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炊煙的味道散文

  周圍炊煙已經嫋嫋升上天空,山腳下一片片青翠的竹林,鳥兒們正在高只地追逐嬉戲,給清晨增添了無限的生機。下面是有炊煙的味道散文,歡迎參閱。

  炊煙的味道散文:記憶深處的裊裊炊煙

  炊煙裊裊,縈繞著我的整個童年。

  每次見到炊煙升起總是感到無限的溫暖,心裡也塌實了不少,知道還有飯吃……

  每次炊煙慢慢消散後母親那“吃飯了”的呼喊聲是那樣的動聽,實在是還沒有聽過如此美妙的天籟,比平時那充滿慈母關懷的嘮叨更平添了幾分舒心與感動,讓人禁不住要衝向那炊煙生起的地方,衝向那生起炊煙人的懷中!

  縱然幹活是那麼勞累,心中是那樣委屈,那一刻,彷彿一切都與自己無關,內心深處只有那炊煙的身影在閃爍,母親的呼喊聲在迴盪!那一刻,心中的喜悅恐怕只有自己才能體會,任何文字在這種喜悅面前都顯得是那樣蒼白無力,黯然失色。是的,誠如那句話所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迎著剛探出頭的朝陽,踏著晶瑩剔透的露珠,在田間勞作。總是時不時,抬頭望望家的方向,似有望眼欲穿之感,看看炊煙是否照常升起,看看炊煙是否已經飄散,再傾耳細聽是否有那最動聽的聲音傳來。只因此,老是被老爸逮到不好好幹活,沒少挨數落:上輩子沒吃過飯啊……是啊!明明自己也沒有感覺到飢餓啊,為什麼還總是那樣銷魂地苦苦期盼那婀娜多姿,變幻無窮似雲朵的炊煙呢?是感慨它那朝陽映襯下的壯麗,還是醉心於那思緒隨炊煙而翩翩起舞,飄飄然的感覺,亦或是小農思想在作怪:只有看到有飯吃時才能感覺到踏實,才能心安,才能找到心靈的依靠,精神的港灣。然而費盡心思卻終不得解。

  面朝黃土,背對著毒辣辣的太陽,更是滿懷期待,期待那裊裊炊煙,期待那聲聲呼喚。午飯是每天最值得期待的。不但能夠填飽肚子,更能讓我暫時躲進陰涼處,逃離那難耐的酷暑。那徐徐升起炊煙,似后羿射出的箭,直插雲霄,衝向金燦燦的太陽。那一刻,不知是太陽害怕了,故意收斂起自己的光芒,還是那炊煙猶如興奮劑一般,讓自己暫時忘記了那難耐的酷暑,總之,我感覺不到太陽的毒辣。此情此景下我忘記了揮汗如雨後的勞累,拋開了渾身痠痛的感覺,眼睛死死盯著炊煙,猶如一匹餓狼盯著它那即將到手的獵物,只等爸爸回家的號令。號令初下,我已如一隻離弦的箭,直直地射向那炊煙升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身手決不遜於任何一個捕食者。

  夕陽西下,勞作之人在村外苦苦等待……當白晝收起它最後的一縷光輝,黑夜慢慢揭開它那略顯神祕的面紗,我也就要回家去了。可我無暇欣賞夕陽的瑰麗,無論火燒雲再怎麼變化,在我的眼中始終不及炊煙的美麗。它那柔美的曲線,讓我想起了擺放在我床頭的維納斯。同樣是那樣令人嚮往,令人充滿遐想…

  在炊煙裡我看到了媽媽的辛勞,聞到了飯菜的香味,更感受到了家鄉的詳和與寧靜。在炊煙裡我讀到很多東西……

  讀懂炊煙的那一刻,我不得不感慨造物主的神通廣大,只一縷炊煙就造的是這樣完美!

  當家鄉的土灶慢慢退出歷史的舞臺,心中暗暗為家鄉的發展感到高興,可看著那漸漸消逝的炊煙,心中竟有幾分難過與不捨……

  炊煙的味道散文:炊煙的味道

  從小區的後門出去,是一段不長的青磚小路,路兩邊是兩排粗壯的老榆樹,遮天蔽日。陽光透過稠密的葉子灑在地上像點點碎銀。兩邊都在蓋樓,所以有兩道屏風似的薄牆立在樹的後面。每天中午下班,總喜歡抄近道經過那裡,因為薄牆的後面,建築工人搭起的臨時板房旁,常常有炊煙飄出。藍煙瀰漫著這一段林蔭小路,未乾的柳枝燃燒時特有的味道,夾雜著飯菜的香味兒,帶我回到兒時的時光——那時候,時間總是過的很慢,夏日也很漫長。下午不上課,約幾個孩子出去放圈養的小羊羔。小羊們在一邊吃草,我們就在一邊玩耍。踢毽子,丟沙包或者翻羊拐是常玩的遊戲。玩的餓了,幾次瞅瞅太陽,老覺得太陽總是那樣一動不動地掛在明晃晃的半天空。好不容易等到太陽快要落山了,大家趕著羊,唱著歌,一路說笑著回村。大路上塵土飛揚,晚炊的藍煙如薄紗繚繞著綠樹掩映的村莊,靈敏的狗此時也會歡快地跑出來迎接它歸來的主人。離家不遠的時候,燜山藥鍋貼的香味總是讓人更加飢餓難擋。也許是太累的原因,在院子裡吃飯的時候,常常吃著吃著就睡著了。飯碗歪在一邊,偶爾有那麼倆只調皮的小雞來啄臉頰上的飯粒,惹得大人們發笑。

  我家的老屋是那種六眼窗戶的土平房。用土坯砌了圍牆的土院子,被奶奶和母親打掃的乾乾淨淨。吃飯的時候,母親在院裡灑些水,鋪一張涼蓆,中間放一炕桌。常有鄰居端著自家的飯碗,參加到我們的飯桌上來,邊吃飯邊和父母一起談論農事。熱情的母親,總是要把盤裡的菜添得滿滿的。感覺鄰里之間親和而融洽。晚上,屋裡太熱,就可以在院子裡睡覺,我是極喜歡睡在院子裡的,可以吹著涼風數星星看月亮。院子的西牆角有一顆老榆樹,陰涼很大,樹下面用土坯砌了灶臺,我們當地人都叫這為春灶,上面一口大鍋,鍋裡每頓飯都飄出不同的美味:燉土豆,燴菜,麵條,以及各種蒸饃。瘋玩了一天的男孩子,一進門總是迫不及待地去抓鍋裡那熱氣騰騰的饅頭或者花捲,被燙得左手倒右手,嘴裡唏噓著吹涼氣,這樣幾個回合下來,便開始狼吞虎嚥起來。我至今仍記得大我三歲的二哥小時候滿臉汗流溝壑地吃飯的情景,父親總是邊吧嗒著旱菸邊笑眯眯地看著。

  端午節的早上,幾乎每家的春灶上都早早升起了炊煙。每家都要煮上一鍋黃米做的軟糕,在案板上一層豆沙一層軟糕攤開晾涼。孩子們也跑前跑後幫大人抱柴燒火。這時候,母親總要囑咐,早飯涼糕別吃的太多,留著肚子中午還有更好吃的呢。所謂更好吃的就是韭菜炒雞蛋以及油烙餅。用油煎過的雞蛋嫩黃可口,和第一茬油綠綠的韭菜炒在一起,盛在一個藍花細瓷的大盤中,看一眼就忍不住垂涎。當年,我甚至認為沒有比這更好吃的美食了。太陽剛升起,天藍樹綠,布穀鳥清脆地叫著,整個村莊飄蕩著節日的氣氛。

  秋天的時候,成熟的莊稼也讓農家的飯桌豐盛起來。早晚餐除了小米粥或者疙瘩湯外,還添了煮玉米,毛豆,以及山藥。滿村子飄蕩著這些農家飯的味道。在灶下添柴,往往順手放倆顆土豆進去,等燒熟了剝皮後,就著一碟醃鹹菜,也不失是一道美味。煙火人間,春耕秋收,日子過的簡單而幸福。

  那時候,鄰居間常常贈送吃食。農閒的時候,勤快的女人們都要調劑一下生活,做些稀罕的食物,一塊自己磨製的豆腐,或者是一盤米涼粉,都代表著自己的廚藝和熱情,做好了都不忘送些給鄰家分享品嚐,女人們順便坐到一起談論些新做的針線或者田裡的收成。

  如今,生活在這個水泥叢林的城市中,耳能聽和眼能見的都是些萎靡的愛情,激憤的時事,彷徨的表情。飯菜的花樣多了,卻沒有那時候香了,衣服也穿的高檔時尚了,人心卻冷漠了,屋子寬敞了也現代化了,心卻越來越孤獨了。有時候突然覺得莫名地心慌,悲涼以及思念,莫名地想流淚,竟不知此處何地,今夕何夕……這些都是根裡的記憶在召喚著靈魂回家。只是,每次回老屋,所有的兒時往事,都在流光中變成東逝水了。那些溫暖的親情,早已成為隔岸遠離的風景,再回首,千念、萬念……

  一縷久違的炊煙,是縈繞於心的一縷鄉愁,訴說著不盡的懷戀……

>>>點選下一頁閱讀更多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