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青少年長高的方法
其實孩子的個子是會遺傳的,但除了先天的飲食外,後天的努力也同樣可以改變,所以家長要掌握方法,科學的為寶寶增高,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長高的方法。
青春期孩子增高的科學方法
1、不能挑食
人的長高過程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嬰幼兒時期,另一個是青春期,這個時期促進長高營養是基礎。要給孩子多吃些富含各類營養的食物,如豆類製品、蛋、魚蝦、奶類、瘦肉等動物性食物,富含維生素C和A以及鈣等無機鹽的蔬菜、水果等,尤其是鈣,給幼兒和學齡兒童新增適量的鈣質和魚肝油,這對增高是很有益處的。
日常飲食中,兒童應多吃穀類食品,多吃雞蛋、瘦肉等富含優質蛋白的食品,每日飲食中保證大豆、魚蝦、綠葉菜等含鈣食品的供應,以補充鈣質,增加骨骼硬度。體育鍛煉應儘量選擇拉單槓、跳繩、籃球等縱向運動,每次鍛鍊以半小時左右為宜。以上這些,均有助於孩子身體長高。
2、多選有利於長個的運動
孩子的活動應當選擇輕鬆活潑、自由伸展和開放性的專案,比如游泳、舞蹈、羽毛球、乒乓球、單槓等。而那些負重、收縮或壓縮性的運動,比如舉重、舉啞鈴、拉力器、摔跤、長距離跑步等,對身高增長是不利的。
3、保持愉快的心情
影響孩子生長的重要的生長激素,在睡眠和運動的時候分泌較高,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分泌較少。如果您的孩子經常處於受到批評、責備,父母爭吵的環境中,心情壓抑、情緒低落,那會嚴重影響孩子長個。
4、保證充足的睡眠
健美專家常說“孩子睡得好,長得高”。科學家們發現,生長激素出現分泌高峰是在孩子睡眠時——在晚十點以後,而且持續較長時間。希望孩子長個子,一定要在晚上十點以前就寢。充足的睡眠是促進寶寶長高的重要途徑.
青春期孩子增高的認識誤區
誤解一:父母身材均偏矮,所生子女肯定高不了。
子女身高會受父母的影響,受父母身高影響的下一代的身高,稱遺傳靶身高。遺傳靶身高影響子女最終身高的比例約佔50%~60%。也就是說,子女生長到最終身高***即成年時身高***時,有40%左右是受非遺傳因素所決定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均身材矮小的家庭,所生子女只有部分身材矮小,而不是全部。因此,身材矮小的父母千萬不要認為自己都不高,小孩必定長不高,否則會錯失治療機會。
誤解二:小孩早期生長緩慢,後期一定會追上。
兒童的成長髮育過程是有階段性的,嬰兒期***指從出生至1歲***身高增長迅速,為每年23釐米~25釐米;幼兒期***1歲後~3歲***身高增長速度為每年8釐米~10釐米;穩定期***指3歲後至出現青春發育前***身高增長速度相對較穩定,為每年6釐米左右。青春發育開始,大部分孩子的身高有一個增長高峰出現,此時身高增長在青春發育早期可達到每年15 釐米~18釐米不等。隨著青春期的發育,第二性徵出現,身高增長速度減緩,從每年2釐米~4釐米下降到每年1釐米,再進入身高增長終止期,此時為成年人身高。由此說明,人體增長過程是有年齡階段性及規律性的。如能每一階段都正常成長,身高就正常發育。倘若在某一階段因疾病影響或營養缺乏等因素導致發育障礙,身高不增長或增長緩慢,就會影響最終身高。有個別兒童,由於某種原因在幼兒期、學齡前期生長偏離正常,一旦解除這些原因,會出現一個生長追趕期,可追趕至正常身高。不過,影響身高增長的因素是綜合的、複雜的,不同的影響因素會造成不同的結果。部分家長由於受到早期不長、後期長的糊塗觀念的影響,待到發現孩子已經16歲或18歲,仍比其他同學矮時才去就醫。此時增高時機已過,空留遺憾。
誤解三:多服食鈣片就會長高。
鈣是人體內一種重要的礦物質,骨骼形成離不開鈣。除了小部分佝僂病患兒由於鈣供應不足或吸收障礙,經適當補充鈣有助其身高增長外,臨床資料表明,大部分身材矮小的兒童,體內的鈣是正常的。
誤解四:只要營養好就可以長高。
人體生長髮育需要充足的營養,這是科學的論斷。營養不均衡或缺乏可導致各種疾病,使生長髮育停滯或緩慢。科學研究指出,人體增長是一個複雜的各種調節統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除了生長所需的物質外,還要有體內多種內分泌激素參與調控。其中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性腺激素等,皆為調控人體生長的主要激素,任何一種激素分泌過多或缺乏,都必定影響生長髮育,而這些激素目前不是隻憑營養補充就可以達到要求的。認為營養好就會身體好、就能長高,這種邏輯是不科學的。
誤解五:孩子現在已比同齡個別的兒童高,將來一定不矮。
事物是一分為二的,人體的生長髮育也需要全面考慮,倘若一個性發育提早的孩子,儘管現階段身高在同年齡、同性別小孩之上,但他的骨成熟卻嚴重加速***即骨齡超過實際年齡很多***,即意味著他的增長有效期大大縮短。孩子很快便會停止長高,這類孩子絕大多數成年身高都比正常孩子矮。
誤解六:孩子現在矮些不要緊,藥物幫助孩子長高。
人體長高是一個複雜的生命過程,它受到包括父母遺傳及個體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等的影響,目前尚未發現有對糾正生長緩慢行之有效的藥物或食物,對生長緩慢的兒童必須及時尋找原因,針對不同病因施治,才是正確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