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堅持的故事精選

  堅持,是一種態度,是大家必有而又難得珍存的一種態度。因此,堅持也需堅持。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史上找工作時間最久的人

  1979年,16歲的伊萬斯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一名大一學生,並在學生會擔任職務。正當他憧憬美好未來時,卻感到腦子陣陣刺疼,開始以為是休息不好,也就沒當回事,後來終於有一天暈倒在課堂上。經醫生診斷,他腦部長了一個雞蛋大小的瘤子,需要立即手術。手術痊癒後,他重新返回學校。

  差一年就要畢業時,一次上體育課,伊萬斯在沒有任何前兆下,猛然重重摔倒在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醫生說,他患了癲癇症,是手術後遺症。

  伊萬斯的癲癇症時好時犯,已不能正常學習,只好於1981年輟學。

  他先在當地一家鋼廠找了份統計工作,幹了不到兩年,鋼廠便於1983年破產關門,他便失去了工作。這年,伊萬斯剛滿20歲。

  按照英國有關規定,像伊萬斯這樣的病患者,完全可以靠政府提供的福利過日子,但他不甘心就這樣渾渾噩噩打發時光,發誓絕不虛度餘生,一定要再找份工作做。

  伊萬斯萬萬不會想到,從此他踏上了一條漫漫尋職路。

  他先找了幾個駕駛員的職位,人家一聽他患有癲癇病,都予以婉拒。他調整了思路,不再去找駕馭機器裝置的相關工作,把目光瞄準了相對輕鬆的崗位。然而,一次次簡歷投出後,等到的總是失望。好多朋友勸他,以後投簡歷時,不要再提自己患有癲癇病,否則很難如願。但他說:“如果我隱瞞了病症,即使暫時找到一份工作,我也心感不安,做人應該誠實。我想,只要堅持,總有一份工作適合我。”

  其間,伊萬斯先後申請了包括教學、會計、文祕等工作,都以失敗告終。他不灰心,依然四處奔波。

  為適應新形勢,他邊求職邊充電,究竟上了多少個培訓班,拿下了多少個證書,他已經記不清,而面對的仍是屢屢碰壁。

  他雖然有時會感到精疲力竭,也曾打過退堂鼓,但一想到自己的誓言,又重整旗鼓披掛上陣了。

  轉眼20年過去了,伊萬斯已由當年的毛頭小夥進入了不惑之年。然而,不僅工作依然沒有著落,也耽誤了找女朋友。熟悉的人和他開玩笑:“你現在可以什麼都不做,就專給那些年輕的求職者做引導員,每次收取他們一定的費用,就能發大財,說不定還會遇上意中人呢。”

  每聽到這樣的玩笑話,伊萬斯總會坦然一笑,繼續自己的事。他始終相信,只要堅持,願望總有一天會實現。

  他找到當時給他做腦瘤手術的那家醫院,一邊在那裡擔任志願者,一邊繼續從報刊上尋找招聘資訊。醫生和護士都被他的執著所感動,紛紛為他提供有關資訊,更使他增加了信心。

  又是6年過去了,剛進入2010年6月份,伊萬斯在投了360多份簡歷後,終於得到一家養老院的回覆,同意招聘他擔任一名看護助理,並於當月21日走馬上任。

  此時,伊萬斯已經46歲,找工作的時間更是長達27年,成為英國曆史上找工作時間最長的人。

  問起伊萬斯此刻的心情,他感觸頗深:“當這家養老院告訴我,我已經得到看護助理的工作時,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我請求他們再說一遍,放下電話時我依然半信半疑。我雖然經歷了許多挫折,但我從未停止嘗試。我知道,坐下來靠吃福利過日子很容易,但我不希望虛度餘生。我相信,只要不斷地找,不管多少年,有朝一日我一定能找到一份工作。現在終於有了回報,這不僅提高了我的信心,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既然認準了一件事,就勇於堅持做下去,最後的贏家肯定就是你!”

  篇二:和母親的最後約定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生操勞的母親,從沒有走出過塔河這個偏遠的村莊,在行至人生的終點時,她漸漸燃起一個願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兒子王一民展開的地圖上,母親用瘦弱的手指畫了一條斜線,從塔河到拉薩。王一民不明白母親為何選擇這樣遙遠的地方,但母親迫切而強烈的心願、充滿渴望的目光,激勵著王一民出發了。

  從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塔河,74歲的兒子用一輛破舊的三輪車,載著99歲的老母親,吱呀上路,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走到了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考慮到母親身體不支,王一民打算返回家鄉,以使母親“落葉歸根”。

  兩年多裡,寒冬酷暑,冰雪暴雨,還有母親“老小孩兒”似的抱怨和挑剔,種種路況和心緒,王一民都挺了過來,而且他為自己能和母親在一起走這麼多路感到無比榮幸。

  一路上,王一民的行動也引來記者的訪問、電視臺的鏡頭、陌生人的好奇,面對這些始料不及的關注,王一民也會覺得慌張、驚恐。但他收穫更多的,是無數好心人的及時收留和援助。“世上的人把母親和我的旅行稱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也有人稱之為‘夕陽中的微笑’。”當王一民帶著母親返回家鄉時,受到了家鄉人的高度讚揚。

  回家後,母親以102歲的高齡離開人世,遺言是:希望骨灰能撒到西藏去。為了實現母親的遺願,傷心平復後的王一民,以83歲的年齡,又用了7個多月的時間,三輪車換成有發動機的“大車”,終於將母親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有人說,如果把這些往返路程都加在一起,大約有10萬里。

  “人們把我抬到高高的位置上,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不能盡孝是理所當然的。”但反覆測量走過的路,回想路上的種種,王一民也覺得,“我們的旅行幾乎是個奇蹟”。

  王一民說,我之所以能忍受所有的痛苦,是因為我必須遵守與母親的約定,這是我能獻給母親的最後的愛心。

  他的事蹟越過國境,傳到了韓國。韓國作家俞賢民先生在中國考察期間,經過百般周折,最後見到了王一民,二人相談甚歡,於是有了一本真實的書:《我要陪你去西藏——和母親的最後約定》。

  篇三:走在命運的左岸

  外邊風捲雪花,颳得正緊。他坐的這輛車像一個哮喘病人,每走一段都要喘息半天。雖然他在心裡不斷地默唸祈禱著,希望能夠堅持到終點站,但車還是在一處荒涼的地方拋錨了。

  他跳下車,狠狠地罵了自己一句:倒黴蛋。是的,他越來越發現自己是個倒黴蛋,因為生活中幾乎所有的厄運他都趕得上。譬如,已經失業幾個月的他,今天要參加一家公司的面試,本來機會很難得,不能錯過,可是他偏偏乘上了這樣一輛破車。

  大多數乘客都徒步往下一個站點趕,他也一樣。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走在他前面,並且還頗有興致,一邊走一邊哼著歌。

  “大哥,你不覺得我們很倒黴嗎?”他湊上前去和男人搭訕。“不,很久沒在這樣的雪地裡走路了,拋錨的車給了我一個機會。”男人依舊興致盎然。就這樣,他倆一路攀談,他了解到男人的一些往事:碰到過許多賞識的人,也得到過不少陌生人的幫助和愛。談到後來,他甚至有些嫉妒這個幸運的男人了。

  終於走到了下一個小鎮。臨別,男人送他一張名片。他才知男人是作家,名片上印著:命運是一條河,左岸是幸運,右岸是厄運,我始終走在命運的左岸。

  懷著對這位作家濃厚的興趣,回去後,他上網搜尋了男人的名字。果然名字後邊是一大串作品,然而首先吸引他的是男人的簡介:3歲喪父,10歲輟學,賣過冰棍,做過民工,遭遇過車禍……天哪,他幾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男人竟然是一個厄運連連的人。

  他猛然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這個世界上,有著這樣一種人,在他們心靈的天幕上,痛苦和磨難已經被大風吹盡,而蒙受的恩澤和愛,像星星一樣在記憶裡熠熠生輝。他們樂觀昂揚,從不抱怨。生活中,即便只得到一枝綠色,也懷著對整個春天的感恩。

  那天,他在案頭上鄭重寫下這樣一句話:幸運決定於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只要不苛責生活,時常懷著感恩之心,誰都能讓自己始終走在命運的左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