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藝術發展歷史

  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原始時期雕塑藝術

  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和陶器算起,這是中國雕塑的序幕。造型多樣的陶器,為中國雕塑的多向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舊石器時代的結束,新石器時代的黃河流域以及東北地區已經出現了獨立意義上的雕塑作品。當然,它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渡時期。距現有的考古研究資料來看,遠在一百萬年以上,在中國的土地上就出現了原始人類。如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雲南的"元謀猿人"、陝西的"藍田猿人"等等。他們居住在洞穴之中,以採集和狩獵為生。大約在二十萬年前,"猿人"進化成"古人",過渡至母系氏族社會,如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長陽人"等等。"新人"時期大約在距今五萬年前,如內蒙的"河套人"、四川的"資陽人"等等。而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期距今有七千年以上,最有代表性的上"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等。至此以後,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出現貧富分化、出現了統治和被統治,繼之人類進入奴隸社會。

  人與猿的區別

  在於在勞動中創造了生產工具--石器。在以上所述的漫長過程中,人類的祖先從簡單打製石器,到把石器磨光並分類使用,是從勞動實踐中變化發展而來的。同時,精神文化層面的裝飾品也隨著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的提高而愈加美觀。最早的雕塑萌芽,可以算作原始石器,有大量的精細石器具備了雕塑的性質。

  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出現了陶器。它們造型豐富、紋飾多樣,既是生活中的必需日常用器,也是可以欣賞的藝術品。這時的陶器還沒有脫離實用的目的,但它對後期的青銅器、象形器物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陶製品

  它與其實用價值密不可分,從工藝手段上講,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以動物外形為器皿,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質鷹鼎,高36釐米,以鷹身為鼎體、以二足為三個支點,器形飽滿,為此類雕塑與器皿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裝飾部分的雕塑,它們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現,如蓋鈕、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現。題材有動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瓶人頭像,可謂中國早期人物雕塑的開端,作者巧妙地將陶瓶的口部塑成一個人頭像,製作細膩,形象生動。三是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這種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製的,形體小巧,帶有濃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豬可能是我國江南地區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七千年了。儘管作品只有6.3釐米大,可它的形象卻非常生動,可見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膩。

  由奴隸制進入封建社會時期雕塑藝術

  這中間經歷了夏、商、週三代。夏禹是在約公元前21世紀黃河流域最大部族的統治者,從他以後,確定了王位的世襲制。商代的跨度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其仍然是部落性質的國家。商代後期遷都安陽,由於當時地名稱為"殷",所以史稱商後期為"商"。再後來是建都西安附近的周代,史稱"西周",遷都洛陽是周代後期,史稱"東周",東周包括春秋、戰國兩個時代。這一期的跨度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221年。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7世紀的河南二里頭文化現象。與原始陶塑的性質一樣,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也並非實際意義上的雕塑,是用於祭祀、生活、樂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實用器物。有歷史學家將夏、商、周稱為"青銅時代"。這些大量的青銅器為奴隸主所佔有,也是某種統治、權威、財富的象徵。

  青銅雕塑因素分類

  ①是以動物現象為主題造型的青銅器,如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鴞尊,站立的鴞鳥圓目大睜,堅實有力,外表裝飾有其它動物紋樣的裝飾;再如湖南 醴陵出土的象尊,在基本寫實的基礎上又有誇張變形的因素,鑄造技術精細。②是青銅器表面的裝飾,常見的有浮雕、圓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體態巨大,四角各鑄一卷角羊頭,造型端莊;如河北平山中山國都遺址出土的人物座三連燈,以人物造型為燈具的主體結構,神態自然。③是相對獨立的青銅造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站立人物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高172釐米,加上基座高達262釐米,面部形象簡潔,整體感較強,整個外形上有比較精緻的裝飾。據考證,此類雕像非為明器,可能與祭祀所用的器物相關。再比如河南洛陽出土的玩鳥頑童雕像,其面部表情生動,非常寫實。這些青銅器雖在性質上仍屬工藝品***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屬性。一些誇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構成了威嚴神祕的氣氛,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點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

  整體風格

  商代青銅器比較端莊、沉重,氣質偉岸;西周前期、中期的作品比較華麗、裝飾繁縟,形象怪張,有一種神祕的色彩籠罩其上;而西周晚期則比較寫實,不再咄咄逼人,裝飾上也相對簡潔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