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吃什麼有助於養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在三伏天很多人都會去做艾灸。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三伏天養生吃法,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伏天養生吃法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溼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

  2、增加清熱解暑、健脾利溼食物的攝入

  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3、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海蔘、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4、蛋白質供給需充足

  大暑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如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在食用鴨肉時最好燉食,也可加入蓮藕、冬瓜等蔬菜煲湯,這樣既可葷素搭配起到營養互補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氣、養陰。

  三伏天喝熱水排寒氣嗎

  近日,微博、微信朋友圈裡流傳著一條訊息:“三伏天的第一天開始,請不要喝冰鎮類的飲料,不然會使寒氣入侵不能排出。要想使體內的寒氣排出,要堅持在伏天喝熱水,這樣會把體內多年深入骨髓的寒氣逼出來,不然冬天就會手腳冰涼。”

  那麼三伏天喝熱水排寒氣嗎?這種說法有科學根據嗎?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答案。

  三伏天是一年當中天氣最熱,陽氣最盛的階段,此時進食寒涼食物、喝冷飲等很容易傷了陽氣,特別是脾胃虛弱的人,容易加重體虛的症狀。而想通過喝熱水的方法在短短十五天的時間把體內的寒氣逼出來,這是不可能的。夏季人體出汗多,定時補水可補充丟失的體液,日常生活中只要適當飲用溫水即可。

  伏天不吃涼冷的食物確實是對的。因為伏天天氣炎熱,有時還加上悶熱,所以人們常稱伏天為“苦夏”,此時人體體內熱量不易散發,胃腸溫度也偏高,冰冷、寒涼的食物進入胃腸道會使胃受到強烈刺激,很容易引起胃腸痙攣,出現腹痛、腹瀉等情況,所以不建議在伏天的時候“食涼”。

  不過如果說必須堅持喝熱水才能排出體內寒氣這就有些絕對了,人的體質不同,像陽虛體質的人確實不能食涼,但普通人偶爾食用一些涼的食物並沒什麼大礙,而且也不用一直堅持喝熱水。

  如果說靠喝熱水排出體內積聚多年的寒氣,這說法誇張了,也沒有科學的理論支撐。在喝水的溫度上,建議溫度不要太高,長期喝熱水會燙傷口腔及食管黏膜,造成口腔炎、食管炎,導致區域性黏膜充血、水腫。建議的水溫在40℃到45℃,既符合口腔溫度,也適合胃腸的溫度。

  三伏天為什麼要艾灸

  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艾灸、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藥物或非藥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據穴位的主治病證,在人體的特定穴位上進行藥物貼敷、藥物注射、艾灸、埋線、刮痧、拔罐,或內服藥物等,其中艾灸和穴位貼敷運用最為廣泛。

  “冬病夏治”三伏灸便是利用三伏天炎熱氣候,艾灸具有溫補、祛痰、行氣、通經祛寒等穴位,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