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也有風險

  鍼灸保健、鍼灸減肥、鍼灸治療各種疾病等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保健方式,但是鍼灸也存在一定的風險不為人們所熟知。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資料,希望您喜歡。

  風險暗存

  近年來,鍼灸保健、鍼灸減肥、鍼灸治療各種疾病等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經過節食、健美操、減肥茶、減肥藥的熱浪後,那些渴望擁有嬌美身材的女士紛紛迷戀上了扎針。

  看似安全的中醫鍼灸治療,其實也存在相當的風險。我就遇到過一位患者,被家人送到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外科就診時,醫生驚訝地發現,一週內,鍼灸針從患者臀部左側,經盆腔、腹腔、移動到腹部肚臍眼處,斷針在體內移動這麼長的距離,實屬罕見。幸運的,斷針在移動時沒有刺破體內的血管或臟器,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斷針或稱折針,是指標體折斷在人體內。其原因有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進針前失於檢查,針刺時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鍼時強力提插、捻轉,肌肉猛烈收縮,留針時患者隨意變更體位,或彎針、滯針未能進行及時正確處理等。

  可見,為了防止折針,操作前應認真仔細地檢查針具,對認為不符合質量要求的針具,應剔出不用;操作中應避免過猛、過強的行鍼;在行鍼或留針時,應囑患者不要隨意更換體位,如抬頭接手機和扭曲身子與人談話等;操作者在針刺時注意不要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應留部分針身在體外,以便於針根斷折時取針;在進針、行鍼過程中,如發現彎針時,應立即出針,切不可強行刺入、行鍼;對於滯針等亦應及時正確處理,不可強行硬拔;萬一行鍼時或出針後發現針身折斷,操作者必須保持鎮靜,囑患者勿更動原有體位,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於體外時,可用手指或鑷子將針起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層時,應送急診處理。

  患者在接受針刺過程中,若突然出現胸悶、噁心、頭暈、出汗,甚至面色蒼白、四肢冰冷或抽搐、暈厥,很可能是“暈針”。暈針多因精神緊張、飢餓、疲勞,或因醫生鍼灸手法刺激過大而導致。發生暈針時,醫生應迅速把針取出,讓暈針者平臥,並按壓相應的穴位,很快就能緩解症狀。嚴重者要給予必要的藥物搶救。

  總之,對初次接受鍼灸治療的人,在鍼灸前要向病人解釋清楚,使其消除緊張情緒。患者接受鍼灸治療前須安神定志,先吃點東西,選取臥位或舒適的體位。醫生也應採用適度的刺激手法,以避免暈針的發生。另外,有些穴位如風池、肩井、合谷、足三裡、委中、承山、三陰交、湧泉等,對針灸反應較敏感,容易引起暈針,醫生在扎這些穴位時,應加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