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公考申論範文

  海南省公務員申論考試注重對分析、判斷、概括、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素質及能力的測試,如何取得申論寫作高分呢?範文閱讀是其中的備考方法之一,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把“三嚴三實”作為立身成事之根本

  提出的“三嚴三實”:“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高度概括了新的歷史時期黨員幹部應該具備的條件、素質和能力,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全體黨員幹部提出的新要求,是全體黨員幹部的行動準則和立身成事之根本。

  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方可“齊家、治國、平天下”;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方可為“官”一任造福百姓、利國利民。新的歷史時期,黨員幹部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唯有砥礪品行、歷練作風,才能“始於人,成於事”,才能人心所向、凝聚力量,才能永葆黨的青春、先進性和純潔性,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

  曾經說過:“作風問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一個人不論活到多大歲數,最寶貴的是歷經滄桑仍懷有赤子之心。”,懷有赤子之心當靠“三嚴三實”。古人也曾言明:“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黨員幹部帶領人民群眾為之奮鬥,黨員幹部的“德”與“行”如何,人民群眾心裡有桿秤,是是非非,群眾自然有取捨,黨員幹部的立身與成事,關係到人心的向背,影響著社會風氣,決定著黨的前途和命運,唯有自覺踐行“三嚴三實”,才能解決好個人品德、作風、能力上的問題,才能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改革克難攻堅,不負人民群眾的重託與期盼。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黨員幹部的作風建設。早在1949年,毛澤東主席就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著名論斷,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我們黨形成並堅持發揚了理論聯絡實際、密切聯絡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優良傳統和作風,這是我們黨千錘百煉更加堅強、更加興旺發達的重要原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為民清廉、實幹興業密不可分。

  踐行“三嚴三實”就是要不斷清除時下黨員幹部思想和行為上的一些垢病,譬如說基層調研擺樣子,真正同群眾面對面交流不夠,知民情、察民意不夠全面。例行公事式調研多,真正沉下去“解剖麻雀”少;“官本位”思想疏遠群眾,與基層群眾打成一片少,疏遠了與群眾的關係;習慣於高高在上,習慣於主觀臆斷,養成了官僚主義習氣;吃苦精神退步,勤儉節約要求不嚴;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滋長,弄虛作假、虛報浮誇,獨斷專行、軟弱渙散、以權謀私、貪圖享樂問題突出。這些問題,脫離實際、脫離事業、脫離群眾,如果不解決就會損害黨群關係,甚至失民心、失政權。

  人生有夕陽,精神無黃昏,奮鬥無止境。自古名言說得好:“吾日三省吾身”。作為黨員幹部要始終用“三嚴三實”來嚴格要求自己,把“三嚴三實”當作立身成事之根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績觀,經常“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檢點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思想和作風不斷昇華,始終如一地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一名人民群眾信賴的、稱職的黨員幹部。

  ***二***

  沒有紀律就沒有自由

  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再次向我們描述了良好黨內政治生活的生動圖景。集中與民主、紀律與自由、統一意志與個人心情舒暢,看似矛盾對立,實則辯證統一,體現了黨內政治生活的鮮明特質與明確要求。就紀律與自由的關係而言,有一點可以看得很清楚:沒有紀律就沒有自由;要想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享受自由,就必須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

  談到紀律與自由的關係,一些人會認為,自由應當是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紀律則是對自由的限制,二者不可兼得;有了紀律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不能有紀律約束。事實上,自由從來都是有限制的,無限制的“自由”不是自由,而是任性與放縱。在我們的工作和政治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絕對的自由,任何自由都必須以遵守規則和紀律為前提。即使在個人生活中,自由也不是毫無限制的,同樣會受到道德、規則等的約束,並且不能危害他人自由、違反公序良俗。法國近代思想家盧梭有一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一觀點儘管有些片面和消極,但也啟示我們:自由和紀律是如影隨形的,除非脫離現實社會,否則不可能存在脫離紀律約束的自由。儘管歷史上有的思想家執著追求絕對自由的“桃源樂土”,但那隻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倒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道出了紀律與自由的關係,也道出了自由的真諦。

  紀律絕不是自由的對立面,相反,它旨在明確自由的邊界,促使人們更好地行使自身的自由權利。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說,紀律所約束的只是越“底線”、闖“雷區”的行為。而在“底線”之上、“雷區”之外,則有著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在紀律所確認的邊界內,我們能更規範地行使權利,不斷向“高線”發起衝擊,開闢工作和人生更為高遠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使自己的言行接受紀律的約束和規範,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而突破紀律所設定的“底線”和“雷區”,則往往導致腐化墮落,不但會失去黨內政治生活的自由,甚至連人身自由都難以得到保證。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幹部在紀律與自由的關係上認識不清、覺悟不高,千方百計逃避紀律約束,追求為所欲為的“自由”;尤其是當他們位高權重之時,更是毫無顧忌,任意揮霍自由,忽視紀律的存在,結果違紀違法、身陷囹圄。這樣的案例教訓深刻,令人警醒。

  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黨員、幹部要行得正、坐得穩,就要對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保持敬畏。當然,“畏”主要體現的是他律,是一種底線要求。更高的要求和境界是自律,即將黨紀國法要求轉化為自覺行動。我們黨之所以強調要從不敢腐、不能腐過渡到不想腐,就是要為廣大黨員、幹部嚴格自律營造良好環境和氛圍。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也應從內心認同黨紀國法的要求,始終做到慎初、慎微、慎終,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確保忠誠、乾淨、擔當,在紀律的安全線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從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

  ***三***

  當求進取之穩

  “穩”是最常用、最普通的漢字之一。

  “穩”是一種基調。它是不少人追求的一種修養修為,比如為人處世穩重穩健、不緊不慢;它也是社會運轉的一種良好秩序,如安穩穩定、遠離***;它還是經濟執行的一種良好狀態,如穩中有進、穩中有新。

  穩的本意是像禾苗一樣柔而能屈伸,引申為平和而謹慎;像禾苗一樣生長,不急不躁。

  一個地區,一個社會,穩是前提、是基礎,社會不劇烈波動、經濟少上下浮動,平穩健康,這也是一個地區黨政主官施政的基本目標。

  穩是一種向好之勢,但這種“勢”並非唾手而得,而應是積極奮進之穩,主動有為之穩。反之,一味求穩,不思進取,則穩難得、頹勢顯。

  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及反“四風”以來,若干組合拳逐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黨風政風為之好轉。與此同時,在基層也聽到不少議論:“某某幹部不在狀態。”“某某領導一心求穩,哪有精力幹事?”“能穩住局面不出事就不錯了,哪有心思改革?”“平穩度過當前這陣子,其他工作再說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實事求是地說,這種聲音雖非主流,影響也不可小覷。既有領導幹部,也有普通公務員,心態的確有一些變化:從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到不幹事、不出事、不惹事,追求無過便是功,得過且過混日子,不做出頭鳥、甘做平庸官,祈求度過他們認為的“特殊時期”。

  於是乎,工作上一味“求穩”:前任留下的問題不管不問,面對上訪訴求不解決實事維穩第一,招商引資引進後該落地的專案撒手不管……

  一味求穩帶來的需然是“等、靠、怕、鬆”等心態。凡事等部署,不推不轉、不催不幹;落實靠他人,能踢則踢,能躲則躲;工作怕矛盾,遇事繞著走,怕承擔責任;幹活鬆垮鬆懈,能拖則拖。

  被動求穩、消極求穩,穩也就變了味,成了停滯之穩、懈怠之穩、消極之穩,影響士氣民心,最終會損害事業,穩從何來?領導幹部要防止這種從積極到消極的心態硬著陸。

  究其原因,不少人心抱幻想,寄希望於反“四風”是一陣風,躲過這陣風再說。更大的因素則是,席捲各地的審計風暴,對地方領導幹部的經濟行為給予了規範和約束;而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興起,公眾監督無處不在;此外,各地大規模清理超編制配備的領導幹部,不少地區現任縣鄉黨政主官感覺短期內難以升遷,行動力衰退。

  表象上看,“求穩”官員是“好好先生”“平庸主義”,實質則是少了些共產黨人、領導幹部應有的擔當意識、公僕情懷,多了些個人的“小九九”。周恩來同志在談到官僚主義的表現時,給這種“為官不為”者畫了幅生動畫像:“人云亦云,得過且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為官不易”乃天經地義,是為政者本分,也是一種狀態,不代表可以為官不為。中央領導同志指出,遵守規矩不是無所作為,“為官不易”不能“為官不為”。“為官不易”當是常態,“舒服官”“太平官”既不是黨內需要的,也不是老百姓歡迎的。

  適應“為官不易”,習慣在各種監督之中,在黨紀政紀約束之中,在公眾目光注視之下,追求奮發有為、積極進取之“穩”,當是領導幹部的需備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