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內熱中藥藥方都有什麼

  在中醫臨床醫學上,針對陰虛發熱的治療主要治法是滋陰清熱。針對陰虛發熱患者不同的症候,中醫上給出不同的藥方來進行辯證施治,一般均具有不錯的療效。下面由小編給大家介紹腸胃內熱的中藥方吧,僅供大家參考。

  腸胃內熱的中藥方

  第一、骨蒸潮熱證

  治療證候:肺結核、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證屬陰虛內熱、虛勞骨蒸者,見午後潮熱,或者夜間發熱,手足心熱,煩躁,少寐多夢,盜汗,口乾咽燥,舌質紅,或有裂紋,苔少甚至無苔,脈細數。

  治療原則:清虛熱,退骨蒸。

  主方:清骨散加減治療。

  方藥藥材:銀柴胡、知母、胡黃連、地骨皮、青蒿、秦艽、鱉甲、甘草。血虛,可加當歸、熟地、白芍、生地;咳嗽,加桔梗、五味子、阿膠***烊化***、麥冬。

  第二、陰虛火旺證

  治療證候: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咳嗽咯血,心煩易怒,足膝疼熱,或消渴易飢,舌紅少苔,尺脈數而有力。

  治療原則:滋陰降火。

  主方:大補陰丸。

  方藥藥材:熟地黃***酒蒸***、知母***酒浸,炒***、黃柏***炒褐色***、龜板***酥炙***。咯血,吐血,加旱蓮草、仙鶴草、側柏葉;盜汗,加糯稻根、浮小麥、煅牡蠣。

  第三、邪熱內伏證

  治療證候:肺結核、貧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證屬陰虛火旺者見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能食形瘦,舌紅少苔,脈數。

  治療原則:養陰透熱。

  主方:青蒿鱉甲湯加減治療。

  方藥藥材:青蒿、鱉甲、細生地、知母、丹皮。盜汗較重者,可去青蒿,加牡蠣、浮小麥固表斂汗;陰虛較甚者,加玄蔘、生地黃、制首烏滋陰;失眠者加柏子仁、酸棗仁,首烏藤養心安神;兼有氣虛者加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

  第四、陰虛發熱

  治療證候:吐血、衄血;或瘧疾、傷寒屢汗之後,取汗既多,陰虧津傷,煩渴不止,潮熱不退,脈虛者。

  治療原則:滋陰清熱,潤肺止咳,止血。

  主方:一陰煎。

  方藥藥材:生地黃、芍藥、麥冬、丹蔘、熟地、牛膝、甘草。如火盛躁煩者,加真龜化服;如氣虛者,間用人蔘;如心虛不眠多汗者,加棗仁、當歸;如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或加山藥、山茱萸;如見微火者,加女貞子;如虛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澤瀉、茜根,或加川續斷。

  腸胃內熱的護理工作

  1、飲食調養

  可多食瘦豬肉、鴨肉、龜、鱉、綠豆、赤小豆、冬瓜等甘涼滋潤之品,少食狗肉、韭菜、辣椒、蔥、蒜、葵花子等性溫燥烈之品。

  2、起居睡眠

  起居應有規律,居住環境宜安靜,睡前不要飲茶、鍛鍊和玩遊戲。可早睡早起,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時間。避免熬夜、劇烈運動和高溫酷暑下工作。宜節制房事。戒菸酒,防止熱毒傷陰。

  3、體育鍛煉

  做中小強度、間斷性的身體練習,可選擇太極拳、太極劍等動靜結合的傳統健身專案。鍛鍊時要控制出汗量,及時補充水分。面板乾燥甚者,可多游泳。不宜洗桑拿。

  4、調整情緒

  平時宜剋制情緒,遇事要冷靜。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可以用練書法、下棋來怡情悅性,用旅遊來寄情山水、陶冶情操。平時多聽一些曲調舒緩、輕柔、抒情的音樂。

  腸胃內熱吃什麼食物好

  乾貝

  又稱江珧柱、馬甲柱,為一種海鮮食品。性平,味甘鹹,能滋陰補腎。《本草求真》說它能“滋真陰”。《本草從新》稱它“療消渴”。乾貝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屬高蛋白食品,故陰虛之人宜常用乾貝燉湯,最為有益。

  海蔘

  有滋陰、補血、益精、潤燥的作用。《藥性考》說它“降火滋腎”。《食物宜忌》亦載:“海蔘補腎精,益精髓”。清代食醫王孟英認為海蔘能“滋陰,補血,潤燥”。海蔘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海味珍品,大能補益,又能滋陰,陰虛體質宜常食之。

  蛤蜊

  性寒,味鹹,能滋陰、化痰、軟堅。古代醫家認為“蛤蜊功同蚌蜆,滋陰明目”。明·繆希雍曾經指出:“蛤蜊其性滋潤而助津液,故能潤五臟,止消渴,開胃也。”可見陰虛體質或陰虛病人,包括糖尿病、乾燥綜合症、結核病以及腫瘤病等,食之頗宜。

  蚌肉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有滋陰、清熱、明目的功效。清·王孟英也認為蚌肉能“清熱滋陰,養肝涼血。”陰虛之人常用蚌肉煨湯食用,最為適宜。

  烏賊魚

  性平,味鹹,既能補血,又善滋陰。《醫林纂要》就曾說它“大能養血滋陰”。清代醫家黃宮繡亦云:烏賊魚肉“其性屬陰,入肝補血,入腎滋水。”對肝腎陰虛者,食之最宜。

  鰒魚

  又稱石決明肉。有滋陰清熱、益精明目的作用。如《醫林纂要》說它“補心暖肝,滋陰明目”。清·王孟英亦說:“補肝腎,益精明目,愈骨蒸勞熱。”

  鯉魚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高蛋白食品,尤其是對肝腎陰虛的目翳目暗或雀目夜盲,對結核病陰虛的低熱不解、潮熱、骨蒸盜汗,對癌症患者的陰虛體質,最為適宜。

  梨

  有生津、潤燥、清熱的作用,對肺陰虛,或熱病後陰傷者最宜。《本草通玄》曾說梨“熟者滋五臟之陰”。《重慶堂隨筆》還說:“溫熱燥病,及陰虛火熾,津液燔涸者,搗汁飲之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