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中國夢進發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去年11月29日,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今年全國“兩會”上,又9次提到了“中國夢”,再次吹響了13億人民“追夢”的新號角。我們常說,積少才能成多,聚小方能成大。實現“中國夢”,需要每個地方、每一個人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努力奮鬥。對我省而言,助推“中國夢”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程序,正如省委書記徐守盛所說:“讓7200萬老百姓儘早儘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就是我的夢”。
近年來,我省堅持科學發展,形成了“四化兩型”、“四個湖南”、“兩個加快、兩個率先”等一系列戰略思路,為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每個湖南人實現“中國夢”奠定了堅實基礎,為進一步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省委、省政府從三個大的方面謀劃了我省的戰略思路與發展方向。
一是實現“三量齊升”
我省要在2020年以前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關鍵。可以說,抓住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實現經濟總量、人均均量和執行質量的“三量齊升”,就是抓住了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牛鼻子”。
做強總量、做大均量主要是做大經濟的“總盤子”。經濟“總盤子”不夠大,總量和均量的提升都將是“無源之水”。我省經濟總量雖然在2012年突破2萬億大關,並連續5年保持全國前10,但與排名前3的廣東、江蘇、山東相比,我們還不到他們的一半;從均量看,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實現程度分別低於全國12.4、9.0個百分點,人均GDP排在全國第18位,財政收入等指標的人均均量在全國也無優勢。對湖南這個擁有7200萬人口的大省來說,再大的成績,除以7200萬,也可能是小成績;而再小的問題,乘以7200萬,就可能是大問題。所以,我們不能過分地滿足於眼前的總量,而是要敢於正視均量上的差距,進一步增強發展的緊迫感。
今後,我省將進一步突出發展這一主題,做強總量、做大均量。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承諾,我省將通過堅持新型工業化第一動力不動搖、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資訊化水平、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措施,力爭到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快於全國。俗話說“大河漲水小河滿”,全省經濟的“蛋糕”做大了,老百姓分到的“蛋糕”也就自然多了。
做優質量主要是要讓發展更有活力、更可持續。如果沒有良好的執行質量,再大的總量和均量,其價值也會打折扣。近年來,我省經濟執行的質量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比如,作為體現發展質量重要指標的三次產業結構已由2007年的17.2∶42.1∶40.7調整到了2012年的13.6∶47.4∶39,對處於工業化發展中期階段的我省來說,經濟發展的“營養搭配”越來越合理,但同時也存在“工業能耗”、“最終消費率”、“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等指標還不夠合理的突出問題。
今後,我省將著力把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調優”,把縣域經濟、個體私營經濟、開放型經濟“調大”,把工業能耗、汙染物排放“調低”,把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產業就業吸納率、工業化率、最終消費率、全員勞動生產率“調高”,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二是做強“四大區域”
全面小康,顧名思義,是共同的小康、普遍的小康。我省是中部地區面積最大的省份,但省內區域之間發展還不平衡,比如,我省的湘西、懷化、邵陽、永州與長株潭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果這些“短腿”不拉長,將直接影響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為此,我省將大力推進長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區、武陵山與羅霄山連片特困地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四個區域的協調發展,使其成為支撐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四大“支柱”,共同奏響全省各地齊頭並進奔小康的“協奏曲”。
“長株潭城市群”主要是以“兩型社會”建設為重點,通過率先建成“兩型”產業體系,率先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揮其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
“湘南地區”主要是以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為重點,加快與粵港澳、北部灣的全方位對接,加強園區和功能性平臺建設,抓好首批92個重大專案建設,努力把衡陽、郴州和永州三市打造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極。
“武陵山和羅霄山連片特困地區”主要是以扶貧攻堅和連片開發為重點,加大對其在政策、資金、人才、專案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現代中成藥、食品加工、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加快湘西、張家界***000430,股吧***、懷化三個市州和邵陽、常德、益陽、婁底的37個縣市區,以及羅霄山有關縣市區的脫貧致富程序。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主要是以發展生態經濟為重點,進一步強化生態系統、產業體系、民生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使洞庭湖區的岳陽、常德、益陽3市及長沙市望城區共33個縣(市、區),既有“金山銀山”,又有“綠水青山”,成為推動我省發展的“第四極”。
目前,這四個區域中,長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區、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都已先後進入國家重點支援的“籠子”,“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方案也已上報國務院。今後全省將形成四大區域取長補短,互促共進,既特色鮮明,又整體推進的空間佈局,為我省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插上騰飛的“翅膀”。
三是堅持“五個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夢想,也是我們每一個湖南人的夢想。為了實現這一夢想,省委省政府根據中央的要求,結合湖南的實際,順應群眾的期盼,將我省科學發展富民強省之路,具體化為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統籌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諧安全發展的具體路徑。
這是一條通往全面小康社會的“希望之路”。五個發展中,轉型是前提,創新是關鍵。為使我省經濟在未來幾年再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為全面建成小康積攢厚實的家底,我省將堅持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始終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第一推動力,把新型城鎮化作為最大潛力,把深化改革開放作為最大動力,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增強消費的基礎作用,強化要素的保障作用,大力推進體制機制、科技、產品與企業經營模式創新,實現全省經濟發展的“華麗轉身”。
這是一條通往全面小康社會的“幸福之路”。五個發展中,統籌是方法,可持續是要求。為使全省人民闊步走進幸福的“春天裡”,我省將堅持統籌發展,可持續發展,守住經濟增速10%以上、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的底線,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突出重點與統籌兼顧、解決現實問題與解決深層次問題結合起來,繼續實施富民優先戰略,深入推進“八大民生工程”,今年重點在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領域,以及就學、就業、扶貧等社會發展領域,為民辦好21件實事,用幹部的“辛苦指數”來提高民眾的“幸福指數”。
這是一條通往全面小康社會的“和諧之路”。五個發展中,和諧安全是保障。為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充滿和諧與健康,我省將堅持和諧安全發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不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和群體性事件的底線,堅決杜絕“黑色的GDP”、“汙染的GDP”、“帶血的GDP”,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擺在突出位置,改革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傾聽人民呼聲,迴應群眾期待,維護公平正義,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和良性執行。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三湘大地正激盪著“追夢”的新熱潮,湖湘子弟正邁進在“追夢”的新徵程,只要我們繼續保持目前發展的好勢頭,就有希望在2018年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譜寫中國夢的湖南篇章。
近年來,我省堅持科學發展,形成了“四化兩型”、“四個湖南”、“兩個加快、兩個率先”等一系列戰略思路,為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每個湖南人實現“中國夢”奠定了堅實基礎,為進一步加快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省委、省政府從三個大的方面謀劃了我省的戰略思路與發展方向。
一是實現“三量齊升”
我省要在2020年以前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關鍵。可以說,抓住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實現經濟總量、人均均量和執行質量的“三量齊升”,就是抓住了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牛鼻子”。
做強總量、做大均量主要是做大經濟的“總盤子”。經濟“總盤子”不夠大,總量和均量的提升都將是“無源之水”。我省經濟總量雖然在2012年突破2萬億大關,並連續5年保持全國前10,但與排名前3的廣東、江蘇、山東相比,我們還不到他們的一半;從均量看,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實現程度分別低於全國12.4、9.0個百分點,人均GDP排在全國第18位,財政收入等指標的人均均量在全國也無優勢。對湖南這個擁有7200萬人口的大省來說,再大的成績,除以7200萬,也可能是小成績;而再小的問題,乘以7200萬,就可能是大問題。所以,我們不能過分地滿足於眼前的總量,而是要敢於正視均量上的差距,進一步增強發展的緊迫感。
今後,我省將進一步突出發展這一主題,做強總量、做大均量。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承諾,我省將通過堅持新型工業化第一動力不動搖、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資訊化水平、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措施,力爭到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快於全國。俗話說“大河漲水小河滿”,全省經濟的“蛋糕”做大了,老百姓分到的“蛋糕”也就自然多了。
做優質量主要是要讓發展更有活力、更可持續。如果沒有良好的執行質量,再大的總量和均量,其價值也會打折扣。近年來,我省經濟執行的質量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比如,作為體現發展質量重要指標的三次產業結構已由2007年的17.2∶42.1∶40.7調整到了2012年的13.6∶47.4∶39,對處於工業化發展中期階段的我省來說,經濟發展的“營養搭配”越來越合理,但同時也存在“工業能耗”、“最終消費率”、“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等指標還不夠合理的突出問題。
今後,我省將著力把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調優”,把縣域經濟、個體私營經濟、開放型經濟“調大”,把工業能耗、汙染物排放“調低”,把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產業就業吸納率、工業化率、最終消費率、全員勞動生產率“調高”,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二是做強“四大區域”
全面小康,顧名思義,是共同的小康、普遍的小康。我省是中部地區面積最大的省份,但省內區域之間發展還不平衡,比如,我省的湘西、懷化、邵陽、永州與長株潭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果這些“短腿”不拉長,將直接影響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為此,我省將大力推進長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區、武陵山與羅霄山連片特困地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四個區域的協調發展,使其成為支撐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四大“支柱”,共同奏響全省各地齊頭並進奔小康的“協奏曲”。
“長株潭城市群”主要是以“兩型社會”建設為重點,通過率先建成“兩型”產業體系,率先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揮其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
“湘南地區”主要是以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為重點,加快與粵港澳、北部灣的全方位對接,加強園區和功能性平臺建設,抓好首批92個重大專案建設,努力把衡陽、郴州和永州三市打造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極。
“武陵山和羅霄山連片特困地區”主要是以扶貧攻堅和連片開發為重點,加大對其在政策、資金、人才、專案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現代中成藥、食品加工、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加快湘西、張家界***000430,股吧***、懷化三個市州和邵陽、常德、益陽、婁底的37個縣市區,以及羅霄山有關縣市區的脫貧致富程序。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主要是以發展生態經濟為重點,進一步強化生態系統、產業體系、民生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使洞庭湖區的岳陽、常德、益陽3市及長沙市望城區共33個縣(市、區),既有“金山銀山”,又有“綠水青山”,成為推動我省發展的“第四極”。
目前,這四個區域中,長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區、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都已先後進入國家重點支援的“籠子”,“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方案也已上報國務院。今後全省將形成四大區域取長補短,互促共進,既特色鮮明,又整體推進的空間佈局,為我省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插上騰飛的“翅膀”。
三是堅持“五個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夢想,也是我們每一個湖南人的夢想。為了實現這一夢想,省委省政府根據中央的要求,結合湖南的實際,順應群眾的期盼,將我省科學發展富民強省之路,具體化為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統籌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諧安全發展的具體路徑。
這是一條通往全面小康社會的“希望之路”。五個發展中,轉型是前提,創新是關鍵。為使我省經濟在未來幾年再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為全面建成小康積攢厚實的家底,我省將堅持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始終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第一推動力,把新型城鎮化作為最大潛力,把深化改革開放作為最大動力,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增強消費的基礎作用,強化要素的保障作用,大力推進體制機制、科技、產品與企業經營模式創新,實現全省經濟發展的“華麗轉身”。
這是一條通往全面小康社會的“幸福之路”。五個發展中,統籌是方法,可持續是要求。為使全省人民闊步走進幸福的“春天裡”,我省將堅持統籌發展,可持續發展,守住經濟增速10%以上、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的底線,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突出重點與統籌兼顧、解決現實問題與解決深層次問題結合起來,繼續實施富民優先戰略,深入推進“八大民生工程”,今年重點在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領域,以及就學、就業、扶貧等社會發展領域,為民辦好21件實事,用幹部的“辛苦指數”來提高民眾的“幸福指數”。
這是一條通往全面小康社會的“和諧之路”。五個發展中,和諧安全是保障。為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充滿和諧與健康,我省將堅持和諧安全發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不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和群體性事件的底線,堅決杜絕“黑色的GDP”、“汙染的GDP”、“帶血的GDP”,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擺在突出位置,改革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傾聽人民呼聲,迴應群眾期待,維護公平正義,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和良性執行。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三湘大地正激盪著“追夢”的新熱潮,湖湘子弟正邁進在“追夢”的新徵程,只要我們繼續保持目前發展的好勢頭,就有希望在2018年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譜寫中國夢的湖南篇章。
▸ 青春向上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