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書法家陳斌作品

  陳斌,著名微雕大師、書畫篆刻家,別署壺天,翔鷹齋主人,1962年生於江蘇江陰。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民盟書畫院畫師、大世界基尼斯微型篆刻擂主***創始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上海市楊浦區政協第十、十一、十二屆委員會委員、楊浦區第五屆青年聯合會特邀副主席,楊浦區歸國華僑聯合會第五、六屆委員會委員。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五代書法史

  宋代書風展開的前導是五代。五代時期比較重要的人物是楊凝式。楊凝式的書法不屬於顏真卿的新風,是追隨二王以來傳統士大夫審美趣味的格式。我們在楊凝式的書法裡看見了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一方面他本人號稱“楊瘋子”,這證明他的行為非常狂放、浪漫,非常不為世人所理解。但是,他的書法又非常重視技巧的展現,符合二王書風的那種溫文爾雅、含蓄內在的意境體現。

  楊凝式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矛盾。一方面,如《韭花帖》這樣的傳世名作,出規入矩、端莊溫雅,是以精嚴的技巧來表達一種含蓄內在的士氣。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但另一方面,如他的《盧鴻草堂志跋》和《神仙起居法》卻又是狂放不羈、亂頭粗服,有一股草氣。這種書卷氣與草氣之間的差距表明他是一個很奇怪的、內心充滿矛盾的人,與他身處五代時的仕途生平似乎可以對應起來。仕途的問題我們不展開去談,以免累贅,但從書風上說,楊凝式的書卷氣與草氣似乎是一種士大夫書風與平民書風之間的對比,而並非是士大夫書風***晉韻***與官僚書風***唐法***的對比。這又是很奇怪的,生逢五代,不直接從唐法中去找營養卻偏偏繞開走,其間似乎有某種微妙的講究。我們看楊凝式,不會想到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而是想到二王以來的傳統。但不一定是二王本身的原版,而是經過了他的變化,比如《韭花帖》,字和字拉開,每個字的中宮縮得很緊,這種中宮收緊、字距拉開的處理方法有明顯的文人士大夫痕跡。不放縱、不恣肆,追求一種內在的、收斂的、文人氣的感覺。說是出自號稱“瘋子”的書家之手,顯然是出人意外的。但從他的為人行徑來看,他實際上是非常脫俗放縱的。所以我們說楊凝式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典型。

  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楊凝式的存在,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啟示:自盛唐顏真卿之後,我們在柳公權、杜牧的書法中看到了對二王書法系統的明顯的追隨和迴歸意圖,但是,我們又發現這些中、晚唐的書法家,在技巧上遠遠不能高攀古人。不一定是尚古風氣,也不一定是唯古才美,而是拿他們的作品與上代相比,在技巧上明顯遜色。所以就中、晚唐時期,書史研究家常常有一種固定的概念,叫做“衰陋之氣”。書法發展的輝煌時期似乎過去了,出現了一個低谷。很多書法家作了畢生的努力,到最後只得到中檔的技巧而不是高檔的技巧。但我們又不能完全將之歸罪於書法家本人的不努力。可能本人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但是也沒有辦法,他只能達到這一步。這有書法家本人內在的原因,也有時代的原因。當時人們對書法的看法限制了書家對技巧理解的深度。因為書法是一門非常抽象的藝術,它如果沒有技巧的支撐,幾乎就無法存在。反過來也可以證明書法美學上的一個課題,就是凡藝術本身的形式語彙越單純,越抽象,它對技巧的要求就越高。一幅作品如果技巧很差,就不可能有進一步的迴旋餘地。技巧是前提,如果沒有這個前提,精神也就不存在,內涵也就沒有了,看到的只是一種摻雜的拼合,這顯然不是高檔次的藝術應有的藝術狀態。

  五代書法的衰陋之氣籠罩下出現了一個楊凝式,他在技巧上幾乎是無懈可擊。而這種技巧上的無懈可擊完全取決於他向二王的迴歸。他如果走顏真卿的路,未必能在技巧上達到如此高超的境界。這又是一個矛盾,向二王的迴歸是向傳統的迴歸。這種迴歸在風格意義上應該是一種落伍,是一種倒退。但是結果我們看到了向二王迴歸的成功!楊凝式如果不這樣,不在風格上向二王靠攏,他也許在五代是一個普通的默默無聞的書法家。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五代的書家不少,當時有兩個藝術中心,即在繪畫史上西蜀與南唐的兩個最大畫院,集中了五代書畫方面的藏品和人才。完全可以想象,書畫院內書家、畫家的雲集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個楊凝式。而楊凝式本人並不是畫院中人,也沒有書學博士之類的身分。更不是從“弘文館”出來的***這當然只是唐代的一個概念***。這就足以證明一點,當時眾多的書法家沒有被留下來,其間原因當然很多,有客觀的、歷史的、自然的原因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在技巧上站住腳。書法的高度抽象必然要求高度技巧,楊凝式的價值就體現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