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年俗的散文
爆竹傳聲又歲除,流年不駐隙中駒。屠蘇未用斟春酒,餺飥先教促曉廚。你們想看嗎?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你們喜歡!
篇1:年俗年味
家鄉的年俗很美,家鄉的年俗在農家人的廚房裡,青煙嫋嫋的煙囪飄逸著迷人的年味。溫暖、祥和的氣氛籠罩著隆冬時節的村莊,別有一番鄉土風情。此情此景,不由讓我穿越回了天真可愛的童年時代,昨日曆歷在目。
磨刀霍霍殺豬過年。小時候,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家總要殺豬的。每年的春天,娘總是要買兩頭黑毛豬,一頭到年根底賣掉,一頭殺掉過年用。
臘月二十五,娘請來殺豬匠二狗哥為我家殺豬。麻利的二狗哥跳進豬圈,兩手一較勁,就把一百多斤的豬按在地上,三下五除二把肥胖的傢伙捆綁起來。黑傢伙不停地嘶叫著,向二狗哥發著抗議。但它也許忘記了,“豬羊一道菜,”那可是佛祖給人類的福利。
早已備好的一鍋熱水在呼呼的火苗助威下,咕嘟咕嘟地翻滾著。不一會兒功夫,二狗哥就把一頭豬大卸了八塊。娘把其中的一塊兒大約有10斤的肉塊作為二狗哥的辛勞費。
我和一群淘氣的小夥伴沒有被殺豬的過程吸引。等著纏著二狗哥為我們取出“豬尿泡”,然後,靠他那豐足的肺活量把“豬尿泡”吹起來,“豬尿泡”鼓脹成了一個大氣球,然後,娘用繩子把它紮起來,掛在陰涼處風乾。那時,我們的玩具少,這所謂的球就成了小夥伴們年間的玩具,一群搗亂小子圍著 “足球”,跑滿大街小巷。
殺完豬,安排肉的活就是孃的了。按照親戚的戶數,娘把豬肉分成若干份。剩下的肉娘就醃製下來,來年要吃到出正月,或更長的時間。從大年初二到初七,爹和娘就開始走親戚.七大姑八大姨、他大舅他二舅都是親戚,總是要拜訪的。大年初二,外甥給舅舅拜年,舅舅可不好惹,那是孃的孃家人。初三是侄子給姑姑拜年。初四,爹孃總是要帶著我們去到姥爺姥孃家走一圈。“一個女婿半個兒,女兒是孃的貼心小棉襖”,爹要做女婿應盡的義務,娘要做女兒應盡的孝心。
煮熟的肥腸、心肝肺,那是我們兄弟的所愛,香的流油,香的整個村莊都在流口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是我們最解饞的時候,在那個年代,過了年,吃肉的日子就很少了。
忙忙碌碌蒸年乾糧。“臘月二十八把面發”,家家戶戶發麵蒸乾糧,準備過年的吃食。為了圖個來年有個好兆頭,家鄉人總是要把年乾糧,蒸很多很多。我印象中,娘總是要用掛在過道里的柳條簸籮,蒸上滿滿的一簸籮各種樣式的乾糧,有棗卷、米糰子。棗卷是白麵的。米糰子是小米麵和白麵參合在一起的,有鹹的是用南瓜做餡,還有甜甜的豆餡。
“吃了隔年瓜活到八十八。”每年春天,娘總是要在菜地裡種下幾棵南瓜的。秋收過後,在孃的精心保護下,南瓜熬到過年。娘邊包包子,邊唸叨著這句話。我知道的,這是盼望著家人每年平平安安無病無災,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幸福安康。
那豆陷,更是香甜。豆餡兒是用紅小豆紅棗蒸熟後,弄成棗泥豆泥餡兒做成包子。弄豆餡兒時,我總是圍在鍋臺邊,等待著豆餡兒的出鍋,嘴饞的我總是在奶奶的疼愛下,瓦上一小碗兒讓我吃個夠。
過了二月二,這年就過完了。過年的乾糧,總是要吃到出正月,因為沒有保鮮的冰箱,天氣轉暖過年的剩餘乾糧,都吃的咧嘴笑,都吃的長出了綠毛毛。
幼時的記憶,已屬昨日。奶奶已故去了,我也進入了不惑之年,我的兒女們也經過了我的兒時。如今的年,娘早不再餵豬,也不再宰豬。如今的肉食店,各種豬肉更是多之又多。平常日子的吃喝和過年也沒啥區別,父老鄉親們想吃啥喝啥,要啥有啥,然我更想念那當年的香香肥豬肉。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懷戀童年的年俗,那時的年味那樣的香甜,那樣的濃,飄逸著鄉土氣息,父老鄉親間容有的是一種淳樸的鄉情。
篇2:家鄉的年俗
彩絢戶庭更鬱壘,歡傳院落競樗蒲。老來樂事關心懶,吟對梅花捻斷須。
——引用宋代詩人葛起耕的《除夕》
年,勞累的駐足,豐收的喜悅,更是團聚的歡樂。
年,在家鄉,從臘八備起,從除夕開始,一直到十五元宵節。
家鄉,遙遠的西北一隅,地方風情的年俗獨特豐富,節氣濃濃,別有一番歷史的蘊味在張揚。如果有興趣,不妨跟隨我不夠成熟的筆鋒,領略脫離城市喧囂的另一種原汁原味的樸實。
【臘八節,年味漸濃】
進入臘月,臘八節如期而至,家鄉人都要喝上一碗自家祕製的“臘八粥”。
為了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勤勞迷信的大人,都會從附近的河裡撈一大塊冰置於院落的某處,待冰塊中出現形如麥粒、豆粒、蕎麥、糜、穀子的模樣,預為五穀豐登的象徵。
婦人們再以大米小米為主料,拌以玉米、扁豆、桃仁、杏仁等佐料,置於自家最大的一口鍋中以溫火慢熬,待時間足夠,旺火也漸滅,一鍋香噴噴的“臘八粥”形色俱成,然後一家人圍在一張桌子前,一碗一碗喝,一碗一碗品。喝剩下的也沒有浪費的份,按份餵給豬、牛、羊喝,寄寓來年六畜興旺、百業順心。
過了臘八節,遍佈大街小巷的“年味”愈漸濃厚,村頭巷尾,房前屋後,張燈結綵,採集年貨,剪窗花紙,一個個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祭灶神,懲惡揚善】
傳說九天東廚灶王,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會上天向玉皇大帝面奏人間冷暖疾苦,懲惡揚善。出於對天神的敬畏,迷信的家鄉人便向灶神行賄,特以專制的祭灶糖及佳餚美味敬奉,禱告灶神能夠“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只是傳說,誰都清楚只是傳說,但祭灶的風俗一直未變,只是為了求取安心。或者說,潛意識裡盲目的相信,灶神真的能夠懲惡揚善?
【掃庭院,一塵不染】
積了一年的汙垢,挑個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全家老少齊上陣,房前屋後,裡裡外外,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通通都要打掃個遍,不能漏掃一隅一方。
用大人的話說:“掃出去的是垃圾灰塵,是煩瑣勞累,留下來的是乾淨衛生,是心情舒暢。”所有的期盼在心中醞釀,所有的願望在亮堂的屋裡瀰漫。
【辦年貨,迎接新年】
逢集的鄉鎮街道,人聲嘈雜,熱鬧非凡。有摩托車的嘀鳴聲、吆喝聲、坎價聲,還有各種小吃的香味四處瀰漫,香氣溢人。
置辦年貨的人們,左轉右轉,似是挑花了眼。鼓著腰包去上街,給小孩大人添買新衣服,置辦齊全必須的家用電器。當然,掛曆、檯曆、年畫是必不可少的,還有雞、鴨、魚、蝦、瓜子、花生、水果及各樣新鮮蔬菜,各種香味調料,都是必備之品,缺一不可。
回家開啟大包小包的成果,可謂是奼紫嫣紅,賞心悅目。巧手的大人,總會將廚房裡堆積如山的食物原料,加工成各色美食,如糟肉、扣肉、丸子,大碗小碗重重疊疊,蔚為大觀,只等親朋好友在節日裡團團圓圓圍上一大桌盡情享用。
【守除夕,歲歲平安】
除夕到了,年真正的來了。
從下午三點開始,午夜飯糰圓餃陸陸續續上桌,清脆的鞭炮聲在村莊此起彼落的響起,家家戶戶在大門前燒香請祖先,四方貢桌上擺放祖先牌位,恭恭敬敬的獻上酒、茶及各種貢品,焚香磕頭,以示過年不忘祖先,不忘本。
除夕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全家人酒足飯飽,圍坐在一起,面對祖先的牌位開始拉起了家常。好喝酒划拳的圍一桌,夾著烹調好的冷盤,比手划拳,好不熱鬧。喜好打牌的也圍坐一桌,打著小牌贏著小錢,偶爾還不忘使使壞,偷藏一張牌作作弊,比比誰的眼睛亮。
零晨零點,煙花禮炮空中綻放,像是要點綴這個不眠的夜。
篇3:家鄉年俗
每進臘月,年味日濃,大人小孩就都有了各自的安排和打算。
小孩生性貪玩,逢年過節,自然更是歡呼雀躍,巴不得年節馬上就到,好著一身新衣,拎一串鞭炮,或噼噼叭叭炸響於街頭巷尾,或冷不丁地爆響於門前屋後。而每家的大人們,則因過年而忙得不可開交,尤其是春節臨近期間,更是起早貪黑,一邊要忙於家裡的雜務,一邊得盤算外邊的買賣。但最為緊要的事情,莫過於備辦年貨了。
過年前的兩三天內,只見家家戶戶的老老少少,蜂湧進城,把個街道和集市擠得水瀉不通,人們你擁我,我擠你,或購新衣,或添物什,或買酒肉,或購糖果,賣的開個高價,買的還箇中平,有的乾脆利落,不在乎什麼錢多錢少的了,只要貨好就行,圖的是買個稱心,買個如意,反正一年到頭,難得慷慨一回。到了下午散街時,一個個滿載而歸。一路上車來人往,絡繹不絕,有車拉馬馱的,有肩挑人背的,也有用手推車或是三輪車拉運的,似乎要在年尾歲首把該賣的賣掉,該買的買回,因此家鄉的年貨街,年年都熱鬧空前,成了鄉人進行大聚會、大交流和大買賣的聚散地。
事實上,人們過年是吃不了多少的,尤其是吃多了大魚大肉,你還有多大胃口。但風俗如此,你總不能像城裡人一樣嬌氣。大凡買菜買肉,鄉人動輒就是十幾斤、幾十斤甚或上百斤的買,雖然手裡並不十分富足,但在年前買下的東西總要足夠應付年後最少也是半把個月的消耗。因此每年的春節,都快成了家鄉人進行大手買賣、大手使錢和大碗吃菜、大碗喝酒的盛大節日。
送灶君
臘月二十四,傳說是灶君老爺上天之日,故家家戶戶都在這天晚上把鍋灶擦抹乾淨,用一小碗,盛滿五穀和切細了的稻草秸,然後用香盞點上油燈恭送灶君上天。為不讓灶君把家醜啟稟玉帝以遭懲處,故鄉人多用大麥芽製作的白糖***一種宜含化而不宜咬嚼的飴糖***作獻品,欲把灶王的嘴給封起來,讓他有口難言。
每入農家,常見居中的後堂樓牆上貼有“天地國親師位”
之牌位。牌位之側,則分別貼有灶王和祖公牌位。在灶王牌位之中弦,有隻書“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之神位”的,也有在灶王牌位之側再各書“人間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或“上天奏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從供奉的牌位看,灶王已然成了人間的司命神主,天上的耳目神仙,故而鄉人將其送出,還得在大年三十晚上點香燈、備貢品將其畢恭畢敬地迎回,以圖風調雨順,家道吉昌。
猜你喜歡:
1.關於年華的散文
2.唯美經典散文《年華》
3.年輕勵志散文
4.三十年抒情散文
5.有關年華老去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