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反思總結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還巧妙地進行了仿寫、說話訓練,又突破了難點。
我通過本節課教學,還有兩個環節以後要注意:
1.我雖然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通過聯想知音相聚的畫面指導學生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引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但學生還是沒太讀出感情,看來還得讓學生反覆讀,讓學生在對比讀中
2.安排了欣賞《高山流水》,聽完後可讓學生說說你聽出了什麼?
篇2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裡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篇3
1.安排自主學習、合作討論環節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同的觀點中得到啟迪,有利於學習的廣泛遷移。
2.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詢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字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後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並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字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後以“為誰而絕弦?伯牙為何絕弦?”設定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說全文,達到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