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弓精美書法

  張弓先生的書法藝術價值在書法界被傳為"北有啟功,南有張弓"之佳話,國內多家報刊媒體均先後刊載介紹過其作品,其書法作品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得到國內外書法界前輩和眾多的愛好者的認可、收藏。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張弓個人簡介

  張弓,別號三合痴人,1943年出生,廣西賓陽人,中國著名書法家,德藝雙罄藝術家。師從書法名家陳政老先生,經歷多年寒暑不輟的刻苦磨礪,長期不懈,遍習歷代名家諸體,潛心研究,心鶩神追。借鑑前人優秀遺產經驗,涉獵現代眾家書法精華,博取善擇,兼榮並蓄,二銳意創新,耐人尋味,他的字騰越姿肆,斂故靈動,恰如其人,形成自成一家的獨特風采,近 年,又嘗試創新,將傳統繪畫藝術墨彩濃淡溼潤的表現手法,溶於書法之中,其代表作一個"情"字以一字八十萬港幣的品味在香港為人珍藏,一時張弓先生的書法藝術價值在書法界被傳為"北有啟功,南有張弓"之佳話,國內多家報刊媒體均先後刊載介紹過其作品,其書法作品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得到國內外書法界前輩和眾多的愛好者的認可、收藏。國內多家報刊媒體均先後刊載介紹過其作品,其書法作品的觀賞性和臺灣美術基金本會、收藏。作品曾在"太平洋杯當代藝術家精品大展"、"翰墨情緣杯全國書畫大賽"、"中國書畫藝術大展"等展會中榮獲嘉獎,並編入《中國書畫藝術博覽》等書籍。

  現為世界名人書畫院藝術傳播中心理事、廣西書法家協會會員。南寧書畫院高階書畫社師,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等職,出有《張弓書法作品集》。目 前,第二部 個人書法作品集正在籌備出版中。

  書法中歙硯和端硯的區別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宜筆鋒。

  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讚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有與端硯齊名的歙硯。端硯石出產在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巖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之硯石為最佳。

  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歙石的地質年代後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岩,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巖。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於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點,為端石所不及。

  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石質特別幼嫩、純淨、細膩、滋潤、堅實、嚴密,製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外。還與其開採、製作的艱辛有關。一方端硯的聞世,要經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十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採硯石無法用機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為主。歷代採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採掘,從接縫處下鑿。採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坑道向下傾斜、曲折蜿蜒,工人進出要下蹲彎腰,有些地段僅能容一人裸體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採石人同隔世賒。刈取紫雲煩鏤削,千金一砍未為奢。”

  工藝特點:

  歙石石質優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於發墨,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

  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一般以浮雕淺刻為主,不採用立體的鏤空雕,但由於受到磚雕的影響,之間也會出現深刀雕刻。歙硯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閣、人物等,手法比較細膩,層次分明,而硯池的開挖也能做到相互呼應,因而顯得十分協調。

  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或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古人有“哈氣研墨”之說。

  端硯的製作過程較為複雜,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端硯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與淺刀***低浮雕***雕刻,還有細刻、線刻,適當的通雕***鏤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