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講衛生手抄報內容

  講究衛生,健康牢靠;開窗通風,好運報到;經常打掃,煩惱拋掉;洗澡刷牙,幸福擁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以及小學生講衛生手抄報圖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小學生講衛生手抄報圖片

  
【小學生講衛生手抄報圖片:1】

  
【小學生講衛生手抄報圖片:2】

  
【小學生講衛生手抄報圖片:3】

  
【小學生講衛生手抄報圖片:4】

  
【小學生講衛生手抄報圖片:5】

  :衛生研究成果

  關於術語“衛生”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成果。民國時期的著作有彭文祖的《盲人瞎馬新名詞》、陳方之的《衛生學與衛生行政》等;近年來的著作有沈國威的《近代中日語彙交流史:新漢語の生成と受容》、馮天瑜的《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漢語術語的生成》等;也有一些關於“衛生”的專題論文,如臺灣學者劉士永的《“清潔”到“衛生”——殖民政府對臺灣社會在清潔觀念上的改造》、雷祥麟的《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另類的衛生、自我與疾病》等;國外也有學者對“衛生”進行過研究,如Lee Jong-Chan:Modernity of Hygiene in the Meiji Era,1868-1905、Ruth Rogaski:Hygi enic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藤浪剛一的《日本衛生史》、川原泛的《衛生學綱目》等;最近,剛從日本流學歸來的餘新忠博士在閱讀大量日文著作之後所撰寫的論文《晚清“衛生”概念演變探略》,也是有關“衛生”的重要研究成果。綜觀上述成果,大多以近代術語“衛生”的生成和傳入中國的過程為重點,而沒有對中國傳統社會中“衛生”的涵義進行較全面的考察。事實上,傳統文化中的“衛生”是近代乃至現代“衛生”概念產生的基礎。因此,對傳統文化中的“衛生”概念作較深入的考察,對研究“衛生”概念的演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高階漢語大詞典》,“衛”,動詞,會意字,繁體作“衛”,甲骨文中“衛、韋”同字,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崗保衛***韋***”,故其本義為“保衛、防護”。“生”,動詞,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故其本義為“草木從土裡生長出來”、“滋長”。當“生”的詞性轉變為名詞時,其意義則為“生”之表象“生命”,或“生”之載體“身體”。顯然,作為片語的“衛生”是一個動賓結構,其中的“生”為名詞,即“生命”或“身體”。因此,“衛生”的字面義為“維護生命”或“保護身體”。然而,當把“衛生”看做名詞時,其意義則轉變為“維護生命或保護身體”的行為,或“維護生命或保護身體所採取的一切措施”,包括預防和治療疾病、維護和增進健康所採取的一切措施。在現代漢語中,“衛生”也作形容詞,意思是“乾淨、清潔”,而這正是維護健康的措施之一。這是“衛生”的字面意義和引申意義。事實上,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在不同的語境中,“衛生”的涵義有很大差別。這裡只就中國傳統文化中“衛生”的涵義作簡略分析。

  “衛生”一詞典出《莊子·庚桑楚》。《莊子·庚桑楚》有“衛生之經”的記述:

  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捨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已。

  晉代李頤在《莊子集解》中把“衛生”理解為“防衛其生,令合其道也”。晉代郭象、唐代陸德明等均沿引李頤之義。宋代的王雱在《南華真經新傳·庚桑楚篇》中指出:“衛生者,衛全其生也,能衛全其生則生所以常存,故曰衛生之經也。……與物齊諧而同其流,此所謂全生之道也,故曰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也。”無論把“衛生”理解為“防衛其生,令合其道”,還是理解為“衛全其生”、“生所以常存”,都道出了“衛生”在中國傳統語境中的“保衛生命,維護身體健康”之本義。初版於上世紀20年代、被譽為“中醫辭海”的《中國醫學大辭典》把“衛生”解釋為“防衛其生命也”,也再一次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中“衛生”的涵義歷千年未有明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