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養生學
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佈世界。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養生學的相關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養生學的基本內容
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源遠流長,亙綿數千年。我國醫學***中醫***對養生保健的研究由來已久,從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歷代有眾多的醫家、佛家、道家對養生之道作過詳細而深刻的發掘和論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醫養生理論。
概括起來,有下述八個要訣:
一、說情志.
二、戒私慾.
三、遠房室.
四、適四時.
五、節飲食.
六、常運動.
七、順性情.
八、服藥餌.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喝則學思想——天人合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入與自然的密切關係,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人體的機能要和自然界的變化保持一致才能維持生命。
《內經》地人系統中的人與天相通的總原則是: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利己,逆則為害。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實質上,“人身小宇宙’’在《內經》中絕非泛泛而談,《內經》認為人體與宇宙之間存在著某種數理上的一致性。如《內經》論述人體呼吸完全與太陽的執行聯絡一起,將呼吸與天地相通、氣脈與寒暑晝夜相呼應的規律。與太陽的週日執行規律聯絡起來。強調了天人一致的內在本質。正因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氣血執行都與季節的變化息息相關。就像魚在水中,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養生重在養心
1、正——正心、正行、正氣浩然;
真正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一身正氣的。而正氣何來呢?首先要放正自己的心態,無論身處何境,都能做到隨遇而安,心氣平和,不怨不悔,不驚不怖。不要因處境的不同,待遇的不同而心生高下,比較來比較去,越比較越心不平,覺得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都對你不公平,很委屈。這就是沒有放正自己的心態,任其發展,甚至會致使心態扭曲,產生嚴重的異常心理。很多不幸的發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要警惕。
心正則行端,行為端莊,自然浩氣充盈,浩氣充盈,自然慧根生長,形成了良性迴圈,那麼你的氣息就會暢通無礙,諸病難侵了。
2、清——清心、清明、清心寡慾;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裡,人想做到“清心寡慾”是不容易的事情。好像在這個功利主義的時代,每個人都要遵循“金錢至上”這個法則才能過的滋潤一些。其實,這個不是一概而論的,很多人擁有了很多財富但是照樣每天在“八苦”之中沉浮、掙扎,透過他珠光寶氣的矯飾,你會看到他的蒼白、迷茫和痛苦。幸福是買不來的。
竊以為,萬事隨緣多好,來就來了,順其自然,去就去了,無須掛懷。本來名利就是浮雲,又怎能留得住呢?倒不如兩袖清風、瀟灑自在的好,儘量少受些名利的羈絆,儘量讓自己的身心清淨些,儘量給自己營造一個安詳、清靜、寡慾、自在的生活環境,我想,這恐怕是很多名利場中人夢寐以求的。
做到這個很容易,兩個字“放下”就是了,諸位可以瞭解一下布袋和尚,看他是如何“放下”的。我們的負累本來已經很重,儘量的給自己身體、給自己的心靈減負不好嗎?如果你願意,誰都能做到。
3、明——明心、明理、明辨是非;
人起碼要做到“明理”的,俗話叫做:明事理,或曰:通情達理。要做到這個,首先就要做到“明心”,因為明心才能見性,才能甚深定性裡觀照出“是非曲直”來,才不至於被各種幻象所誤導,才會儘量的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誤解和矛盾,也能儘可能的為他人廓清迷霧、認清真相,並找出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方法。最起碼,心氣清明,會使你面對世事無常時,冷靜分析、理智對待、正確處理。由於明心則不昧,不昧則事理圓融,圓融則諸事順暢。同時,由於因此而定性很好,便不易被各種突如其來的變故所擊倒,能夠沉著應對,就不會因此而損傷自己的情志,情志傷,則百病侵。
4、舒——舒心、舒氣、舒筋通絡;
無論身處何地,無論環境多麼糟糕,都要設法讓自己處於一種舒暢的心態。舒心的狀態下,氣息自然舒順,有了以上幾方面的修養,自然就會常常保持一種舒心的狀態,這個狀態非同小可,如果能時時保持,沒有阻礙,那就等於進入了一種很高層次的功態,什麼病也會離你遠去的。同時,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姿態,儘可能的舒服些、舒展些,努力疏通自己的筋絡,保持身體各個部位的協調,避免肩周炎、頸椎病等疾病的發生。要做到這些,就要注重身體的鍛鍊,尤其是辦公人員,更要注意這個。就算在自己的辦公室裡,也要堅持每工作1到2個小時,就要調整一下自己的姿勢,做哪怕是十分鐘的不太劇烈的、適合自己的運動。其他一些總是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的工作人員同樣要努力做到這些,對你的身體、工作效率和質量都會很有益。很多知名大企業的管理者就十分注重這個問題,在一些辦公環境裡,設定一些適宜的健身器材,既體現了人文關懷,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還有效減少了員工病假率,一舉幾得,真是明智之舉。
5、安——安心、安逸、隨遇而安;
心不安定的表現如:心神不定、彷徨、驚慌失措、心驚肉跳等等,你看,這些詞語都是對身心有害的。所以,我們要保持一種安心的狀態,安心,不僅是定力的一種表現,更是對世情洞悉的結果。由於看透了事物的本質,所以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能做到隨遇而安,安然處之。一方面積極應對,另一方面讓心境處於一種安之若素的狀態。這是大家風範、大家氣派,會給人一種信任感。這是需要深厚的綜合素養為前提的,也是“善於養心”的重要表現之一。
這樣的人,無論面對任何情況,都能使自己處於一種超然的、淡定的和有利的處境。
安心是養心的關鍵,很多國學大師之所以長壽,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安心,做到了“心安理得”,自然“理直氣壯”,自然身心康健。
6、靜——靜心、鬆靜、平心靜氣;
到處都是浮躁的,人們在浮躁裡迷失了自己,揮霍著自己,六神無主。於是現代很多人都想在休假的時候,逃離城市的喧囂,遠涉千山萬水,甚至窮鄉避壤,就為了尋求一份寧靜。這世界,真的想找到一份安靜的地方還真不易,所以,存一份鬆靜的心態,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平心靜氣的看看書、聽聽音樂或和好友聊聊天,便成了一種奢望。“做人當有靜氣”,這個靜不只是對環境的要求,更是對自身素養的修煉。“清靜無為”說著容易,又有幾人能做到?在濁浪滔天的浮躁裡安守一份沉靜,頗有“我自閒庭信步”的範兒。這樣的心境自會營造一種靜謐的環境,身心在這樣的狀態下是無比的愉悅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享受,對身心也是一種難得的陶冶。
但是,有個前提,那就是要懂得享受“寂寞”。如有個機緣,可以與清風為伍、與明月作伴,賞雅士撫琴、聽鳥兒問答,這該是何等的蕭逸,何等的愜意啊。
常處於這樣的意趣裡,身心自然清爽無比,病從何來?
靜,是養心的客觀要求,也是養心的功用之一。
以上六者,即相輔相成,又互為因果;即承前啟後,又互為促進。乃養心的“六字真經”,如能做到,定能收到“有病祛病、無病健身”之功效。
如能再輔以適合自己的鍛鍊方法,勤加練習,以做到“養練結合、動靜結合”,那就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