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養生的知識

  立春過後就是春天了,中醫講究順應四時養生保健。此時人體的陽氣開始上升,宜吃一些利於陽氣生髮的食物來調養。那麼養生有哪些關鍵知識呢?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歡迎參閱

  中醫養生箴言

  中醫養生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一體。陰陽調和,氣血通暢。中醫認為,順應自然是健康長壽的基本方法。人與天地相應,四季養生,當順應自然,春夏宜養陽,秋冬宜養陰。春季宜捂不宜凍,秋季宜涼不宜暖,主張養心寧志,收斂神氣。夏季防暑,長夏宜防溼。冬季宜防寒,冷暖適度防外洩,防止邪傷正氣,保持內外陽氣的閉藏狀態。此四季養生之大要,不可不知。

  養生之法雖多,但不離精、氣、神三條,精乃健康之基,氣乃健康之本,神乃健康之魂,精充、氣盛、神安,為生命之要。恬淡虛無,精神愉悅,心胸坦蕩,真氣記憶體,自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天年。

  養神先養心,心境宜寧靜,心誠意正到心悅神寧,神安到形壯,自能順養天年。暴怒易傷肝,鬱悶則氣滯,思過則氣結,氣滯則血瘀,氣血淤滯,百病乃生。

  養生先養胃,保養脾胃,氣血化生,身體賴以強壯,自能養生長命。飲食宜多樣,口味宜清淡,食酸以宜養肝,食辛以養肺,食甘以養脾,食苦以養心,食鹹以養腎。不偏食偏嗜,不暴飲暴食,忌肥甘厚味,忌過食生冷,少食辛辣,戒菸限酒,飲食適宜,五臟安康。

  秋冬季如何養生

  1、養陰注意多喝水

  乾燥的秋冬季每天通過面板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補水必不可少。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

  雖然為了健康、減肥、美容等推薦每天多多飲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況下,一次性飲用大量的水,違反生理需求,就會造成反效果,水分超越身體必要量,細胞中水分含量上升膨脹,最壞的結果會引起“水中毒”,危害生命。正確的飲水量要根據個人每天的日常活動量進行調節,正常情況下,每天至少飲用1.5~2L水。每次的飲水量控制在1~2杯。

  2、穿衣注意保暖

  有些人比較粗心,天冷了沒有及時新增衣服;有的人為了漂亮,本來穿得就少,還不扣外套。一早一晚天冷風大的時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會肚子疼、拉肚子,這是胃腸道的一種自然反應,最好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多穿點,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嚴實點。

  選擇冬裝的首要標準就是保暖。在眾多的衣料中,羊毛、氯綸、腈綸、蠶絲、醋脂粘膠棉保暖性最高,而錦綸、丙綸、滌綸的導熱性較高,不太適合用於禦寒。衣料中所含的空氣越多,保暖性就越好。厚的羊毛織物和蠶絲含空氣量大,保暖性就好。尤其是羊毛織物的氣孔不是直通的,因此,保暖性更佳。

  3、朝喝鹽水晚喝蜜

  入秋後會經常覺得口渴,光喝白開水,不能抵禦秋燥。人體水分,很快會被蒸發或排洩出體外,所以,應該“朝朝鹽水,晚晚蜜湯”。就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祕,一舉三得。

  鹽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後空腹喝一杯淡鹽水,有利於降火益腎,保持大便通暢,改善腸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覺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溫開水調服,不僅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還有鎮靜、安神、除煩的作用。此外,鹽水和蜂蜜水還有防止血壓升高的效果。鹽中含有大量的鈉,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而蜂蜜中鉀含量較高,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鈉。

  4、飲食注意預防秋燥

  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蔔、胡蘿蔔。秋分養生雖然以多吃“辛酸”果蔬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飽太撐,以免造成腸胃積滯。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後寒涼氣氛日漸濃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容易誘發或加重疾病。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