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維坦的一生是怎樣

  伊薩克·伊里奇·列維坦是俄國著名的寫生畫家,現實主義風景畫大師,巡迴展覽畫派的成員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列維坦的一生,希望對你有幫助。

  列維坦的一生

  1860年,列維坦在立陶宛的的基巴爾塔小鎮上出生了,他是猶太民族的後裔,由於家庭經濟的困窘和民族歧視的存在,列維坦的童年顯得格外孤獨和壓抑。

  他在12歲時進入莫斯科的風景畫班學習作畫,得到了當時俄羅斯現實主義風景畫奠基者薩符拉索夫的賞識,對他傾囊相授。學習期間,他的處境十分艱難,夜晚無處睡覺,甚至只能睡在教室的凳子上,父母相繼去世更是又添了他在生活中的悲涼和孤獨。儘管如此,青少年時代的他在繪畫方面已經展現出過人的才能,他在伏爾加河畔深情作畫,將自然界的美好,以及自身的憂愁,沉思有機地結合起來,創作了許多不朽名篇。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便是《索科爾尼克的秋日》。

  1884年,列維坦結束了自己的學習生涯,卻因為猶太人的身份並未躋身畫家行列,身負奇才卻因民族歧而兩次被迫遷出莫斯科,直至生命的最後幾年才得以回到母校任教。列維坦生平命運的沉重,使他早期的作品烙印上了灰暗悲慼的色彩,反映了當時俄羅斯普遍的消極社會情緒;畫作風格的改變在列維坦生平的進一步展開下也悄然發生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到達南方克里米亞,在南方環境的浸潤下,利維坦領略到陽光的力量,感悟到純潔的色彩對於畫作的意義,之後,他的畫作色調更大膽了,色彩也更加流暢了。十九世紀末,他在民主運動的浪潮中,契科夫的影響下,作品中表現社會變革時期的喜悅和期待的成分逐漸增多,自然與情感的統一再次達到了新的高度。

  這位優秀而深沉的畫家困頓一生,孑然未婚,只在世間駐足了三十九年,於1900年時便與世長辭了,然而他優秀的作品卻長留人間,給無數人以情感的啟發和美的享受。

  列維坦風格

  列維坦風格獨特,他以對景物的感悟力創作表現了俄羅斯大自然風情,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列維坦風格是善於在他的油畫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也正是由於他獨特的心理細緻性,以及對大自然變化的敏銳觀察,構成了他個人藝術作品的詩意。以他的油畫作品《深淵》為例,這幅畫取材於一個民間傳說,在列維坦所住的一個莊園裡,一個磨坊主的女兒與一青年農民相愛,父親對此極為反對,便買通當局將青年徵去終身服兵役,女兒跳入深潭溺亡。這幅畫就以站在深潭邊的人為第一視角,展現了對生活充滿絕望的人眼中的風景:墨黑的水潭,腐朽的木橋,深綠的灌木叢。寓情於景的風格充滿了個人特色。

  作為俄羅斯的色彩抒情詩人,列維坦風格並不僅僅侷限於表現帶有悲傷憂鬱情緒的風景,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五年裡,他的風景基調由憂傷而轉為歡快。《三月》這幅畫表現了真正的春意:初融的雪堆上空天色暗朗,金黃色的陽光燦爛輝煌,臺階上滑落剛剛融化的雪水猶如玻璃珠閃閃發光。列維坦大部分作品都在描繪秋色,即使有春景,也都是酷似秋天的春色,所以《三月》這幅春景油畫,在眾多秋景裡顯得十分珍貴。

  列維坦的作品

  列維坦的作品,在俄國巡迴展覽畫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許多作品,在至今仍被認為是經典。

  列維坦的處女作《索科爾尼克的秋日》,是他唯一一幅有人物的風景畫。畫面上是灰暗的暗黃色秋日。這個顏色,彷彿就是俄羅斯當時底層民眾的生活,又或許是畫家列維坦他本人的灰暗生活:悽慘和悲涼。這幅畫裡,散發著一絲的餘溫,牽動著每一個參觀者的心。畫面中一個陌生的女子,穿著黑衣,惆悵地走在索科爾尼克的小路上。腳踩著一堆堆的敗葉,彷彿在想什麼事情,憂傷之情溢滿了整個畫面。或許列維坦將自己的生活情感,融入了其中。

  列維坦另一幅值得說的作品,就是《墓地上空》這幅畫是列維坦在在特維爾省烏多姆裡湖畔創作的。在遠遠的山坡上,白樺樹被風吹彎了腰。在白樺林間有一座用圓木所造的教堂。近處,一條小河流淌著奔向遠方。綿綿細雨下,草地也被染上了一層薄薄的灰。遠處的雲海,浩瀚無邊。一團團壓抑的雲雨懸在半空中,覆蓋了畫面的大部。山和水、雲和雨、樹和屋,景與景之間的配合,將畫面的層次感體現得立體。在列維坦之前,沒有一個畫家,能夠用淒涼且有磅礴的氣勢,將俄羅斯山間的陰雨時刻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這幅畫,是多麼的寧靜,卻又多麼的莊嚴。

  除了這兩幅作品,列維坦的作品還有《墓地上空》、《雨後》、《深淵》、《春訊》等作品,雖然列維坦雖然只活了39歲,但是他還是給後世留下了許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