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反思大全

  新的課程標準的實行需要我們用新的理念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改革。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九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反思一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也在不懈地努力著,如何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更有效,甚至高效。我發現我班的學生比較鬆懈,在思想上有些放鬆。事實上現在的學習相當重要。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但在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對於優生有的聰明男生很好動,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我曾經教過一名很聰明的男生,他非常聰明。我經常在中午出題留給他們做。由於他的不細心,很少全做對。所以我就用這點來教育他不要總認為自己聰明就可以不虛心學習。如果打擊他一次上課就能好幾天。所以對於優生上課也應該多關注一些。 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講哪啦。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

  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就能夠摘到桃子。這樣不止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的。用愛心溫暖他們,讓他們體驗到愛。並且要想他們成功就得在課餘時間多幫助他們。本身他們基礎不好很容易堅持不住所以多給他們講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讓他們一點點的進步。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有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除了這些我覺得有一種方法對任何學生都實用那就是——競賽。競賽可以使參賽者加足馬力,飈著勁兒去爭、去奪,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爭強好勝本來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課上我常設定一些口頭競賽活動,通過這些競賽活動讓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在多種嘗試中尋求到自己的“對應點”,一旦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因此而被別人尊重,便產生了上進心,以這種上進心為契機,從而達到進步的目的。但將競賽法運用於差生的轉化一定要巧妙靈活一些。爭強好勝本來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於差生也 “愛面子”,如果覺得自己沒有取勝的機會,便自動退出了競賽,這就達不到激勵其志的目的了。所以要對症下藥,針對他們的優點展開各式各樣的活動。   在教學中,我長期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優勢”、義務教育的普及。優越感使他們養成怕麻煩--急於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敗,不敢面對失敗的心理。但初中學習處處有困難,在多次面對失敗之後心中的天平失衡,學習的熱情、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在學心上就不見進步。基於此,在教學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新課標明確告訴我們,評價已不再是教師的專利了,應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互相質疑、互相欣賞、互相幫助才能把學生吸引住。在自我評價中,有的學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現,有的學生謙虛地對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質疑環節中,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相欣賞、互相評價、相互幫助和自我評價、自我激勵,使學生既學會了學習又學會了做人,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總之,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九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反思二

  一、教育教學中的得:

  ***一***能制定正確教學目標: 平時教學中,不僅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更注重初三***4***班多數學生的學習基礎、水平來制定教學目標。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我把平時的教學目標要求定在中等偏下水平,重點內容適當提高,使較尖的學生能取得優秀成績,對於基礎太差的學生,對他們的複習目標只要求達到教學大綱的最基本的要求,強調熟記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礎知識,並能掌握基礎題的基本解法。通過努力,使全班學生的數學成績均有所提高。

  ***二***寓複習於平時教學過程中: 為了完成初三兩本書的教學任務,又要減輕學生在集中複習時間的負擔,我把複習內容有計劃地分散在平時學習中。從初三開始教學就有目的地回顧總結。複習了與初三知識相關聯的初一、初二年級的重要數學知識,結合教材,因勢利導進行復習。如在講特殊的三角函式值得計算時就出了一道這樣的數學題,求|1-√3|+1-tan60°+***tan30°***°的值,這時就複習了絕對值、零次冪等基礎知識。平時在課堂複習、提問、小測驗中有目的的檢查複習初一、初二等知識點。這樣做能使初一、初二等已學過的重要知識反覆在學生頭腦中出現,可以減少遺忘率。

  ***三***編寫切合學生實際的訓練題: 目前我校初三學生每人手中均有《一課一練》、《堂堂練》、《試題寶典》、《複習點要》等學習資料,這些資料中如《一課一練》和《複習點要》基礎知識偏少,較難的題目偏多,解題方法著重技巧性而不突出基本思路和方法,總的情況是要求偏高、偏深,脫離學生的實際,也不符合中考的學習要求。因此平時在備課中我注意重點備好學生的練習及複習訓練題。佈置作業做到了有佈置就一定有批改,提高了學生的作業質量.自編習題要求中等偏下,多數題目是基本訓練,重點題型反覆訓練,逐步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注重課堂教學資訊的及時反饋和矯正: 由於初三***4***學生之間思維的差異及基礎知識掌握的差異特別大,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指導,最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複習學習達到不同水平。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瞭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對於學生回答的問題要進一步追問,對學生做的選擇題和填空題的答案要進一步追問為什麼。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練習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提高學生的內驅力,同時及時矯正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又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達到複習的基本要求。

  二、教學工作的失:

  ***一***錯誤的估計了初三***4***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樂觀的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及作業過程是正常化的,結果導致走了一段彎路。

  ***二***在初三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趕教學進度,因此課堂教學中還是出現了講的多、練的少的現象,結果導致課堂教學的鞏固率僅為50%。

  ***三***沒有很好的把握教育管理與初三數學教學的關係。平時在初三數學教學中花的時間較少,特別是後進生的輔導工作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有時對存在問題講道理多了,具體輔導工作少了. ***四***測驗及模擬考試注重了對學生的得分情況分析,對學生知識缺漏情況少了統計及分析,少了針對性的評講,更少了針對性的進行跟蹤訓練及檢查。***五***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堂教學的容量總是很小,教學效果不大。

  三、今後的教學思路:

  ***一***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融洽師生情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誠心實意的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

  ***三***健全學生完整的知識結構。一方面加強基礎知識教學,注重抓盲點,,另一方面重視解題模式的總結,注意突破難點,這是數學學習的關鍵。

  ***四***切實做好提優補差工作。對後進生格外關心,注意輔導其學習方法,並針對其學習上的缺漏予以輔導糾正,做好測驗及模擬考試中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知識缺漏情況的統計及分析,進行鍼對性的評講,並進行鍼對性的跟蹤訓練和檢查.

  ***五***繼續貫徹學校領導的工作決策,不斷注重教育教學的理論學習,使之教學質量有所提高。

  ***六***進一步發揚教學工作中的優點,改正過去工作的不足,虛心學習,不斷提高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能力,擴大課堂教學容量。

       九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反思三

  一、時間:是否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式進行

  現象:數學課我們經常沿襲的時間結構是複習***5分鐘***、新授***20分鐘***、鞏固***10分鐘***、作業***7分鐘***、小結***3分鐘***。舉行教研活動時,在上課前有經驗的老教師常千叮嚀萬囑咐年輕教師要“卡”好節奏,千萬別拖堂。

  分析與反思:

  現行的教材都是分課時編寫,通常每課時的任務必須在一節課內完成。多數教師對每節課的內容、任務、程序都具體以時間順序來分解,有時怕完不成任務,學生在關鍵處及易混易錯處發生分歧時,不敢花過多的時間讓學生爭辯交流,生怕“節外生枝”,過分講究課堂教學環節的絲絲入扣,教師往往在一節課的各個階段,按“套路”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這種課看上去緊湊,但缺少一種動態生成,往往以犧牲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為代價,弊病很多。 我們認為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不在於課上講了多少,而要看學生學得如何。只要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和學生髮展,固定的課堂教學時間結構可以打破,無需每個環節都要安排。只要課堂上學生學得活潑、主動,重點思路掌握了,不會的問題解決了,即使設計的教學內容或書上的練習沒完成,或由於學生對某個內容探究的慾望很

  強,教師打破教材課時的限制,根據學生的需要靈活地處理教學結構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時間把握不準而一律認為不是一節好課。

  二、地點:學生學習數學的空間難道僅在教室

  現象:九年級上每四章、檢視與投影的教學中,對投影這部分內容,教師往往也只在教室中,畫出基本圖形後,利用光學的基本知識,傳授學生如何得到影子,或者根據影子得到實物及尋找光源等。例:一個正方形的紙片在陽光下的影子是什麼形狀?教師往往怕麻煩,只在教室作講解,最多提醒學生課後自己試驗。實際上,這樣的問題實際操作一下,可能能夠起到更多更好的效果?說的小一點,可能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永生難忘;說的大一點,可能就此引起了一引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科學甚至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分析與反思:

  受傳統的教學方式中過分強調技能技巧的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的影響,加上現在的考試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動手操作、社會調查能力難以考查,我們有些老師還很難將課堂真正開放。他們認為數學學習的目標就是教會學生解答數學習題,因而學生學習的空間往往侷限在教室裡。

  數學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到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知識、思維與方法,解決現實的問題,同時感受到數學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樹立一種“大數學”教學觀,這就要求我們教學的空間要開放,不僅要在課堂教學時努力體現“從問題情境出發,建立模型、應用與推廣”基本流程,通過觀察、操作、思

  考、交流等活動逐步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的世界的聯絡,更重要的是應安排多種可供選擇的教學活動,如課前的調查和實驗,課後的數學探究和實踐活動,寫數學日記等。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現數學、探究數學、體驗數學及掌握數學。

  三、人物:究竟誰應是課堂的主角

  現象:課上學生討論交流得最熱烈時,教師提高嗓門喊道:請大家安靜,聽我來講。學生極不情願地正襟危坐,恭聽教師教誨。 課間辦公室裡教師在互相訴苦:現在學生越來越不聽講了,你講得口乾舌燥,他們在下面卻是嘰嘰喳喳,充耳不聞。

  分析與反思:

  傳統教學意義上的教學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強調教師對教學的絕對控制,注重接受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基本上是聽講——記憶——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只要把教師講得記下來,考試時準確地將所學內容寫到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傾聽”。“聽”和“練”成了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生成了學習知識的容器,而不是一個主動探索者和創造者。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數學學習是指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學生應當成為主動探索知識的“建構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學應當促進學生主體的主動建構,離開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師講得再好,也會經常出現“教師講完了,學生仍不會”的現象。我們要改變教師包攬課堂的做法,在組織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時,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多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的機會,多讓學生“做”數學。教師要從資訊源與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就應巧妙地把自己轉向幕後,把學生推向臺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