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是一個怎樣的人

  宰予不只是一個思想活躍,善於提問的人,他還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就連孔夫子都承認自己的學生之中口才最好的就是宰予和子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宰予人物性格,希望對你有幫助。

  宰予人物性格:朽木不可雕

  在孔子為班主任的這個班級裡,宰予,也叫宰我,是個差生。宰我使孔老師不滿意的一條,就是好大白天睡覺。拿今天的話說,大概是經常午睡時間過了頭,上課遲到。或者雖然坐在課堂上了,還斷不了打個瞌睡。聖人為此發過脾氣,說出過很重的話。“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特別這句“朽木不可雕也”,就成了此後數千年來,所有的師長前輩用來責備年輕人沒出息的慣用語。

  聖人的話,必是至理名言,從此給宰予定了性,成為一段朽木,一截糞土之牆,幾千年來也得不到平反,想想也真是冤。也曾有人為他打抱不平的,漢代的劉向在《論衡》中,就責問過孔夫子:“晝寢之惡也,小惡也;朽木糞土,敗毀不可覆成之物,大惡也。責小過以大惡,安能服人?”劉向還說“孔子作《春秋》,不貶小以大。”那麼在宰予晝寢這個小問題上,你老人家“以大惡細,文語相違,服人如何?”但孔子何許人也,劉向反駁也不起作用,予就這樣成為千古以來的負面典型。

  宰予人物性格:三年之喪

  宰予***前522-前458***,春秋魯國人,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人之一。予這個人,《史記》稱其“利口辯詞”,看來他是個好學深思,擅長論辯,敢於質疑,敢於提問的學生。拿北京話來說,是個有點兒愛抬個槓的主兒。因此,他成為孔門弟子中唯一對孔子學說表示不同見解的人。最為流傳的例子,就是“三年之喪”的看法了。

  一次,宰我和孔夫子辯論:“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他認為父母死後,服喪三年的時間太長,一年就足夠了。使一個人守在父母的墳上孤哀苫塊,和整個社會生活脫節三年之久,簡直是沒有道理的。大家知道,孔子在維護道德綱常、規矩章法方面,絕對是很形而上學的。宰予發難,也是對老人家“無改先人之道”絕對化的一次思想上的反叛和行動上的不買賬。老先生拿他這位勇敢的不那麼畢恭畢敬的弟子沒辦法,只得無力地反問他:“父母死後不滿三年,便吃那稻米飯,穿那綢緞衣,你能心安嗎?”

  宰予有點反潮流精神,自信而又坦然地回答:“我為什麼不心安呢!”

  “你覺得心安,你就去做好了!”孔子只好酸酸地重複了兩遍,等他走出屋去,聖人馬上搖頭嘆道:“完了,完了,這個宰予啊,也太不仁了!”

  聖人一輩子倡導這個“仁”字,是儒學的巨集旨之一,現在他給宰予一個“不仁”的政治鑑定,也就等於宣佈宰予是不可救藥的了。那時,大概還不興開除學籍,也不怕將來畢業分配時穿小鞋,所以,宰予好像也不怎麼在乎,依舊我行我素。後來,由於他能言善辯,孔子外出期間,常派他打前站,終於成為孔門十哲之一。

  宰予人物性格:可敬可畏

  在這個世界上,聖賢的話,不可不聽,不可全聽,尤其那些自以為是聖賢,或被捧成聖賢的話,更大可不必奉為圭臬。因為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新生事物不斷湧現,科學文明日新月異,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因此,像宰予這樣能夠獨立思考、絕不盲從的學生,像予這樣一個不唯唯諾諾,充滿陽光的學生,代表著可敬可畏的未來。即使偶爾睡個懶覺,打個瞌睡,也不必一板子打死。如果統統都是乖孩子,如孔子在《論語》所規定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如果這個世界上一個個都是按發豆芽菜般成長起來的人,長此下去,將來還會有發展、有進步嗎?