學生客觀的、恰當的評價,對他們大學生活有著積極影響的。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意識,防止他們形成曲解的自我意識,從而讓學生在人生重要階段健康的成長。
篇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
摘要:大學生要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高素質人才,首先要具備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深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瞭解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時發現和化解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理性分析現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努力探索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對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從心理健康的內涵入手,闡明大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及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探討了如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關鍵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1心理健康內涵
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概念中作用顯著。因為心理健康直接影響並制約生理健康,直接影響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2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2.1自我認知――悅納自我,發展自我
如果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的差距太大,會使人痛苦抑鬱,差距縮小則會使人感到幸福和愉快。因此,大學生應正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客觀地認識自我,並在此基礎上悅納自我。
2.2學習動機――明確目標,積極實踐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求知。一個健康的大學生應對周圍的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傾向,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慾和強烈的學習動機。無論學什麼,一旦有了良好的動機和興趣,就會調動起全身心的積極性,以獲取更多知識和更大成就。大學生要不斷強化求知慾,形成對科學樂於求知、積極探索的精神,對學習和工作抱有積極的態度,並充滿自信,能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運用到學習、工作、生活中,並獲得一種滿足。
2.3人際關係――學會關愛,獲得支援
艾裡克森認為,處於青年期***相當於20-25歲***的個體這一階段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形成親密感、避免疏離感。親密是一種關心別人、與別人分享的能力,不僅僅涉及愛人和親人間的情感,也包括朋友間的友情,擁有親密感的人願意與人合作,主動接近他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點,相信別人會接納自己,反之則不願與人建立關係,退回到自己的小圈子裡,封閉自我,深陷孤獨之中。由於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在與他人建立親密感的過程中會因為一、兩次失敗產生諸如自卑、嫉妒、恐懼等不良心理和行為問題。
3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形式
3.1人際關係問題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學生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人際關係、社會的複雜性與學生心理的單純性,使得大學生常常在人際交往中受挫。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經驗,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既充滿了興趣又擔心失敗,久而久之,甚至迴避參與,妨礙了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學生則因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問題,很難與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則因人格因素,帶來交往中的矛盾與衝突。與此同時,由於個體間的正常交往不夠,又易引發猜疑、嫉妒等,極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3.2情緒起伏問題
大學生處於青春發育的“暴風雨時期”,生理髮育極為迅速,已基本趨於成熟,但由於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往往飄忽不定,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織在一起,極易出現各式各樣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會因一點小小的勝利而沾沾自喜,也易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調適能力較低,並由此導致其心理偏差和行為怪僻。
4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4.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觀念由“干預和矯治”向“適應和發展”演進
目前,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還主要停留在開展個別心理諮詢和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層面,將焦點與資源更多地集中在心理問題學生的干預和矯治上。高校在構建心理治療與干預體系的同時,應積極開展有利於促進學生自我潛能發展的教育和服務工作,引導學生從消極解決問題向積極行動轉變,從關注自身問題向關注適應發展轉變。以積極、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這應該是今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基本觀念。
4.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由“適應問題”向“發展潛能”延伸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積極向發展性層面推進,即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潛能,把工作目標的定位由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擾、矯治行為偏差向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認知、健全人格,良好的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以促進學生的社會適應和潛能的發揮轉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把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矯正偏差行為作為短期目標,把培養學生確定的自我認知、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作為中期目標,把促進學生自我潛能的發揮,自我完善作為長期目標。最終將發展自我、實現自身潛能作為學生自我成長的終極目標。
4.3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由“一對一輔導”向“團體輔導”拓展
“一對一”的心理諮詢與輔導是當前心理健康教育最常見的工作模式,也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較為有效的一種方式,但個別輔導受益學生人數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往往制約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果。而團體心理輔導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互動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等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的助人過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交替使用個體輔導與團體輔導可發揮兩者互補功能,對擴大受益群體、強化教育成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雪平.對心理健康標準的解析[J].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
[2]吳晶.淺析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J].湘潮***下半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