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數學新課堂的方法

  想知道?九年級的數學課是進入複習的重要的教學階段,是學生再學習的過程,也是全面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收穫季節”,是學生繼續學習和參加工作的準備階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一***知識回顧由學生組織,利用填空、填表、框圖、知識結構等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填充回憶,整理複習內容、複習提綱可設計成知識結構的形式,也可以以題代綱,將複習的內容編成練習題,讓學生見題想知識點;此時題目可簡單一些,但要求的覆蓋面要廣,這樣比教師單純講述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題目講解時要由“一言堂”改為“群言堂”,允許學生自由發言,自由討論,讓他們的思維“碰撞”,擦出靈感。

  ***三***練習校正主要依靠學生完成。答案校對與中檔題目的講解由學生上講臺完成主持;在校對過程中有疑問的題目通過小組討論協商解決;對大多數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教師點撥、啟發後解決。

  數學教學策略的實施途徑

  ***一***轉變數學教學方式

  當前初三數學的有效學習要側重對知識的歸納和總結,教師需要針對所教的內容,結合發展的需要,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思維。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創設數學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枯燥的知識時,感受到新奇和驚喜,教師把數學的抽象,通過一定的故事和例項來進行現實的說明,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第二,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關係,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是我們始終都必須認識到的,教師只是一種輔助角色,不應該出現角色的顛倒,教師通過合理的引導,才能夠使得學生佔據主動,主動去學習,去問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轉變數學的教學方式。

  ***二***實現師生的自主合作學習

  對於初三的數學教學而言,不僅要學習新的知識,還要對前期學習的知識進行總結和複習,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初三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開展小組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更是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有效手段。在初三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是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具體形象性之間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

  ***三***學生反思能力的鍛鍊和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沒弄明白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數學的學習,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這對於孩子以後的人生非常重要,只有去反思,才能對數學進行客觀而全面的認識,同時有利於數學素質和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相互反思和自我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使他們形成問題意識和發散思維。

  鍛鍊學生的數學思維

  一、診斷題組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和奧蘇泊爾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構成和重新組織。也就是說,舊知識是能夠產生新知識的基礎,而新知識的出現則是舊知識的發展以及重新組合。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新知識的傳授時,必須要確認學生對於舊知識是否還有記憶。診斷題組並不單單是幾道題那麼簡單,它要求我們教師要花心思把這一題組進行難易組合,從而確切地診斷出學生對舊知的掌握情況。診斷題組的題目不僅要有概括性,而且還要與新知有著一定的聯絡。

  例如,在講授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時,我課前給學生出了這樣幾道題要求用配方法解答,而得到的根就是公式法的公式。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診斷題組,在平時我們可以利用課下作業、課前練習以及小測驗來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診斷和鞏固。診斷題組所產生的作用主要是能夠使得新舊知識取得一定的聯絡,並且掃清了在新知識傳授過程中遇到的障礙,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並且為新知識的構成提供了必要的因素。同時,教師還可以此來發現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不足之處,從而因材施教。

  二、目標題組

  目標題組是教學目標的具體體現,是對於教材的一種再創造。首先,教師要對這些教材進行分解,一直分解到學生掌握的舊知識為止。這樣學生才能夠對其有一定的認識。其次,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綜合已有的舊知識,將之轉化為新知識,在最後的時候進行層層推進,進一步的深化新知識。

  目標題組的選題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在舊知的基礎上,把新知一層一層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達到教學目標。那麼,在每節新授課前,我們教師的選題、組題都很關鍵。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且是面向不同學習成績層次的學生。目標題組功能是:讓學習者瞭解其知識的一個形成過程,對於新知識有一定的理解,使教學目標得到落實。

  數學課堂的教學

  重視新課教學,注重基礎的夯實

  九年級畢竟 不同於七年級、八年級,許多老師都忙於新課教學,抓進度、搶時間,而忽視了基礎知識的落實,而基本技能的形成依賴於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基礎知識的掌握對基本技能的培養起輔助作用。只有掌握好了基礎知識才能談基本技能的掌握。“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越是最基礎的知識、最基本的概念,老師就越要捨得花時間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實踐,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只有幫助學生夯實了基礎知識,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使教學落到實處。

  活躍思維,融會貫通

  由於地處農村資訊閉塞或環境因數,使得相當多的 學生思維不活躍,反應不敏捷。作為農村的中學數學教師,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思維尤為重要。我的做法是引導學生一題多變,深化思維的靈活性,防止簡單機械和單調的重複勞動壓抑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倡一題多解,開闊學生視野,提高思維的獨創性。尤其在九年級的教學中,課前我會潛心研究,儘量通過一題多變,儘可能多的將初中三年的知識聯絡起來,例如:在分式的教學中,就把整式的教學和因式分解多角度的聯絡起來,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鞏固了學過的知識。

  必要的隨堂檢測是掌握學生學習動向的風向標

  農村的初中由於受條件的限制,所 有學生都是在家中完成作業。如果我們單純地只從學生交回的作業反饋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有些不太可靠,因為一部分學生會很早來到學校抄襲他人的作業,所以掌握真實的反饋資訊途徑便是課堂檢測。我讓每個學生專門準備了一個檢測本。在九年級時,把每天留五分鐘時間變成每兩天檢測對前一天知識的掌握,及時調整課時,查漏補缺,爭取人人能過基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